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的名字叫巴马。名字有点异域风情的诡秘。它是中国四大长寿之乡之一。这里,空气清新,气候温爽,山俊水秀,是养生休闲的绝佳胜地;这里,人们来来往往,逍遥自在又充满活力,处处盎然生机。这里,生命如流水般静谧安然,显露出生命的本性单纯;这里,俨然一个真实而别具风味的世外桃源。深冬时节,这里尚且一片春色。春暖花开的时候,正可来巴马放养身心。
美异巴马的长寿秘诀
巴马这名字听上去有点不同寻常。它像是外国的地名,更有甚者误认它是巴厘岛和马来西亚的合称。但这个偏居于广西西部边界的国家级贫困县,却是越来越被认可的宜居之地,长寿之乡的名声越传越响,吸引了一拨拨好奇者。
慕名而至,我们于大年初三赶到巴马县甲篆乡,巴马长寿之乡的正宗属地,一村、一乡地走下来看过去,既好奇又欣然。
在我看来,巴马的魔力在于,这是巴马才有的独特世界。相距巴马只有20多公里的凤山县,拥有三门海自然景观为代表的广西特色风貌,清新天然、山水入画。深冬时节,麦田却葱绿地昂着一颗颗丰硕挺拔的穗子;已到花期尾声的油菜花依然花瓣金黄、连接成片,和村庄菜地一起掩映出一派悠然豁达的田园风光;另一边,仅隔一小时车程的百色田阳县,以田地多、阳光足而得名,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基地,大面积种植番茄和芒果——抬眼望去,不是一排排、一架架鲜红或橙黄的圣女果,便是一片片、一丛丛正在扬花吐芳的芒果,阳光明媚热闹,像足热带果园。
无论凤山还是田阳,咫尺之距便有天壤之别,都与近邻巴马丝毫没有连接。
尽管巴马在表面上呈现给我们的,只是满山满谷空留回响的苍色荒地和石山,凹凸蜿蜒的山路,尖峭嶙峋的黑岩,看上去却是绝美——那些山的形态确是俊秀美逸,盘阳河的水确是清亮翠蓝,那被称为百摩洞的巨大山洞在充当通道的同时确实散发着令人心底安宁的魔力——但是,这里美而少产。美的代价是当地物产贫瘠,除红薯和玉米外,只有产量极低的杂粮,不要说别处常见的稻田、麦田或油菜田,连蔬菜地也只能是巴掌大一块儿零星点缀于山间石隙。
在逻辑上,是对贫瘠的安然处之守护了巴马的美异。巴马少雨,阳光充沛,晨起至日落,总有阳光转过峰峰山峦映照在黑色的山石上或清碧的河面上,沉静、安然,仿若有生命舒展的味道。尝试用红薯果腹后,来客尽可选择一间临河的房间来享受这里多得数不清的充足阳光。临对清亮的盘阳河,享受爽适的阳光和据称高达每平方厘米数万个负氧离子的空气,这种丰盈的生命又会因只食红薯而有多大损失呢?
盘阳河蜿蜒而下,水在坡月村明显变深。阳光下,蓝碧的水,清澈见底,同时又有酽酽的厚度感,仿若有浓厚的生命力融化其中,潜而不动;但当划筏子的渔人轻点竹桨在水上闪过,打破一河静谧,立时又有生机和活力交织涌动。虽是深冬,河水颇有凉意,阳光洒下的光斑晃耀在绿叶上,犹令人感觉温暖,光屁股的顽皮孩子在桥洞河边嬉戏不倦。而在上游,长寿村巴盘屯的河水则是浅平曲绕、伸手可掬,在开阔的河面踏桥而过或踩石过河,都有一番天然乐趣。
巴马因此愈像一块圣地。不是红色圣地,而是破解人类长寿基因的圣地。据科学家考证,这里的长寿之因很多,如富含分解氧离子的河水、制造天然氧离子的天然山洞、排毒养生的红薯和玉米主食、少食而规律的饮食作息,以及长年不懈翻山越岭的艰苦劳动……但在我理解,使巴马扬名的山洞和河水负氧离子只是个在科学上站得住脚的长寿藉口,而红薯也只是个民间传说。在旅游开发之前,山清水秀对于巴马人的肚子来说只是山瘠地薄的代名词。按当地民间的顺口溜:“早上玉米粥,中午烤红薯,晚上烤红薯加玉米粥。”这种常年如一日的乏味吃法,一定不是当事人心中所愿;每天只吃两餐、每餐仅吃七成饱、晚作早息的慢节奏,实在也是顺势而为、随遇而安罢了。生命在这里,并没有刻意延长,但上天在给了巴马贫困和饥饿的同时,也把长寿作为了补偿。饮食习惯是一方面,良好心态是一方面,翻山越岭的劳作,我们谓之登山锻炼的常规健身,也算一方面吧——这些是可以复制的元素。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地磁场及其随之而生的远红外线而非紫外线阳光、弱碱性的水,还有年均22度的气温,这些巴马长寿的秘诀,却只能趋就而不能带走。
养生之乡的人与事
人在路上,总会遇到各种趣人趣事。
自驾8天、风尘仆仆赶来的青海大哥给我们的巴马之行首日留下美好的印象。50出头的青海大哥比他年轻好几岁的老伴还显着皮儿嫩,可听那中气十足的连珠炮讲话和不容置疑的权威表情,又俨然一位精力充沛的资深玩家。据说,他一个月前才拿到驾照,花费800元购置了全套炊具,立马开着越野车携老伴奔这儿来了。一路穿越,遇到好走的道一天能开上600余公里;但甘肃界内那些“之”字形道路险峻难行,一天只能前进200公里,他也坦然。青海大哥还乐颠颠地带我们到他的临时居所参观,品尝他自采的红薯,那都是他亲自到主人收采过的地里拿铁锹一个个翻拣出来的,现在地里还有“余粮”可采呢。他老伴已蒸熟了一大锅,另有一大袋生的堆在阳台墙角。果然如他描绘,那袋子的边缘因在归途鼓胀开裂,拥挤的生红薯们正闹腾着随时准备冒出头来;熟红薯的味儿尝着确实比普通的厚重……嚼着红薯,我心中冒起一句真诚的祝愿:希望大哥一路这么开心地玩下去,越玩越年轻!
干净舒适又上网方便,我们在坡月村的延年山庄一住便是四晚。延年的老板娘是个爽利的女人。40来岁,肤色白净,穿着时髦,烫了卷发,快言快语,虽排行老二,看去比她的几个妹妹都更年轻漂亮,一点儿不像本地土生土长的村民。我猜,她应该是嫁得好,自己又十分能干,也赶上了好机遇的老“江湖”吧?一问果然,她在巴马卖了十多年的服装,前几年才就势在坡月村开客店的。老板娘操着浓重口音的当地普通话跟我们交流,她的重音都放到第一个发音上,并且把C的音一律发成Z,使得她的讲话出口就像笑容可掬地与人吵架,呵呵,真是令人捧腹的场景。同行的燕子妹妹富有观察力和摹仿力,忍不住调皮地学了一遍又一遍,学一次我们便乐一次。 以长寿老人最集中而著称的平安村巴盘屯,现仍有近十位年纪过百的老人生活。我们有幸在一户开小店的人家见识一位高寿106岁的老奶奶。这是一户临河住家。翻盖过的二层楼房面积不大,却承载了六代同堂,老奶奶的孙辈都60开外了,最小的第六辈小娃儿尚抱在怀中咿呀学语。家中人真像是有长寿基因呢,从老到少,个个红光满面,活力充溢。瞧,这家还在屋中一角开设了村上的“读书之家”呢,临河的一面墙边立了一个长而宽大的书橱,一层层摆了好多门类的书籍,书的数量虽称不上多也较杂,可是橱前居然尚有几条小木凳可以坐下看书!在这样要设希望小学和有援建教师才能开办学校的偏远村子,这条件实乃相当优越。老奶奶正靠坐在一张贴近炭炉的小竹椅中伸出双手取暖,表情慈爱安详,满面的皱纹条条舒展着劲抖抖的精神,常言说的好,果真是寿星如菩萨啊,那喜乐的模样令人觉得望上一眼就能把那长寿福气都接到自家身上似的。
弄追,是一个隶属于坡月村的小自然村,藏在一条崎岖山路所达的半山腰。论景,山形陡峻,自有一种苍凉的美;论物,则只有野草、山羊和深冬撂荒的拳头块不规则田地,甚至连一块带青色的菜地都望不到。山羊个个长得娇小健美,玲珑可爱,是小朋友们喜爱的那种体型。也许是村户居住太过分散,视线所及,只有零星几户人家。这样的布局不由令人担心:当夜晚来临,若一时有啥急事,村民可如何彼此照应?时已近午,我们为寻到一点盐来补充体力,贸然造访一户人家。小屋中炭火烧得正旺,一双儿女正协助女主人在烧中饭。见有来客,娘仨儿很热情,马上邀我们共进午餐。
寻访真实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纯美天然,自古至今已令无数人心生向往,也引无数人吃了葡萄想葡萄园,想要到原址追根溯源。
读过陶渊明文,再阅巴马,你才恍然大悟,陶渊明一定是在梦中来过此地,尔后记下梦中所见,名之桃花源。
现在,追随我们的脚步,去看看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吧。
瞧,长须垂挂的百年古树如一位慈尊老者踞守于前往桃花源必经的溶洞那低矮的入口前,望之俨然而神秘。河水清冷澄净却不能一望到底,须知这里的水极深,深不可测呢,所以定要穿救生衣方被允入内;乘小竹筏由老艄公带路,沿忽窄忽宽的河道咿呀入洞。洞壁光滑或粗糙,抬头或伸手时时可能碰触到顶壁岩石,甚或还滴答落水,水掉在洞中黑暗里叭然作响,令人不禁闭语静听,恐惊天人;之后豁然开朗,抬眼看处竟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天空,自身真成井中之蛙般。这上面就是一个大天窗!身下就是大天坑!在水面尤觉天空之高远,不知坑底离天空尚有多少距离?暗自咋舌;再悠悠转转穿进另一洞,忽然就到了宽阔河面处,哇哈,真是桃花盛开、望之俨然的农家田园啊。上岸尽览陶大师笔下的桃花源美景吧:桃花、竹林、禾田、茅屋农舍、嬉戏顽童、怡然鸡鸭狗与牛……
脱筏上山,又是另一番探奇了。三门海的地质非常独特,世界上绝无仅有。其串珠式天窗群,是喀斯特旅游资源的新族和异类。在这里,湖、泉、洞群、天坑群、天窗群、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的所有特征集中体现,天窗排成北门七星状,将山、水、洞、天融为一体,又因组合多变,形成千奇百态的各种形状,引人想象,真令人一步一惊奇。走过天然形成的石桥时,前后皆是景,要特别注意不要在流连惊奇的回望中不小心溜下石阶旁侧深不见底的天坑水洞。曲折攀岩,登上高处再望脚下,景致又不同:那汪深不可测的湖分明就是一个美得令人心醉神迷的九寨沟五彩池,倒映着山上树影的湖面层次分明,由中心向外缘依次变幻色彩,在微风里碎波摇荡,真像魔镜呢。
每天到此呼吸超过治病标准好几倍的负氧离子(据说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有负氧离子8千个便有治病效果,这里可是达到几万个!),自是养生怡心!在这个世外桃源,洗洗已被城市的雾霾染污得无比脏浊的肺,充实下被城市的浮躁催促得空洞乏味的心灵,当然好。
如今的巴马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已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有人一年一度定期居住。当地村民便纷纷打起了做房东收租的主意。依富裕程度不等而各自量力而为建起的一栋栋村房由之如春笋般不断冒出,低则三四层,高则七八层,外观相互借鉴差别不大均带有相当浓厚的乡土气,内里却因贫富实力分出许多等级,租房价格便有贵有贱。我们碰到一对来自北京某高校的教授夫妇,头发花白了,因有较多的闲暇时间,打算趁寒假在巴盘屯“定居”一个月。这里鲜脆的阳光令二人恋恋不舍,他们遂于月前以每月850元且包住包吃的价格租定半山僻静处村民一间房。房东看上去不甚富有,房子至今还有一半待建,据说是资金不足。教授夫妇每天晒日、尝鲜、品土,并不四处看景,而像闲适的农人一样安然度日,直把此地看作他俩的世外仙境。老教授对着我们发出长长的感喟:“无论什么朝代,身体好才是最重要的……”
坡月是巴马之行必往之地,其实只是巴马县下属的甲篆乡下属的一个村,却是比名声在外的长寿村名气更大的地方。因为它的规模更大,可容纳的外来人更多;道路更畅通,更适宜外乡人居留往来;新建的家庭客栈和便利店、餐饮店更多更上档次,让城市来的人住得更方便舒适……只能让人感叹,这世外桃源人也越来越挤了。
真实的世外桃源里还有许多你想象不到的景象。一天,我们决定转到包围着百魔洞的那个山后去看看。还在山上的瑶族村寨中转悠的时候,遇到一位76岁的老奶奶,伛偻着腰,背着一个大背篓,篓内装满刚从山上采来的青菜,要从山上背到山下某饭店去卖。我的同行伙伴试着掂量了一下,好家伙,这篓菜足有60、70斤重。老奶奶吃得消吗?因为同向,我们好心要替老人家分担一下,老人却摇手笑而婉拒,似乎家常便饭。便各走各道。后来……等我们一行踏着夕阳余晖穿越山上小道赶到接近坡月村的最后一段缓坡时,竟又遇到了从大道不急不慢下来的老奶奶!原来,老奶奶常走这条路去卖菜,练就一付好身板,惯常步伐就赶上了我们空着手抄近道的这帮家伙!
于是,我们也决定在此践行简单至纯的养生之道。小县城小巧安逸,空气纯粹地散发着新鲜的香,太阳转过山峦映照在黑色的山石上,沉静安然,有生命舒展的味道。老公一日不拉地晨起跑步,每天换一个地儿,兼有猎奇性质,跑后冲凉,浑身爽适;我在晨光中喝茶,边看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沉浸在书中那雄浑壮阔如诗如画的鄂温克民族文化变迁中。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很快过去了。仿若地老天荒,一切苦恼都在这种忘却岁月的悠然中悄然绕行。
生命在路上,果然。
美异巴马的长寿秘诀
巴马这名字听上去有点不同寻常。它像是外国的地名,更有甚者误认它是巴厘岛和马来西亚的合称。但这个偏居于广西西部边界的国家级贫困县,却是越来越被认可的宜居之地,长寿之乡的名声越传越响,吸引了一拨拨好奇者。
慕名而至,我们于大年初三赶到巴马县甲篆乡,巴马长寿之乡的正宗属地,一村、一乡地走下来看过去,既好奇又欣然。
在我看来,巴马的魔力在于,这是巴马才有的独特世界。相距巴马只有20多公里的凤山县,拥有三门海自然景观为代表的广西特色风貌,清新天然、山水入画。深冬时节,麦田却葱绿地昂着一颗颗丰硕挺拔的穗子;已到花期尾声的油菜花依然花瓣金黄、连接成片,和村庄菜地一起掩映出一派悠然豁达的田园风光;另一边,仅隔一小时车程的百色田阳县,以田地多、阳光足而得名,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基地,大面积种植番茄和芒果——抬眼望去,不是一排排、一架架鲜红或橙黄的圣女果,便是一片片、一丛丛正在扬花吐芳的芒果,阳光明媚热闹,像足热带果园。
无论凤山还是田阳,咫尺之距便有天壤之别,都与近邻巴马丝毫没有连接。
尽管巴马在表面上呈现给我们的,只是满山满谷空留回响的苍色荒地和石山,凹凸蜿蜒的山路,尖峭嶙峋的黑岩,看上去却是绝美——那些山的形态确是俊秀美逸,盘阳河的水确是清亮翠蓝,那被称为百摩洞的巨大山洞在充当通道的同时确实散发着令人心底安宁的魔力——但是,这里美而少产。美的代价是当地物产贫瘠,除红薯和玉米外,只有产量极低的杂粮,不要说别处常见的稻田、麦田或油菜田,连蔬菜地也只能是巴掌大一块儿零星点缀于山间石隙。
在逻辑上,是对贫瘠的安然处之守护了巴马的美异。巴马少雨,阳光充沛,晨起至日落,总有阳光转过峰峰山峦映照在黑色的山石上或清碧的河面上,沉静、安然,仿若有生命舒展的味道。尝试用红薯果腹后,来客尽可选择一间临河的房间来享受这里多得数不清的充足阳光。临对清亮的盘阳河,享受爽适的阳光和据称高达每平方厘米数万个负氧离子的空气,这种丰盈的生命又会因只食红薯而有多大损失呢?
盘阳河蜿蜒而下,水在坡月村明显变深。阳光下,蓝碧的水,清澈见底,同时又有酽酽的厚度感,仿若有浓厚的生命力融化其中,潜而不动;但当划筏子的渔人轻点竹桨在水上闪过,打破一河静谧,立时又有生机和活力交织涌动。虽是深冬,河水颇有凉意,阳光洒下的光斑晃耀在绿叶上,犹令人感觉温暖,光屁股的顽皮孩子在桥洞河边嬉戏不倦。而在上游,长寿村巴盘屯的河水则是浅平曲绕、伸手可掬,在开阔的河面踏桥而过或踩石过河,都有一番天然乐趣。
巴马因此愈像一块圣地。不是红色圣地,而是破解人类长寿基因的圣地。据科学家考证,这里的长寿之因很多,如富含分解氧离子的河水、制造天然氧离子的天然山洞、排毒养生的红薯和玉米主食、少食而规律的饮食作息,以及长年不懈翻山越岭的艰苦劳动……但在我理解,使巴马扬名的山洞和河水负氧离子只是个在科学上站得住脚的长寿藉口,而红薯也只是个民间传说。在旅游开发之前,山清水秀对于巴马人的肚子来说只是山瘠地薄的代名词。按当地民间的顺口溜:“早上玉米粥,中午烤红薯,晚上烤红薯加玉米粥。”这种常年如一日的乏味吃法,一定不是当事人心中所愿;每天只吃两餐、每餐仅吃七成饱、晚作早息的慢节奏,实在也是顺势而为、随遇而安罢了。生命在这里,并没有刻意延长,但上天在给了巴马贫困和饥饿的同时,也把长寿作为了补偿。饮食习惯是一方面,良好心态是一方面,翻山越岭的劳作,我们谓之登山锻炼的常规健身,也算一方面吧——这些是可以复制的元素。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地磁场及其随之而生的远红外线而非紫外线阳光、弱碱性的水,还有年均22度的气温,这些巴马长寿的秘诀,却只能趋就而不能带走。
养生之乡的人与事
人在路上,总会遇到各种趣人趣事。
自驾8天、风尘仆仆赶来的青海大哥给我们的巴马之行首日留下美好的印象。50出头的青海大哥比他年轻好几岁的老伴还显着皮儿嫩,可听那中气十足的连珠炮讲话和不容置疑的权威表情,又俨然一位精力充沛的资深玩家。据说,他一个月前才拿到驾照,花费800元购置了全套炊具,立马开着越野车携老伴奔这儿来了。一路穿越,遇到好走的道一天能开上600余公里;但甘肃界内那些“之”字形道路险峻难行,一天只能前进200公里,他也坦然。青海大哥还乐颠颠地带我们到他的临时居所参观,品尝他自采的红薯,那都是他亲自到主人收采过的地里拿铁锹一个个翻拣出来的,现在地里还有“余粮”可采呢。他老伴已蒸熟了一大锅,另有一大袋生的堆在阳台墙角。果然如他描绘,那袋子的边缘因在归途鼓胀开裂,拥挤的生红薯们正闹腾着随时准备冒出头来;熟红薯的味儿尝着确实比普通的厚重……嚼着红薯,我心中冒起一句真诚的祝愿:希望大哥一路这么开心地玩下去,越玩越年轻!
干净舒适又上网方便,我们在坡月村的延年山庄一住便是四晚。延年的老板娘是个爽利的女人。40来岁,肤色白净,穿着时髦,烫了卷发,快言快语,虽排行老二,看去比她的几个妹妹都更年轻漂亮,一点儿不像本地土生土长的村民。我猜,她应该是嫁得好,自己又十分能干,也赶上了好机遇的老“江湖”吧?一问果然,她在巴马卖了十多年的服装,前几年才就势在坡月村开客店的。老板娘操着浓重口音的当地普通话跟我们交流,她的重音都放到第一个发音上,并且把C的音一律发成Z,使得她的讲话出口就像笑容可掬地与人吵架,呵呵,真是令人捧腹的场景。同行的燕子妹妹富有观察力和摹仿力,忍不住调皮地学了一遍又一遍,学一次我们便乐一次。 以长寿老人最集中而著称的平安村巴盘屯,现仍有近十位年纪过百的老人生活。我们有幸在一户开小店的人家见识一位高寿106岁的老奶奶。这是一户临河住家。翻盖过的二层楼房面积不大,却承载了六代同堂,老奶奶的孙辈都60开外了,最小的第六辈小娃儿尚抱在怀中咿呀学语。家中人真像是有长寿基因呢,从老到少,个个红光满面,活力充溢。瞧,这家还在屋中一角开设了村上的“读书之家”呢,临河的一面墙边立了一个长而宽大的书橱,一层层摆了好多门类的书籍,书的数量虽称不上多也较杂,可是橱前居然尚有几条小木凳可以坐下看书!在这样要设希望小学和有援建教师才能开办学校的偏远村子,这条件实乃相当优越。老奶奶正靠坐在一张贴近炭炉的小竹椅中伸出双手取暖,表情慈爱安详,满面的皱纹条条舒展着劲抖抖的精神,常言说的好,果真是寿星如菩萨啊,那喜乐的模样令人觉得望上一眼就能把那长寿福气都接到自家身上似的。
弄追,是一个隶属于坡月村的小自然村,藏在一条崎岖山路所达的半山腰。论景,山形陡峻,自有一种苍凉的美;论物,则只有野草、山羊和深冬撂荒的拳头块不规则田地,甚至连一块带青色的菜地都望不到。山羊个个长得娇小健美,玲珑可爱,是小朋友们喜爱的那种体型。也许是村户居住太过分散,视线所及,只有零星几户人家。这样的布局不由令人担心:当夜晚来临,若一时有啥急事,村民可如何彼此照应?时已近午,我们为寻到一点盐来补充体力,贸然造访一户人家。小屋中炭火烧得正旺,一双儿女正协助女主人在烧中饭。见有来客,娘仨儿很热情,马上邀我们共进午餐。
寻访真实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纯美天然,自古至今已令无数人心生向往,也引无数人吃了葡萄想葡萄园,想要到原址追根溯源。
读过陶渊明文,再阅巴马,你才恍然大悟,陶渊明一定是在梦中来过此地,尔后记下梦中所见,名之桃花源。
现在,追随我们的脚步,去看看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吧。
瞧,长须垂挂的百年古树如一位慈尊老者踞守于前往桃花源必经的溶洞那低矮的入口前,望之俨然而神秘。河水清冷澄净却不能一望到底,须知这里的水极深,深不可测呢,所以定要穿救生衣方被允入内;乘小竹筏由老艄公带路,沿忽窄忽宽的河道咿呀入洞。洞壁光滑或粗糙,抬头或伸手时时可能碰触到顶壁岩石,甚或还滴答落水,水掉在洞中黑暗里叭然作响,令人不禁闭语静听,恐惊天人;之后豁然开朗,抬眼看处竟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天空,自身真成井中之蛙般。这上面就是一个大天窗!身下就是大天坑!在水面尤觉天空之高远,不知坑底离天空尚有多少距离?暗自咋舌;再悠悠转转穿进另一洞,忽然就到了宽阔河面处,哇哈,真是桃花盛开、望之俨然的农家田园啊。上岸尽览陶大师笔下的桃花源美景吧:桃花、竹林、禾田、茅屋农舍、嬉戏顽童、怡然鸡鸭狗与牛……
脱筏上山,又是另一番探奇了。三门海的地质非常独特,世界上绝无仅有。其串珠式天窗群,是喀斯特旅游资源的新族和异类。在这里,湖、泉、洞群、天坑群、天窗群、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的所有特征集中体现,天窗排成北门七星状,将山、水、洞、天融为一体,又因组合多变,形成千奇百态的各种形状,引人想象,真令人一步一惊奇。走过天然形成的石桥时,前后皆是景,要特别注意不要在流连惊奇的回望中不小心溜下石阶旁侧深不见底的天坑水洞。曲折攀岩,登上高处再望脚下,景致又不同:那汪深不可测的湖分明就是一个美得令人心醉神迷的九寨沟五彩池,倒映着山上树影的湖面层次分明,由中心向外缘依次变幻色彩,在微风里碎波摇荡,真像魔镜呢。
每天到此呼吸超过治病标准好几倍的负氧离子(据说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有负氧离子8千个便有治病效果,这里可是达到几万个!),自是养生怡心!在这个世外桃源,洗洗已被城市的雾霾染污得无比脏浊的肺,充实下被城市的浮躁催促得空洞乏味的心灵,当然好。
如今的巴马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已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有人一年一度定期居住。当地村民便纷纷打起了做房东收租的主意。依富裕程度不等而各自量力而为建起的一栋栋村房由之如春笋般不断冒出,低则三四层,高则七八层,外观相互借鉴差别不大均带有相当浓厚的乡土气,内里却因贫富实力分出许多等级,租房价格便有贵有贱。我们碰到一对来自北京某高校的教授夫妇,头发花白了,因有较多的闲暇时间,打算趁寒假在巴盘屯“定居”一个月。这里鲜脆的阳光令二人恋恋不舍,他们遂于月前以每月850元且包住包吃的价格租定半山僻静处村民一间房。房东看上去不甚富有,房子至今还有一半待建,据说是资金不足。教授夫妇每天晒日、尝鲜、品土,并不四处看景,而像闲适的农人一样安然度日,直把此地看作他俩的世外仙境。老教授对着我们发出长长的感喟:“无论什么朝代,身体好才是最重要的……”
坡月是巴马之行必往之地,其实只是巴马县下属的甲篆乡下属的一个村,却是比名声在外的长寿村名气更大的地方。因为它的规模更大,可容纳的外来人更多;道路更畅通,更适宜外乡人居留往来;新建的家庭客栈和便利店、餐饮店更多更上档次,让城市来的人住得更方便舒适……只能让人感叹,这世外桃源人也越来越挤了。
真实的世外桃源里还有许多你想象不到的景象。一天,我们决定转到包围着百魔洞的那个山后去看看。还在山上的瑶族村寨中转悠的时候,遇到一位76岁的老奶奶,伛偻着腰,背着一个大背篓,篓内装满刚从山上采来的青菜,要从山上背到山下某饭店去卖。我的同行伙伴试着掂量了一下,好家伙,这篓菜足有60、70斤重。老奶奶吃得消吗?因为同向,我们好心要替老人家分担一下,老人却摇手笑而婉拒,似乎家常便饭。便各走各道。后来……等我们一行踏着夕阳余晖穿越山上小道赶到接近坡月村的最后一段缓坡时,竟又遇到了从大道不急不慢下来的老奶奶!原来,老奶奶常走这条路去卖菜,练就一付好身板,惯常步伐就赶上了我们空着手抄近道的这帮家伙!
于是,我们也决定在此践行简单至纯的养生之道。小县城小巧安逸,空气纯粹地散发着新鲜的香,太阳转过山峦映照在黑色的山石上,沉静安然,有生命舒展的味道。老公一日不拉地晨起跑步,每天换一个地儿,兼有猎奇性质,跑后冲凉,浑身爽适;我在晨光中喝茶,边看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沉浸在书中那雄浑壮阔如诗如画的鄂温克民族文化变迁中。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很快过去了。仿若地老天荒,一切苦恼都在这种忘却岁月的悠然中悄然绕行。
生命在路上,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