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199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27例行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操作者分为两组,一组行颈部操作,一组行腹部操作。利用一根"Y"型管,给予纵隔及腹部同时进行CO2充气,气体压力值为12~16 mmHg(1 mmHg=0.133 kPa)。双侧相向游离食管并会师,剑突下作小切口,自贲门处离断食管,残胃制作直径3~5 cm管状胃,于管状胃最高点缝线,同时自颈部提出食管,食管上端吻合器头予以荷包缝合,经纵隔食管床将管状胃牵拉至左颈行胃食管手工吻合或器械吻合。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

结果

(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27例患者顺利完成行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胸,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心电监测均未出现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27例患者中5例术中发生胸膜破裂,3例因显著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而间断停用CO2充气。患者手术时间为(121±21)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0)mL。27例患者无胸部切口,术后疼痛明显降低,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患者术后纵隔引流管引流量为(40±10)mL,常规进食1周后拔除纵隔引流管。27例患者中5例出现胸腔积液,给予穿刺引流后治愈;2例出现吻合口瘘,其中1例发生于术后12 d,颈部切口皮下少量积气,未予特殊治疗,患者继续经口进食后自愈,另1例发生于术后1个月,为患者进食硬质食物后出现颈部皮下少量积气,继续进食流质食物1周后愈合;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给予扩张后好转。全组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鳞癌,上下切缘无癌细胞浸润,纵隔清扫淋巴结数目为(9.5±2.2)枚,腹腔清扫淋巴结数目为(8.2±2.5)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1枚(0~12枚);术后病理学分期为T1~3N0~1M0期。术后住院时间为13 d(11~21 d)。(2)随访和生存情况:27例患者术后随访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转移及死亡。

结论

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安全有效,适用于部分呼吸衰竭及封闭胸腔的患者。

其他文献
腹茧症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紊乱的腹膜疾病,是由一层增厚的腹膜包裹或部分包裹小肠引起的急、慢性肠梗阻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结果证实。腹茧症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漏诊,治疗上尚未形成完善的诊断与治疗规范。随着CT检查、腹腔镜等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腹茧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有所提高。虽然保守治疗可以延缓腹膜硬化进程,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手术治疗仍为腹茧症患者
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与腹腔镜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9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98例患者中,45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设为机器人组;53例行腹腔镜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设为腹腔镜组。手术由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医师施行。肿瘤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行楔形切
目的比较3D和2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44例患者行3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设为3D腹腔镜组;48例患者行2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设为2D腹腔镜组。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2)术后药物敏感试验及病理学检查情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50例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150例患者中,87例行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设为腹腔镜组;63例行开腹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设为开腹组。观察指标:(1)术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收治的3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方法: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根据患者营养状态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择期行一期肠切除联合肠吻合术或行一期肠切除造口术;二期行确定性手术恢复消化道连续性。术后予抗凝治疗
目的总结会阴部残留窦道(PPS)的MRI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7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例PP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患者行MRI检查横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由两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医师共同阅片,若诊断意见不统一,则协商后统一结果。观察指标:(1)MRI检查影像学特征。(2)治疗和随访情况。患者完成MR
肠黏膜机械屏障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重要的结构之一。炎症性肠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梗阻性黄疸患者不良的预后结局与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破坏关系密切。长期高脂饮食、梗阻性黄疸导致胆汁酸代谢异常,而这些病理状况常伴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因此,胆汁异常代谢与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相互关系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他们发现:胆汁中的重要成分胆汁酸与肠道屏障功能关系密切。笔者回顾近年的相关文献,从胆汁酸不足、胆汁酸过
目的筛选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CRT)后区域淋巴结完全退缩(ypN-)的分子标志物,构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CRT后ypN-的预测模型。方法从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下载一组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的芯片数据(GSE46862),包括69例直肠癌样本,共64例样本纳入研究。21例直肠癌CRT后ypN-设为ypN-组,43例直肠癌CRT后区域淋巴结阳性残留(ypN+)设为ypN+组。通过GCBI在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