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 依托练笔 放飞灵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kafei4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小学低段写话教学长期存在着一个两难问题:在语言表达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强调兴趣,降低语言表达的质量要求,又会影响小学写话教学的整体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低段随意写话中形成的不良言语习惯很可能制约后续的写作教学。学生写作难,教师指导难,成了一直困扰广大教师的难题。于是,我们尝试在低年级起步写话教学中,扬弃写整段整篇“作文成品”的思维定式,利用小练笔的形式,将书面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写话水平稳步提高,顺利地和中年级的语文写作相衔接。
  
  一、积累中练笔,夯实写话基础
  (一)口语积累——从说到写,激发表达欲望
  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一二年级(第一学段)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进行写作,可以提高书面语言的数量和质量。
  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学完拼音后,就可以开始尝试进行口语小练笔。小练笔从本质上讲,就是口语的书面记录,即所谓的怎么说,就怎么写,可以是学生说,教师、家长写,或学生自说自写。这是学生在识字不多情况下的一种有效学习策略,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其以后正式写话提供书面语感的心理支撑。
  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学生很兴奋地说着什么,详细一问,原来他们不久前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公园玩,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风筝。看到他们那兴奋的样子,我也不禁被感染了。在学生有声有色的描绘下,我把其中一个学生的话记了下来,并贴在教室的墙上。那位被记录口语的学生很兴奋,大声地读着贴在墙上的口语记录稿,同时自豪地说:“这是我说的话,这是我说的话。”
  (二)书面积累——从写到创,培养写作兴趣
  从对书面语的学习过程看,首先是识字学词,然后是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结段成篇,呈现出一条言语单位逐级扩大的发展轨迹。因此,在学生识字不多、写字不熟练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摘录课文里的有关词语、句子和段落,丰富他们的词汇量,通过在摘录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词语、句子和段落的书写格式化心理图式。但词语是比较孤立的,再加上学生为了应付了事,往往摘抄的那些词语都不能直接成为习作的有用材料。只有把自己摘抄下来的词语用起来,才能把不理解的东西内化吸收。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优化积累的形式,使学生在丰富的语境中生动地运用与内化学过的字词。例如,可运用“词语写段“、“词语创编”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品读中练笔,丰富写话体验
  (一)在词语品味中设练,激活情感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集点。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并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让学生从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如执教《浅水洼的小鱼》(人教版第三册),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小男孩救助小鱼时的那份执著,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环节: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小男孩弯腰,捡鱼,挺直身子,用力扔。一次、两次、三次……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渐渐的,叫累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时,教师忙问:“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捡得完吗?”“捡不完为什么还要再捡?谁在乎呢?”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在乎”,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生1:“也许我救不了那么多鱼,但是救一条是一条。”
  生2:“每一条鱼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小鱼的妈妈在乎,小鱼的爸爸在乎,我也在乎。”
  ……
  还原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止的、凝固的“在乎”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就这样,“男孩救鱼”这一鲜活、令人刻骨铭心的场景就成了聚焦情感的喷薄点。伴随着对这个词语的深刻体验,它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被赋予了强烈、深刻、高妙的生命活力。
  (二)语段体悟中设练,积淀语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在教学精彩篇章时,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经典的写法。
  如学习《北京亮起来了》后,学生通过观察,写下了《金华亮起来了》:
  每当夜幕降临,金华就亮起来了。整个金华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站在三江口上,灯火通明的高楼林立,彩灯勾画出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广告牌。最古老的八咏楼在霓虹灯的映衬下散发出年轻的光彩。一座座灯光闪闪的桥梁犹如一道道彩虹。雄伟壮观的大桥犹如一条条巨龙横卧在婺江上。夜幕中的通济桥热闹非凡,它像一位健壮的老人,见证了古老金华城的历史,听到了金华解放的枪声,看到了金华血火的洗礼,如今虽已年过花甲,但仍焕发着青春活力。
  ……
  学生仿照文本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感受,诉诸文字,既有课的影子,又有心灵的折射;既有“仿”的痕迹,又有“创”的内容。这种仿中有创的练笔,开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创生了文本的再生资源。
  
  三、画写中练笔,拓宽写话空间
  (一)让画写走进文本,丰富素材
  “画写结合”把绘画和写话结合在一起,从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无意注意规律,让学生在类似于游戏的过程中涂一涂、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使其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配以相应的图画,开展有趣的画写活动。如学习“找春天”,带着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发现春天;指导学生读一读描写春天的美文,并在小画册上摘录下好词佳句,再画上相应的景色,如柳树、小草、桃花等。这样“画中有文,文中有画”,在读一读、划一划、摘一摘、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既积累了词汇,扩大了知识面,又激发了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并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把不同的学科整合起来,使之互相渗透,也能汇聚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画写活动。我们可以从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中悉心开采,寻找适合学生的画写素材,让画写内容变得丰富起来。这样以童心写童趣,学生情趣盎然,可逐步解决作文难的问题。
  (二)让画写走向生活,充实源头
  借助教材搭桥,链接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理解和体验生活,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写话教学的有效途径。事实上,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画一画、写一写。如学习《我们成功了》一课后,请学生想象:2008年,你能为中国奥运做些什么?于是学生敞开心扉,情感激扬:“我想为运动员当拉拉队员……”“我想当一名体育小记者,报道奥运会的喜讯……”“我想当一名忠实的观众,还要为我的偶像刘翔献花……”这时,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画一画、写一写,有了想象的基点,学生那一篇篇图文并茂的作文自然应运而生了。
  
  四、观察中练笔,彰显写话个性
  (一)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敏于发现
  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总觉得没什么可写,面对着作文题目愁眉苦脸,不知如何下笔。按理说,小学生的生活还是较为丰富的,在他们周围发生的事、出现的人、各种现代化建筑等,都可以是学生的写作素材。出现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学生平时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不会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不会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成作文中的优美词句。
  因此,把发现纳入学生写话的视野,这不仅丰富了写话的内容,还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现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通过比较、分辨,抓住事物的本质,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例如有一次,学生拿来一袋麻花,在读写课上,教师便让学生看麻花,说麻花,品麻花,写麻花。下面是学生习作《义乌红糖麻花》中的片段:
  上语文课时,何老师把一根根红糖麻花发给每个同学,我也得到了一根。红糖麻花的样子真可爱,就像我们小姑娘的辫子。不过它的颜色是金黄色的,麻花的上面还粘了许多红糖,拿在手里,一股红糖的香味扑鼻而来,真香!我吃过麻花,可还没吃过红糖麻花,它一定很好吃!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又脆又甜,还有点粘牙呢!同学们都在七嘴八舌地说着吃麻花的感觉,吃得快的同学还向老师要第二根……
  (二)通过观察,启发学生善于联想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在写话指导中,激活学生想象,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彰显其个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泉水》一文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想象,在交流时进行了下列描述:
  清晨,蜿蜒的山道一直伸向远方。听!远处传来了“咔嚓咔嚓”的脚步声,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身着黄褂,脚穿拖鞋,肩背瓦罐的小女孩,正迈着轻松的步伐往这边走来。原来,是山里的姐姐来打水了。
  姐姐时不时地朝瓦罐瞄上几眼。哦,瓦罐里已经盛满了清水。她看着清清的水,心里想:这么清的水,可以烧上好几顿饭了呢,妈妈看了肯定会夸我能干的;这些水一定可以让口渴的花解解渴……想到这些,她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加快了轻松的步子向家里走去。
  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练笔的潜在价值,取决于运用者适度地开发其潜在资源,以学情为第一依据,以文本为重要依托,适时地利用文本、课堂、生活的有效生成资源进行练笔,以达到使学生掌握表达技巧,激发创作潜能,放飞生命灵性之目的。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经典诗文是酒,历久弥香。优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童年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古人就有“童子以记诵为能”的说法。因此,紧紧抓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诵读一些优秀古诗文,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校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成功实践。  2002年8月,经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批准立项,山东省东明县第一实验小学正式启动了“古诗文”教改实验课题。学校低中高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变化必须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和技能,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成人学习者,因此,教师培训必须借助成人学习理论,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师培训课程。[1]基于目标导向的“双主线”新任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依据培训目标设置基于工作绩效改进和专业素养提升两条主线的课程,更关注新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教师的
黑龙江绥化市的刘国利吴霞夫妇俩只有一个独生儿子刘文辉。刘文辉远在成都,已结婚生子。陪伴老两口的,是保姆阚玉兰。2012年底,吴霞因病去世。阚玉兰的照顾,给予了刘国利无尽的慰藉。然而,一年后,他也因糖尿病综合征,突然离开了人世。   刘文辉安葬父亲之际,阚玉兰突然拿出了刘国利的遗嘱,上面明确写明,刘国利已将唯一一套房子赠与给了她。刘文辉难以置信,他怀疑两人之间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在和阚玉兰争执中,他
[摘 要]语文能力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在课堂上认真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感知与概括能力、感悟与欣赏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复述课文的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读有所得、学有所获。  [关键词]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
[摘 要]《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作者用诗情画意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群童闹春”的情境,其意境设置比较有创意,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维启迪。文本语言是诗意的,教师阅读引导是诗意的,学生接受感知也是诗意的,将诗意贯彻到整个阅读教学之中,能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启动学生的审美思维,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怀。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情;审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教学背景】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执教的《水》这节课,启发了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今年二月份,盐城发生“水污染”事件,导致市区许多居民家庭断水,用水困难。那几天,社区、学校、大街小巷,人们议论的话题集中在缺水、寻水上。盐城市第二小学的汪娟老师将这节课的教学提前了近三个月(马朝虎写
[摘 要]统编版教材的写作教学,要求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指导。单元编排课文时自成系列,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反复落实基本训练,不断积累提升。  [关键词]语文要素;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93-01  现行统编版教材选入课文文质兼美,单元要素构建完整,有利于读写结合。在教学中,教师
[摘 要]《雷雨》这篇课文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夏季雷雨的自然景象。教学这篇课文应从学段目标、语文要素、课后习题等方面综合考虑,注重体现统编教材的目标意识、读书意识、主体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借助图画、想象画面来随文识字,并通过以文想图、以图练读等方式,在朗读、想象、表达的实践体验中获得言语的积累与发展,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的兴趣。  [关键词]教学设
曾经听到这样一件事情:幼儿园里,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班上的小朋友:“这是什么?”结果,小朋友们的答案花样百出。有的说是“鸡蛋”,有的说是“气球”,有的说是“泡泡”,还有的答是“葡萄”……同样的符号,在大学校园里,高学历的学子们均回答:“这不过是个零。”这种单一的、毫无争议的答案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的回答相比,似乎缺少了灵性,缺少了想象力,也缺少了一点思维的个性。作为一名基础教育者,我陷入了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不断引发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进行思考,让学生收获不同的体验和成果。《九色鹿》一文的教学,教师就遵循了学生能读懂的少教,甚至不教的原则,将所有的问题都聚焦在文本核心和认知能力的临界点上,让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思维高速运转的引擎,从而创设出文本解读的全新路径。  [关键词]文本解读;开启引擎; 激活思维;学生本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