毫针补泻疗法治疗失眠症

来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针灸循经补泻法治疗失眠症有独到的疗效.对于失眠症,西医有西医的治法,中医有中医的疗法.但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来缩短病程以及减轻患者痛苦.文章运用《黄帝内经》中提到的针灸补泻法治疗失眠症,并循经“迎而泻之,随而补之”,泻实补虚,调和阴阳.毫针循经迎随补泻法通过循经调理经脉和脏腑而治本,对于治疗失眠症效果显著.通过分析针灸补泻法治疗失眠症,从天地人统一整体探析毫针循经补泻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应用,以求从古人的针灸方法中寻求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创新,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水稻生产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针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探究影响水稻生产固碳减排的关键因素,构建水稻生产固碳减排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开展包括免耕、氮肥深施、间歇性节水灌溉、秸秆氮肥配施管理等低碳管理措施在内的定位试验,分析水稻生产固碳减排的关键影响因素.在长期监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使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有机碳官能团分子结构,明确稻作管理措施增汇减排机理.进一步从碳足迹角度评估不同稻作管理技术下稻田生产间接碳排放.同时使用13C秸秆示踪技
胃溃疡活动期“毒热”病因是国医大师周学文重要学术思想之一,是对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对胃溃疡活动期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深入诠释了毒热病机的科学基础,对其定义、内涵、外延、致病特点进行详细的界定.同时从胃毒热病机现代医学认识、胃毒热病机与消化道溃疡、毒热病机论治胃溃疡的辨证论治体系3个方面加以阐述,针对胃溃疡活动期“毒热”病因理论,“以痈论治”的治疗法则,以及以清热解毒、消痈生肌为论治胃溃疡活动期“胃毒热证”的基本原则进行重点释义,为治疗胃溃疡活动期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当今社会人类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已成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国医大师徐景藩认为肺气不利、升降失司是便秘的一个重要病机,临证须细察病机,对于便秘证属肺气郁闭者当先从肺论治,“釜上揭盖”以宣利肺气,再酌情佐以润肠腑、清肺热、滋肺阴、补肺气四法,肺肠合治,兼顾全局,方可效如桴鼓.
非特异性下腰痛(NSLBP)是临床上常见且发病机制复杂的脊柱源性疾病,以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临床基于“筋骨失衡”为发病机制对该病进行相关性探讨.房敏教授基于“筋骨平衡”理念,贯彻“先治筋,后调骨”的原则,运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NSLBP,改善腰椎筋骨平衡,解痉止痛,达到治疗目的 .脊柱微调手法为临床治疗NSLBP开拓了思路,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腰痛病”的范畴,与脊柱和督脉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基于韦贵康教授提出的“脊督一体”论,从整体观念探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思路,以期能总结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特点和用药思路,积极传承和探索传统中医正骨手法结合中药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
中医内证体察学是一门中医学与气功学相互交融的新兴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学理论的源泉.欲探明中医内证体察与中医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需要对《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内证体察内容进行溯源.文章以逻辑推理和文献资料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书名、养生、生理、诊断和治疗5个方面进行了中医内证体察的论证与探索.一方面从中医内证体察的视角研究《黄帝内经》,丰富其研究手段;另一方面,藉此说明中医内证体察虽是一门新兴的学问,但绝不是无源之水,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脉诀汇辨》为清代医家李延昰所著,该著乃其研究脉学之心要,是一部对临床诊脉辨病具有实用价值的脉学著作.该著以《黄帝内经》辨脉理论及运气脉法为基础,汇集脉学精要,传承脉学精髓,内容宏富.李延是辨脉思想处处遵循天人相应之理,并对运气脉法有自身独到的见解.文章从脉位法天地五行,脉有阴阳亢制,脉与四时运气相应,不失人情、四诊合参4个方面探讨《脉诀汇辨》的辨脉思想,对临床脉诊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舌象分布、色度、纹理变化与西医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20年1月至3月来自武汉雷神山医院、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382例的舌象临床资料,对不同西医分型患者的舌象特征、Lab的色彩模式下的参数及影像组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普通型COVID-19患者以淡红舌(70.18%)或淡紫舌(12.28%)、白苔(64.32%)、腻苔(78.36%)最为多见,其舌图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纹理差异最小;重型患者以红舌(35.16%)为主,白苔(5
本研究对国内不同省份10份大蒜的形态学指标、营养指标进行比较,同时利用HPLC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对上述产地大蒜化学成分相似度进行分析评价,发现天津宝坻大蒜在蒜头直径和产量上低于其他产地大蒜,但在大蒜素含量上远高于其他产地大蒜,为148.20±3.99μg·g-1,高于某些品种近5倍;HPLC化学指纹分析发现天津宝坻大蒜与其他产地大蒜相似度均低于0.9,说明该产地蒜化学成分组成与其他产地蒜区别明显.
文章总结了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基于浊毒理从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层面治疗内镜下摘除的胃息肉(GP)的经验.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伏匿是GP患者息肉不断发展、术后容易复发的核心矛盾.从动态病机演变规律来看,湿、痰、浊、热、毒、瘀、虚分别为浊毒致病进程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治疗中在化浊解毒法则下,或重在醒脾运脾,或治以解毒败火,或治在消痰活血,或治当固本清源,以降低GP的复发率及癌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