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3499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针对“问题学生”而开设的“择差教育”训练中心和“问题学校”日益增多,它们以准军事化的管理、独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某种角度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应当承认,磨难教育的积极意义是很大的,它曾是多少身处逆境者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也成就了许多伟人和伟大的事业。但这种高强度、超负荷、军事化的“磨难教育”形式是否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呢?
  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如何将树立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贯穿于施教活动的全过程,这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的修正更新问题。因此,在责难“问题学生”之前,我们必须扪心自问:“问题学生”——究竟是谁的“问题”?
  
  家长的糊涂:只注重行为的结果,漠视行为的过程
  
  只要稍作留心,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民办学校的突出特点是:高昂的学费,严厉的惩罚。送来的学生也有共同特点,都是有一定家庭经济实力、学习成绩不理想、顽皮懒惰不受约束、家长难以管教的所谓“问题学生”。用万国英的话来说,“70%是因为家长没时间管,30%是没能力管”。
  孩子从出生起接受最早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自私狭隘、短浅功利的家长不会培养出宽容慷慨的孩子。事实证明,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因为父母管理不当,使孩子长期感觉烦躁所引起的。孩子如果整天在气氛紧张、独断专制的环境中生活,势必会感到迷茫、烦恼、痛苦,从而削弱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引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心和恐惧。如果得不到预先的教育和疏导,他们极易采取不合法的、非正式的方式去宣泄,从而走向极端。于是家长烦躁了、绝望了,他们把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拱手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托管机构,自己置身事外,其结果只会加深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障碍。而此时一些家长的经常惩罚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孤独和对立,从而使其同情心麻木,也就必然给同情心能够制止的那些过失开辟道路。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熟悉的场景在生活中重演:当孩子问第一个“为什么”时,家长还是满脸微笑,问第二个“为什么”时已面带焦躁不安,当问到第三个“为什么”时则全然的怒目圆睁:“哪来的这么多为什么?”如果家长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心理空间,少一点命令独断,“问题”就会少一些,孩子就会健康一些。父母对孩子不应该有本质上的优、差之评价,因为每一个人的优势智力区域和劣势智力区域是不一样的。所谓“差生”,也只是在进行某一方面的评价时,这个孩子相对较弱。人为地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这对他们内心是有伤害的,会让他们得到不良的心理暗示,产生自卑心理。“人比GDP重要”,我想告戒家长的是“孩子比票子、面子重要”。然而现在看到的却是家长亲子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功利化。这种商业炒作、民办经营的“快餐式教育”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孩子一旦离开这种训练营,重新回到家庭和学校中,还会不会一切照旧?
  
  “惩罚”的背后:短暂的屈服,长久的反叛
  
  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成人生活中最艰巨复杂的任务。教育的周期长,具有滞后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人人皆知。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教育注定是寿命不长久的。“消费者的兴趣和判断并非商品优质的充分保证”,同样,家长没有投诉的教育并非就是科学的,存在的并非就是合理的。“暴力教学”、“惩罚教育”的背后演绎的是暴力的示范,人性的扭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越是惩罚学生越要尊重学生,惩罚的方法是唤起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其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体罚有野蛮的成分,一时“吓怕了”、“累怕了”的听话,只会让学生更加叛逆。那种“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古训在今天应该扔进历史的废墟。
  美国心理学家克尔伯格曾提出,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发育阶段作出道德决断依次要经历六个阶段:1.避免惩罚;2.为自己赢得奖励;3.得到重要人物的认可;4.遵守规则和法律;5.维护大家共同认可的善;6.应用普遍的和抽象的伦理准则。孩子挨打后对惩罚的恐惧显然不同于真正意义的耻辱感,前者是道德认知的最低层次,后者则是高级的认知自觉。对害怕惩罚的心理的强化只会抑制孩子形成更高层次的道德决断力,甚至会在行为中夹杂一定的欺骗性,除非通过长期强化将“对”的行为变成孩子的本能性自觉。强制尤其是体罚根本不足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它实际上是教育无能的表现,以剥夺孩子自由的方式——犯错和改错的自由,收获了孩子的“听话”,最终只会给他们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因此,即使其动机是好的,方式方法也应该合理合法。
  “问题”的启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教育是提升人的品格、使之向善、使之成人的伟大事业,它不是削足适履,也不是严格按照同一模型铸造,更不是拔苗助长、任意修剪使之整齐划一。教育是个动态的、复杂的成人过程,对孩子来说,只要较以往提升一点点,都是教育的进步。笔者在这里并不是鼓吹“教育万能”,也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卢梭笔下的“爱弥儿”。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在认识、态度和方法方面一致,以便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
  家长必须摈弃溺爱,让孩子走出温室,经受几番逆境的考验,去品尝艰辛;必须努力和学校保持一致,巩固学校教育的效果,针对孩子在认识、能力、心理上的不足,创设各种挫折情境,鼓励孩子走进去,注意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磨难教育不是一次远足、几次惩罚就可大功告成的,只有把集中训练和长期磨练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拥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巩固”为乐观性格,成功的挫折经历才能“积累”为精神财富。
  学校要根据青少年个人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切忌在研究方法及问题处理上“一刀切”,要认识到青少年在知识智力、非智力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本着自觉自愿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经受一定程度的心理考验之苦是成长的需要。教师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正面典型软化、反面典型教化、典型案例引导、具体事例指导等不同方式,将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纠正学生心理、性格或行为习惯方面的偏差,而不是冰冷严厉的惩戒和暴力示范。
  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时需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些欣赏赞美,少些埋怨、急躁、冷落和嘲讽,多点钻研、机智、忍耐和自制,善于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捕捉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果记住高尚的道德和高度的智慧一样,都要经过缓慢的成长过程才能达到,你就会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儿童经常表现的缺点,你就不会那么轻易去经常责骂、恐吓和禁止儿童。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必须有效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从而实现受教育者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的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北碚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所谓绩效工资制度,就是学校根据教师工作的优劣,将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的一种激励性分配机制。到2010年初,我国所有事业单位已经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由于学校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如何评价教师工作将成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难点和突破口。从各地已推行的实施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要确保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成功,学校应当引导教师树立六种意识。    树立教育质量意识    传统的教师工作考核中教学工作
一天,我找两位学生谈心,有一位学生直言不讳地对我说:“老师啊,我坐在教室里听课比坐在牢房里还难受。”还有一位学生坦诚地对我说:“上你的课,我都出冷汗呢,紧张得要命。”听了这样一些话,我心中一颤,是啊,在课堂上我只顾津津乐道地讲解,什么时候用心去体会,去真真切切地感受周围的学生,去捕捉他们的思维,搜索反馈的信息了呢?不知不觉中,著名教育活动家欧阳维建的“和谐教育”讲座中那一幕幕精彩绝伦的画面又闪现在
徐金奎,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中学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两次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9年又被评为省“中学语文学科优秀教师”,并被《中国教师报》誉为“阳光教师”。全国课堂教学研究中心会员,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国家、省、生命在一批又一批学生身上延续,我的乐趣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滋生,我的幸福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获取!如果还有来生,我仍愿做教师。  ——徐金奎  心系
新学期开学了,我精心准备好第一堂课,铃声响起,我充满信心地走进了初一六班的教室。昨天已经给他们布置了预习作业,今天效果会怎么样呢?我充满了期待。  我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前两分钟演讲。可是,已经被告知准备的同学,显然把这项任务当成了背诵课文,我刚一示意,他立刻在自己的位子上站起来,背诵了一段。我示意他停下,要到讲台前面来,面对全体同学。他扭扭捏捏地上了台,下面的同学则发出新奇的笑闹声,好不容易,等他涨
曾几何时,“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为了我们教育的亮点和主流,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很多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地在向教师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能有惩戒。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一句批评的话也不敢说。面对不做功课、不专心听课、没礼貌、扰乱课堂纪律、
有效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借助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建构过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氛围。它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手段。    指向教学目标。提高情境的针对性    有效教学情境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显教学重点,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判断教学情境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凶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以下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一节的结尾部分教学片段。  教师: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  (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
一位母亲,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参加完夏令营活动回来时,摔得鼻青脸肿,崭新的运动衣也划了一道口子,便气不打一处来,怒斥道:“你怎么就那么笨!长大了还能干点什么?以后这样的活动说啥也不能让你参加了。”同时,另外一位母亲,面对此情此景,不是怨气袭人、怒不可遏,而是心平气和、疼爱有加:“孩子,来让妈看看,摔到哪了?”当得知孩子下山不小心因脚下一小石于绊倒后,便语重心长地说:“上下山时,你遇到过大石头没有?”“
徐特立先生曾说:“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教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班级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更加具有挑战性。如何让班级里一个个活泼、好动、可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走近学生,深入学生    进入小学后孩子就开始摆脱对大人的依赖,逐步独立处理遇到的事情。作为教师要多和他们交流,使其能尽快融入学校生活。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
“我是一个农民的女儿,像农民那样珍爱着土地。从成为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把那份珍爱,深情地融进了这片充满希望的教育沃土,在追求与探索中精心地耕耘着这块属于自己的‘田园’,收获着无穷的快乐。”这是李杰在她的教育自传里的一段心灵独白。    初登讲台。学做孩子们喜爱的老师    1981年的夏天,李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吉林师范学院,背负着行囊,怀揣着梦想,来到了哈尔滨汽轮机厂子弟中学,走上了三尺讲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