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血清白蛋白的结构研究——Ⅵ.等离子点附近HSA和BSA中Cu(Ⅱ)和Ni(Ⅱ)金属中心的结构

来源 :无机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紫外光谱研究了等离子点附近HSA或BSA (?)Cu(Ⅱ)或Ni(Ⅱ)金属中心的结构。结果表明:在pH4.0~5.3时,Cu(Ⅱ)—HSA配合物在低浓度时独具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型,高浓度时(>10~(-4)mol·1~(-1))为四配位的四方平面构型,Cu(Ⅱ)—BSA、Ni(Ⅱ)—BSA在上述pH范围内均只存在四方平面构型。Cu(Ⅱ)、Ni(Ⅱ)结合位置与生理pH下的相同,均在白蛋白的N端三肽段上,与Asp~1的α-NH_2、His~3的咪唑基N及两个去质子肽氮配位,Cu(Ⅱ)在HSA中的第五结合基团为Asp~1的羧基。本文还对上述pH效应进行了讨论。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HSA or BSA (?) Cu (II) or Ni (II) metal near the plasma has been studied by UV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 (Ⅱ) -HSA complex has a unique pentagonal tetragonuclear conformation at low concentration (pH4.0 ~ 5.3) -1)) was tetragonal. The Cu (Ⅱ) -BSA and Ni (Ⅱ) -BSA only existed in the tetragonal plane in the above pH range. The binding sites of Cu (Ⅱ) and Ni (Ⅱ) are the same as those at physiological pH. They are all located on the N-terminal tripeptide of albumin, which interacts with α-NH_2 of Asp ~ 1, imidazole N of His ~ 3, Proton peptide nitrogen coordination, Cu (Ⅱ) in HSA in the fifth binding group is Asp ~ 1 carboxyl.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d the pH effect.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北京市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及肥胖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研究其与家长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间的关系,为防制青少年学生肥胖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北京
最内蒙古科学分院历史研究所曾邀请内蒙古史学界部分人士,结合"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初稿)一书,就鄂温克人的社会中是否已出现了私有制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讨论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在解放前几十年的历史中鄂温克人的社会还没形成私有制;另一和中看法则认为在鄂温克人中邪时已形成了私有制.持前一种意见的人们认为,在鄂温克人中,驯鹿归小家庭占有这一现象早已出现,但它不同于阶级社会中的私有制,它只有在形式上,个人占有了物和有支配
唐代的刘知几,是中国知名的古代史学家之一,他的编史修志工作和史学思想,对唐代以后中国的史学界影响很大。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在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下,我刊办刊水平稳步提高。广大作者为我刊奉献了大量高水平论文,我刊发表的论文有多篇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为了更好地体现办刊宗旨,配合中国
编者按: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将陆续摘要刊登橡胶工业“十五”规划中的有关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橡胶工业现状(一)●世界橡胶工业发展和国内相关工业发展对我国橡胶工业
本工作是测量1000℃下Fe-Mn-Si三元系组元在α(δ)相的扩散系数。不同成分的合金组成扩散偶在1000℃扩散后,测量Mn和Si的成分分布曲线。根据成分分布曲线用Boltzmann-Matano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利用环糊精构筑仿酶模型研究方面的进展。 This review summarize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use of cyclodextrins to construct biomimetic models.
选择芘作为光谱探针,用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法研究了一些水溶性脂肪醇与β-环糊精(β-CD)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一元醇使得β-CD空腔极性减小,芘-β-CD包络物的形成常数增大
本文采用恒界面池法和上升单液滴法研究了UO_2(NO_3)_2/HNO_3/TBP-环己烷体系的反萃取动力学。得出扩散控制下的反萃速率方程为R=k_1[U]_(O)[TBP]_(O)~(-1.17)[HNO_3]~(-1.70
日本专利JP 2001 316 487介绍的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具有良好的低温弹性,可用作汽车密封件。其凝胶含量>80%,弹性体模压制品的拉伸强度>3.0MPa,拉断伸长率>250%,压缩永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