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梦想,我们一直任路上……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cwb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着梦想和期盼,我们县“名师培养工程研修班”的40多名成员来到了上海,展开了为期六天的研修活动,回顾这几天的学习生活,感慨良多,专家教授们的精彩讲座无一不冲击着我们的头脑,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他们理念新颖、见解独特,理论精辟,或深刻,或幽默,或睿智,或亲切,各自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在一次次“洗脑”般的聆听中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丰富了积淀。
  一、看见:思考的力量
  研修活动第一天,我们聆听了刘濯源教授的《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教学效果提升策略》讲座。他讲课思路清晰,实例生动,语言通俗而幽默,讲座内容信息量大,密度高。他言简意赅地指出教育改革思路与应试教育现状,随即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优差生之间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进而展开讲述思维方式与教育教学的层级关系,最后讲解思维导图的作用及正确的绘制方法。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张张神奇而充满智慧的思维导图,无论是英语语法、数学公式还是生涩难懂的文言文,都能在思维导图的指引和帮助下,化繁为简,轻松把握,真让人不得不惊叹智慧的力量、思考的力量。
  二、体验:行动的魅力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美丽的上海市青浦区华新中学参观学习,聆听上海市特级教师关景双的《主题式研修活动》专题讲座。
  在近三个小时的讲座中,关老师自始至终都是以站立的讲姿进行的。他饱满的激情、睿智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与我们分享了如何做“主题式课例研修”的方法。“课例研修”是一种重要的行动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进行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课例研修可以让教师养成一些研究型教师的专业素养:悉心观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这样的打磨可以让我们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关老师提到,这个研修活动他已经进行了数十年,而且还准备继续研究下去。对比关老师,我们的许多课题研究都是两年,最多三年就匆匆结束,很多研究都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我们真的要向关老师多学习。“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只有拥有这样执着的研究精神,沉下心去,付诸行动,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三、迈进:课改的洪流
  如果要问我本次研修活动对我影响、触动最大的,那无疑是著名基础教育大家钟启泉教授的讲座,钟教授是一名和蔼可亲却又不乏锋芒与个性的学者,精神矍铄,谈吐高雅。他的讲座既促人深思,又催人奋进。听他的讲座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多我以前一直感到疑惑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
  钟教授说:真正的教育不是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发展,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关爱、关切、关联。要发展学生的智慧,更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针对当下一些不良的改革风潮,钟教授更是毫不留情、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教育改革的“三股妖风”和“三种乱象”,也让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改。
  钟教授还说:好的学校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敢于挑战的学校,好的老师不是没有问题的老师,而是敢于挑战的老师。课堂变了,教师变了,学生才会变。是啊!那就让我们在大师的指引下,迈进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的课改洪流中吧!努力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课堂,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行,做一名勇于课改的弄潮儿!
  华师大研修之旅虽然结束了,但给我留下的是难忘的回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带着收获的喜悦,改革的冲动,我会将我在研修期间的学习收获与同伴们共同分享,并不斷内化付诸实践,向着梦想扬帆起航,就像关景双老师所说的:“为了梦想,我们一直在路上!”
其他文献
周卫东 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小教系、晓庄学院客座指导教师,国培班卓越团队指导教师,江苏省教育厅推介的苏派名师代表之一。  参与十多项国家、省级课题的研究。在全国各省市执教观摩课、作专题讲座300余场,努力追求和探寻数学的本质,形成“对话生成、清新自然、灵动深邃”的课堂教学风格,在全国赢得广大同行的青睐。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类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应答与建构》。  
【摘要】“图形与几何”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操作、计算、变换、简单推理等多种手段认识图形,使学生理解、掌握好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使平行四边形这一新的知识点,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图形与图形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关键词】多元学习手段 启迪思维 探索 图
全景式数学教育倡导:始终关注并充分发掘每一项数学内容、每一次数学教学活动在培养数学思考方面的重要价值,让学生用数学学会思考,更多地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更多地为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教,更大程度上把“数学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数学智慧的教育”。  下面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例,说明全景式数学教育,如何用一节看似简单、貌似没有多大思维含量的课,来发展孩子数学思维、培养孩子数学智慧。  一、一样的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课堂中,教师更应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逐渐完善的过程。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产物。面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错误,我们要把它当成一种难得的生成资源开发利用,为教学服务,使其成为打开有效教学的另一扇窗。  一、善待错误,以错为媒,增强兴趣点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或产生问题时,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可是,从事了多年高年级语文教学,我发现课堂成了老师和个别学生的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了“观摩者”,肯举手发言的人寥寥无几。细细思考其中原因,发现:有的是因为学生年龄大了,思想逐渐成熟了,变得有主见了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读到这段熟悉的文字,大家都不会陌生,这正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情境教学”。多年来,笔者不断地践行、尝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堂中的各种意境。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5页  [设计理念]  本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数的计算,也是他们学习《大于、小于和等于》后更系统地认识“=”这一关系符号。根据我们的调查,学龄儿童入学时9以内的加法正确率已经高达90%,但是当他们遇到2 2=□ 1、2=□-1这样的题目时,错误率却很高。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我们把教学重点由计算技能的获得转向逻辑思维的提升,让学生在知道标准计算程序的同时,能体会到
【摘要】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改版后,其中Storytime板块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语言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但是,在解读此板块时,一些老师往往会以本为本,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略技能和文化的达成。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立足于儿童视角研读和丰富教材,如何顺应基于文化的英语教材的变革,如何真正对Storytime板块教学做到最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材是师生间互动、交流、沟通的纽带,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而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材的作用,就必须在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地处理和创造性地加工,使教学教材本土化、生活化、活动化,进而让数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