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要点。

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收治的3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方法: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根据患者营养状态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择期行一期肠切除联合肠吻合术或行一期肠切除造口术;二期行确定性手术恢复消化道连续性。术后予抗凝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特点。(2)治疗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和M(范围)表示。

结果

(1)临床特点。①主要临床表现:餐后不适34例,腹痛33例,腹胀27例,恶心、呕吐20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7例,伴不同程度体质量下降14例,最严重者1个月内体质量减轻20 kg。30例患者临床表现≥3种。②36例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分数为4分(2分,6分)。③实验室检查情况:36例患者血清总蛋白为55.8 g/L(45.2 g/L,59.1 g/L),白蛋白为30.6 g/L(27.3 g/L,37.5 g/L),前白蛋白为100.0 g/L(86.0 g/L,132.0 g/L),上述指标均降低。④影像学检查情况: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中,16例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2例门静脉主干通畅但肠系膜上静脉主干未显影、伴广泛侧支循环,8例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均显影。仅1例患者明显节段性肠壁水肿、肠腔狭窄。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中,部分肠腔狭窄萎缩伴肠黏膜消失28例,肠管完全梗阻8例。(2)治疗情况:36例患者中,24例行一期肠切除联合肠吻合术,12例行一期肠切除造口术(其中11例行二期确定性手术恢复消化道连续性,1例因高龄拒绝行二期确定性手术恢复消化道连续性)。36例患者肠管切除长度为30 cm(15 cm,80 cm);仅1例行一期肠切除联合肠吻合术患者术后发生小肠瘘,经保守治疗后自愈,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3)随访情况:36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随访期间,7例患者继发门静脉高压症,予对症治疗,5例好转,2例因严重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以餐后不适和肠梗阻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营养状态差、感染较轻,腹部CT联合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早期积极行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术后评估出血风险予抗凝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

其他文献
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的出现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目前关于抗TNF-α制剂对于狭窄型克罗恩病的用药指征和确切效果均存在争议。有研究者认为狭窄型克罗恩病患者使用生物制剂后出现肠梗阻和肠穿孔的风险增高;但也有观点认为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其根本问题在于抗TNF-α制剂只针对炎症,不能抗纤维化乃至改变克罗恩病的远期结局。为了避免和预防肠梗阻和肠穿孔发生,临床IBD医
内镜技术作为消化系统疾病重要的诊断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已有近70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消化内镜不仅作为诊断工具在临床普及应用,在治疗技术上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除了传统治疗技术逐步完善外,不断有创新性的新技术相继问世,如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消化道病变内镜切除及缝合、胆胰疾病的微创诊断与治疗等,目前已成为消化系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21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医工结合理念的深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危重,盲目依赖药物治疗可能导致延误手术时机,增加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手术时机,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及时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合患者病情、临床症状、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指标综合判断手术时机。
目的探讨肠外瘘患者确定性手术前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对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6年11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收治的264例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的肠外瘘患者(181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和83例NTIS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确定性手术治疗后86例患者发生SSI设为SSI组,178例患者未发生SSI设为无SSI组。观察指标:(1)术后发生
目的分析影响克罗恩病肠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239例克罗恩病行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4)影响患者术前贫血的临床因素。采用门诊或病房接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术后30 d内切口感染情况。随访时间
腹茧症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紊乱的腹膜疾病,是由一层增厚的腹膜包裹或部分包裹小肠引起的急、慢性肠梗阻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结果证实。腹茧症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漏诊,治疗上尚未形成完善的诊断与治疗规范。随着CT检查、腹腔镜等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腹茧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有所提高。虽然保守治疗可以延缓腹膜硬化进程,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手术治疗仍为腹茧症患者
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与腹腔镜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9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98例患者中,45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设为机器人组;53例行腹腔镜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设为腹腔镜组。手术由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医师施行。肿瘤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行楔形切
目的比较3D和2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44例患者行3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设为3D腹腔镜组;48例患者行2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设为2D腹腔镜组。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2)术后药物敏感试验及病理学检查情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50例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150例患者中,87例行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设为腹腔镜组;63例行开腹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设为开腹组。观察指标:(1)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