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

来源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ton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研究SPOC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探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知识强化”的教学模式,展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公共课上的应用。利用平台统计功能对教学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明显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本研究为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革新、推动校本课程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大学英语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有完善成熟的教育理念,也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的支持。根据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对翻转课堂技术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口语的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意在将这一全新的教育思想与互联网辅助课堂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应用价值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体系。
在各县(市、区)初步完成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自查的基础上,5月7日上午,黑河市为更好地迎接省政府对市、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召开了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副市长陈晓杰
期刊
为探究教师在线教学准备对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控制—价值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在线教学准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也能分别通过研究生的学习者控制、学业倦怠情绪的独立中介作用和学习者控制与学业倦怠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学习效果,且总间接效应略大于直接效应。在三个特定间接效应中,学习者控制的独立间接效应最大。为提高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应加强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在线教学准备度,改善线上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研究生线上学习的自我控制度,并
历史本体是跨时代之后以另一种方式(文学的、影视)的重现,让人们重新回视过去发生的事情。《八佰》这部影片的爆火则是对回视历史真实性的一次超越性描摹,让观众通过电影去直观地审视1937年濒临沦陷的上海境况:日军疯狂的攻击肆掠、违背国际公约的使用毒气、中国军队不惜一切的拼死抵抗。国既破,家焉存?当历史本体通过艺术方式再现时,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而视觉冲击则是战争电影在刺激群众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上优先于文学作品的有力推动剂。
《白驹》是《诗经·小雅》中有名的留客诗.诗篇“絷之维之”之句是表明“留客”内涵最为显明之证据.近来有论者对此提出反对意见.通过综合分析传世及出土文献相关材料,梳理“
家庭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HLM模型和路径分析模型探究中小学生家长学习参与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1)小学生学业成绩随着家长学习参与频率的增加而提高,而初中生家长学习参与频率与子女学业成绩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2)对于亲子关系较好的小学生,家长学习参与频率的增加有利于其学业成绩的提升;但对于亲子关系较差的中小学生,家长要适度控制其参与子女学习的频率,以促使子女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3)学习自信心在中小学生家长学习参与和子女学业成绩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亲子关系在中
班集体在中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勿庸置疑,而班主任在其间所扮演的角色更不容小觑。众所周知,中职生由于种种原因被社会贴上了一系列负面标签,导致他们出现自我否定、自我矮化,乃至日渐消靡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行为。这就要求中职班主任具有更加包容的心态,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构建起一个豁达、关爱、自律、向上的班集体,使中职学校成为学生启智扬帆的人生起点。
运用教育生产函数方法,在控制学生特征、教师特征和学校特征后,学生成绩的预测值与班级均值之差可视为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净效应,将此残差值在班级层面加总平均即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效应量。本文基于课题组在湖北和广东两省收集的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预测学生成绩,结合学生成绩残差分解技术讨论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教师教学质量的效应量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第一,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科目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边际效应介于0.3−0.5个标准差间,且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大;第二,教师教学质量的个体间差异较大,
人际互动是影响在线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SOTL-T课题组通过对8850位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和23位教师的深度访谈,对在线教学人际互动的特征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在互动媒介方面,文字互动占比最大,其留存性和可见性强,可以通过字斟句酌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但出现了表情包辅助和表述简短化的趋势;音视频互动对网速和深层表演有较高要求,出于后台前台化的形象整饰压力,教师打开摄像头的频率不高。(2)在互动时间方面,同步互动的时间刚性强、间隔短、边界清晰、节奏匀速且方向单一,时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异步互动的
研究用户对二维码的情感化需求,探讨情感化设计在QR二维码中的应用。以情感化设计为理论依据,理论与实例相结合,从图形、色彩、文案等设计要素出发,并从本能、行为、反思三层次对二维码艺术化设计进行解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扫描QR二维码,体验其在感官、功能及内涵带来的情感。提出QR二维码情感化设计,艺术和设计心理学相结合,满足与二维码接触者的情感需求,有利于提升二维码的商业及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