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针对“问题学生”而开设的“择差教育”训练中心和“问题学校”日益增多,它们以准军事化的管理、独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某种角度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应当承认,磨难教育的积极意义是很大的,它曾是多少身处逆境者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也成就了许多伟人和伟大的事业。但这种高强度、超负荷、军事化的“磨难教育”形式是否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呢?
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如何将树立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贯穿于施教活动的全过程,这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的修正更新问题。因此,在责难“问题学生”之前,我们必须扪心自问:“问题学生”——究竟是谁的“问题”?
家长的糊涂:只注重行为的结果,漠视行为的过程
只要稍作留心,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民办学校的突出特点是:高昂的学费,严厉的惩罚。送来的学生也有共同特点,都是有一定家庭经济实力、学习成绩不理想、顽皮懒惰不受约束、家长难以管教的所谓“问题学生”。用万国英的话来说,“70%是因为家长没时间管,30%是没能力管”。
孩子从出生起接受最早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自私狭隘、短浅功利的家长不会培养出宽容慷慨的孩子。事实证明,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因为父母管理不当,使孩子长期感觉烦躁所引起的。孩子如果整天在气氛紧张、独断专制的环境中生活,势必会感到迷茫、烦恼、痛苦,从而削弱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引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心和恐惧。如果得不到预先的教育和疏导,他们极易采取不合法的、非正式的方式去宣泄,从而走向极端。于是家长烦躁了、绝望了,他们把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拱手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托管机构,自己置身事外,其结果只会加深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障碍。而此时一些家长的经常惩罚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孤独和对立,从而使其同情心麻木,也就必然给同情心能够制止的那些过失开辟道路。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熟悉的场景在生活中重演:当孩子问第一个“为什么”时,家长还是满脸微笑,问第二个“为什么”时已面带焦躁不安,当问到第三个“为什么”时则全然的怒目圆睁:“哪来的这么多为什么?”如果家长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心理空间,少一点命令独断,“问题”就会少一些,孩子就会健康一些。父母对孩子不应该有本质上的优、差之评价,因为每一个人的优势智力区域和劣势智力区域是不一样的。所谓“差生”,也只是在进行某一方面的评价时,这个孩子相对较弱。人为地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这对他们内心是有伤害的,会让他们得到不良的心理暗示,产生自卑心理。“人比GDP重要”,我想告戒家长的是“孩子比票子、面子重要”。然而现在看到的却是家长亲子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功利化。这种商业炒作、民办经营的“快餐式教育”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孩子一旦离开这种训练营,重新回到家庭和学校中,还会不会一切照旧?
“惩罚”的背后:短暂的屈服,长久的反叛
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成人生活中最艰巨复杂的任务。教育的周期长,具有滞后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人人皆知。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教育注定是寿命不长久的。“消费者的兴趣和判断并非商品优质的充分保证”,同样,家长没有投诉的教育并非就是科学的,存在的并非就是合理的。“暴力教学”、“惩罚教育”的背后演绎的是暴力的示范,人性的扭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越是惩罚学生越要尊重学生,惩罚的方法是唤起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其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体罚有野蛮的成分,一时“吓怕了”、“累怕了”的听话,只会让学生更加叛逆。那种“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古训在今天应该扔进历史的废墟。
美国心理学家克尔伯格曾提出,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发育阶段作出道德决断依次要经历六个阶段:1.避免惩罚;2.为自己赢得奖励;3.得到重要人物的认可;4.遵守规则和法律;5.维护大家共同认可的善;6.应用普遍的和抽象的伦理准则。孩子挨打后对惩罚的恐惧显然不同于真正意义的耻辱感,前者是道德认知的最低层次,后者则是高级的认知自觉。对害怕惩罚的心理的强化只会抑制孩子形成更高层次的道德决断力,甚至会在行为中夹杂一定的欺骗性,除非通过长期强化将“对”的行为变成孩子的本能性自觉。强制尤其是体罚根本不足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它实际上是教育无能的表现,以剥夺孩子自由的方式——犯错和改错的自由,收获了孩子的“听话”,最终只会给他们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因此,即使其动机是好的,方式方法也应该合理合法。
“问题”的启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教育是提升人的品格、使之向善、使之成人的伟大事业,它不是削足适履,也不是严格按照同一模型铸造,更不是拔苗助长、任意修剪使之整齐划一。教育是个动态的、复杂的成人过程,对孩子来说,只要较以往提升一点点,都是教育的进步。笔者在这里并不是鼓吹“教育万能”,也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卢梭笔下的“爱弥儿”。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在认识、态度和方法方面一致,以便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
家长必须摈弃溺爱,让孩子走出温室,经受几番逆境的考验,去品尝艰辛;必须努力和学校保持一致,巩固学校教育的效果,针对孩子在认识、能力、心理上的不足,创设各种挫折情境,鼓励孩子走进去,注意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磨难教育不是一次远足、几次惩罚就可大功告成的,只有把集中训练和长期磨练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拥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巩固”为乐观性格,成功的挫折经历才能“积累”为精神财富。
学校要根据青少年个人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切忌在研究方法及问题处理上“一刀切”,要认识到青少年在知识智力、非智力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本着自觉自愿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经受一定程度的心理考验之苦是成长的需要。教师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正面典型软化、反面典型教化、典型案例引导、具体事例指导等不同方式,将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纠正学生心理、性格或行为习惯方面的偏差,而不是冰冷严厉的惩戒和暴力示范。
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时需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些欣赏赞美,少些埋怨、急躁、冷落和嘲讽,多点钻研、机智、忍耐和自制,善于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捕捉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果记住高尚的道德和高度的智慧一样,都要经过缓慢的成长过程才能达到,你就会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儿童经常表现的缺点,你就不会那么轻易去经常责骂、恐吓和禁止儿童。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必须有效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从而实现受教育者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的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北碚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如何将树立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贯穿于施教活动的全过程,这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的修正更新问题。因此,在责难“问题学生”之前,我们必须扪心自问:“问题学生”——究竟是谁的“问题”?
家长的糊涂:只注重行为的结果,漠视行为的过程
只要稍作留心,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民办学校的突出特点是:高昂的学费,严厉的惩罚。送来的学生也有共同特点,都是有一定家庭经济实力、学习成绩不理想、顽皮懒惰不受约束、家长难以管教的所谓“问题学生”。用万国英的话来说,“70%是因为家长没时间管,30%是没能力管”。
孩子从出生起接受最早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自私狭隘、短浅功利的家长不会培养出宽容慷慨的孩子。事实证明,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因为父母管理不当,使孩子长期感觉烦躁所引起的。孩子如果整天在气氛紧张、独断专制的环境中生活,势必会感到迷茫、烦恼、痛苦,从而削弱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引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心和恐惧。如果得不到预先的教育和疏导,他们极易采取不合法的、非正式的方式去宣泄,从而走向极端。于是家长烦躁了、绝望了,他们把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拱手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托管机构,自己置身事外,其结果只会加深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障碍。而此时一些家长的经常惩罚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孤独和对立,从而使其同情心麻木,也就必然给同情心能够制止的那些过失开辟道路。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熟悉的场景在生活中重演:当孩子问第一个“为什么”时,家长还是满脸微笑,问第二个“为什么”时已面带焦躁不安,当问到第三个“为什么”时则全然的怒目圆睁:“哪来的这么多为什么?”如果家长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心理空间,少一点命令独断,“问题”就会少一些,孩子就会健康一些。父母对孩子不应该有本质上的优、差之评价,因为每一个人的优势智力区域和劣势智力区域是不一样的。所谓“差生”,也只是在进行某一方面的评价时,这个孩子相对较弱。人为地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这对他们内心是有伤害的,会让他们得到不良的心理暗示,产生自卑心理。“人比GDP重要”,我想告戒家长的是“孩子比票子、面子重要”。然而现在看到的却是家长亲子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功利化。这种商业炒作、民办经营的“快餐式教育”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孩子一旦离开这种训练营,重新回到家庭和学校中,还会不会一切照旧?
“惩罚”的背后:短暂的屈服,长久的反叛
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成人生活中最艰巨复杂的任务。教育的周期长,具有滞后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人人皆知。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教育注定是寿命不长久的。“消费者的兴趣和判断并非商品优质的充分保证”,同样,家长没有投诉的教育并非就是科学的,存在的并非就是合理的。“暴力教学”、“惩罚教育”的背后演绎的是暴力的示范,人性的扭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越是惩罚学生越要尊重学生,惩罚的方法是唤起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其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体罚有野蛮的成分,一时“吓怕了”、“累怕了”的听话,只会让学生更加叛逆。那种“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古训在今天应该扔进历史的废墟。
美国心理学家克尔伯格曾提出,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发育阶段作出道德决断依次要经历六个阶段:1.避免惩罚;2.为自己赢得奖励;3.得到重要人物的认可;4.遵守规则和法律;5.维护大家共同认可的善;6.应用普遍的和抽象的伦理准则。孩子挨打后对惩罚的恐惧显然不同于真正意义的耻辱感,前者是道德认知的最低层次,后者则是高级的认知自觉。对害怕惩罚的心理的强化只会抑制孩子形成更高层次的道德决断力,甚至会在行为中夹杂一定的欺骗性,除非通过长期强化将“对”的行为变成孩子的本能性自觉。强制尤其是体罚根本不足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它实际上是教育无能的表现,以剥夺孩子自由的方式——犯错和改错的自由,收获了孩子的“听话”,最终只会给他们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因此,即使其动机是好的,方式方法也应该合理合法。
“问题”的启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教育是提升人的品格、使之向善、使之成人的伟大事业,它不是削足适履,也不是严格按照同一模型铸造,更不是拔苗助长、任意修剪使之整齐划一。教育是个动态的、复杂的成人过程,对孩子来说,只要较以往提升一点点,都是教育的进步。笔者在这里并不是鼓吹“教育万能”,也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卢梭笔下的“爱弥儿”。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在认识、态度和方法方面一致,以便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
家长必须摈弃溺爱,让孩子走出温室,经受几番逆境的考验,去品尝艰辛;必须努力和学校保持一致,巩固学校教育的效果,针对孩子在认识、能力、心理上的不足,创设各种挫折情境,鼓励孩子走进去,注意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磨难教育不是一次远足、几次惩罚就可大功告成的,只有把集中训练和长期磨练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拥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巩固”为乐观性格,成功的挫折经历才能“积累”为精神财富。
学校要根据青少年个人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切忌在研究方法及问题处理上“一刀切”,要认识到青少年在知识智力、非智力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本着自觉自愿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经受一定程度的心理考验之苦是成长的需要。教师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正面典型软化、反面典型教化、典型案例引导、具体事例指导等不同方式,将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纠正学生心理、性格或行为习惯方面的偏差,而不是冰冷严厉的惩戒和暴力示范。
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时需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些欣赏赞美,少些埋怨、急躁、冷落和嘲讽,多点钻研、机智、忍耐和自制,善于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捕捉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果记住高尚的道德和高度的智慧一样,都要经过缓慢的成长过程才能达到,你就会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儿童经常表现的缺点,你就不会那么轻易去经常责骂、恐吓和禁止儿童。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必须有效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从而实现受教育者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的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北碚西南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