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邱林《“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一书,用工笔画的手法,从不同侧面描摹刻绘了语言现象,反映了作者问题探究的努力轨辙。翻阅了这部书,我想说说以下三点突出
感觉。
第一,在发掘语言事实上狠下功夫。
作者讲求务实,对语言事实的观察,可以“透视”二字来形容。比如,第七章关于动词“以为”的讨论,很能说明这一点。该章第一节,从语义上辨析“以为1”和“以为2”,指出:“以为1”语义关系很单纯,直接陈述说话的意思,表示确定的判断。“以为2”语义关系多样:有时表示判断P,预设的判断是“事实上非P”;有时表示彼时的判断P,预设的判断是“此时非P”;有时表示他人的判断P,预设“说话人的判断非P”。第二节,从形式差异考察“以为”与人称、“以为”与谦辞、“以为”与主语、“以为”与宾语、“以为”与修饰语、“以为”与感叹格式等问题。第三节,研究“以为”的语用价值,指出:“以为1”可以突出郑重、严谨的口气;“以为1”还可以表达委婉、谦和的语气;“以为2”则适应中性语体和书面语体的需要。第四节,讨论“以为”的方言表现,涉及了河南陕县方言、河南南阳方言和湖北武汉方言。作者对“以为”的分析,给予“细致入微”的评语,绝不过分。对于语法研究的深化来说,双脚牢牢地站在事实上面,讲实据,求实证,至关重要。任何人,自己个人脑海中存放的语言信息总是有局限的,讨论某一问题时,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能想到,林林总总全能顾及,因此,尽可能穷尽地勘查客观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以便准确地揭示规律,这是需要特别突出地关注的话题。
第二,在理论方法的运用上有明确的追求。
一方面,作者重视方法论。全书共十四章,除了开头一章和末尾一章分别为导论和理论思考,十二章的标题分别为:陕县方言面指背指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陕县方言形容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陕县方言语气助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陕县方言选择问句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汉语方言副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普通话动词“以为”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普通话形容词“重”“沉”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普通话名词“说法”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普通话时间词“刚刚”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普通话状位NA主谓短语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普通话“尚且”句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汉语教学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句法机制的管控,是作者研究问题的总纲。由于讨论的现象有所不同,在阐明句法机制的管控时,作者又灵活地使用了“两个三角”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或者是“表里值”小三角,或者是“普方古”大三角,或者是同时兼顾大小三角,因题施用,随机应变。除了就汉语本身而言的“两个三角”,有的时候,作者还将视线射向民族语言。比如,关于面指背指,作者专节讨论了陕县方言面指背指的来源以及阿尔泰语、藏缅语里的相关现象。另一方面,作者重视研究心得的理论总结。第一章中,作者用一个部分介绍了“本书的理论背景和基本方法”。第十四章,即最后一章,题为“理论思考”,分两节总结理论感悟。第一节为“‘方-普’语法现象研究的理论启示”,提出了格式对语义的反规约具有普遍意义、要用系统的眼光看待语法现象、参照点对于说明语言使用现象有重要价值、语言使用受认知影响等重要论断;第二节为“推进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单点研究与类型比较相辅相成、紧紧抓住句法机制这个纲等重要论断。理论开拓和事实发掘,对于研究工作来说,就像人的双脚,一只脚站稳了,另一只脚才能自如地迈出去。二者能否良性配合,决定了研究工作能否取得理想的成果,决定了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厚度。
第三,在问题的探究上肯花时间长期追踪。
作者形成了一个习惯:咬住了一个问题之后,尽可能地细细咀嚼,细细品评,不会浅尝即止,不会半途而废,也不会知难而退。有的问题,比如关于“刚刚1”和“刚刚2”,1986年开始钻研,一直延展到今天,时间跨越了20年。有的问题,比如关于“儿化形容词”,2003年在《语言研究》第3期发表《陕县方言的儿化形容词》,从形式、意义和语值三个角度描写了河南陕县方言的儿化形容词现象;2007年4月出席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儿化形容词的类型学考察》,从“度量形容词”和“儿化”两个角度进一步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讨论了有关事实。所花时间,5年有余。作者关于“面指”和“背指”的探索,更需要特别提到。1985年,他发现问题并开始研究,后来,连续写出了《陕县方言的面指代词和背指代词》(1988)、《陕县方言远指代词的面指和背指》(1989)、《陕县方言远指代词的面指和背指》(1992)、《陕县方言的“统”与普通话的“很”》(1999)、《与面指背指有关的句法语义语用问题》(2003)等文章,并且还写出了由面指背指引发的关于指示参照点的文章,每篇文章都在他的时间表上留下了一个醒目的句号。本书第二章,包括第一节“面指背指的指代词使用”和第二节“背指程度副词‘统’的使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20余年研究之所得。今后,他打算围绕面指背指,对相关现象继续研究下去。像这样重视问题的长期追踪,由此及彼,进行连串性研究,表现了韧性与磨劲,很值得赞许。
一个学者,应该通过研究工作的实践,不断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邱林1986年考取我的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以后留校任教;2002年,又考取我的博士研究生,2005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算起来,我们已经相处了二十三个年头了。任何人,都有各自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不同的条件决定了各自生存与发展的走向。然而,有所成就的人必定具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脚踏实地,勤奋多思,懂得怎样扬长避短,以优补缺。唐人刘禹锡:“山积而高,泽积而长。”这是至理名言。读了邱林这部书,我深为高兴。因为,我感到,邱林一直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跨越,他以自己的研究轨辙,证明着自己在努力形成自己的学术风貌。
邢福义,著名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本文编校:晓 苏
感觉。
第一,在发掘语言事实上狠下功夫。
作者讲求务实,对语言事实的观察,可以“透视”二字来形容。比如,第七章关于动词“以为”的讨论,很能说明这一点。该章第一节,从语义上辨析“以为1”和“以为2”,指出:“以为1”语义关系很单纯,直接陈述说话的意思,表示确定的判断。“以为2”语义关系多样:有时表示判断P,预设的判断是“事实上非P”;有时表示彼时的判断P,预设的判断是“此时非P”;有时表示他人的判断P,预设“说话人的判断非P”。第二节,从形式差异考察“以为”与人称、“以为”与谦辞、“以为”与主语、“以为”与宾语、“以为”与修饰语、“以为”与感叹格式等问题。第三节,研究“以为”的语用价值,指出:“以为1”可以突出郑重、严谨的口气;“以为1”还可以表达委婉、谦和的语气;“以为2”则适应中性语体和书面语体的需要。第四节,讨论“以为”的方言表现,涉及了河南陕县方言、河南南阳方言和湖北武汉方言。作者对“以为”的分析,给予“细致入微”的评语,绝不过分。对于语法研究的深化来说,双脚牢牢地站在事实上面,讲实据,求实证,至关重要。任何人,自己个人脑海中存放的语言信息总是有局限的,讨论某一问题时,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能想到,林林总总全能顾及,因此,尽可能穷尽地勘查客观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以便准确地揭示规律,这是需要特别突出地关注的话题。
第二,在理论方法的运用上有明确的追求。
一方面,作者重视方法论。全书共十四章,除了开头一章和末尾一章分别为导论和理论思考,十二章的标题分别为:陕县方言面指背指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陕县方言形容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陕县方言语气助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陕县方言选择问句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汉语方言副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普通话动词“以为”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普通话形容词“重”“沉”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普通话名词“说法”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普通话时间词“刚刚”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普通话状位NA主谓短语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普通话“尚且”句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汉语教学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句法机制的管控,是作者研究问题的总纲。由于讨论的现象有所不同,在阐明句法机制的管控时,作者又灵活地使用了“两个三角”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或者是“表里值”小三角,或者是“普方古”大三角,或者是同时兼顾大小三角,因题施用,随机应变。除了就汉语本身而言的“两个三角”,有的时候,作者还将视线射向民族语言。比如,关于面指背指,作者专节讨论了陕县方言面指背指的来源以及阿尔泰语、藏缅语里的相关现象。另一方面,作者重视研究心得的理论总结。第一章中,作者用一个部分介绍了“本书的理论背景和基本方法”。第十四章,即最后一章,题为“理论思考”,分两节总结理论感悟。第一节为“‘方-普’语法现象研究的理论启示”,提出了格式对语义的反规约具有普遍意义、要用系统的眼光看待语法现象、参照点对于说明语言使用现象有重要价值、语言使用受认知影响等重要论断;第二节为“推进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单点研究与类型比较相辅相成、紧紧抓住句法机制这个纲等重要论断。理论开拓和事实发掘,对于研究工作来说,就像人的双脚,一只脚站稳了,另一只脚才能自如地迈出去。二者能否良性配合,决定了研究工作能否取得理想的成果,决定了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厚度。
第三,在问题的探究上肯花时间长期追踪。
作者形成了一个习惯:咬住了一个问题之后,尽可能地细细咀嚼,细细品评,不会浅尝即止,不会半途而废,也不会知难而退。有的问题,比如关于“刚刚1”和“刚刚2”,1986年开始钻研,一直延展到今天,时间跨越了20年。有的问题,比如关于“儿化形容词”,2003年在《语言研究》第3期发表《陕县方言的儿化形容词》,从形式、意义和语值三个角度描写了河南陕县方言的儿化形容词现象;2007年4月出席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儿化形容词的类型学考察》,从“度量形容词”和“儿化”两个角度进一步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讨论了有关事实。所花时间,5年有余。作者关于“面指”和“背指”的探索,更需要特别提到。1985年,他发现问题并开始研究,后来,连续写出了《陕县方言的面指代词和背指代词》(1988)、《陕县方言远指代词的面指和背指》(1989)、《陕县方言远指代词的面指和背指》(1992)、《陕县方言的“统”与普通话的“很”》(1999)、《与面指背指有关的句法语义语用问题》(2003)等文章,并且还写出了由面指背指引发的关于指示参照点的文章,每篇文章都在他的时间表上留下了一个醒目的句号。本书第二章,包括第一节“面指背指的指代词使用”和第二节“背指程度副词‘统’的使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20余年研究之所得。今后,他打算围绕面指背指,对相关现象继续研究下去。像这样重视问题的长期追踪,由此及彼,进行连串性研究,表现了韧性与磨劲,很值得赞许。
一个学者,应该通过研究工作的实践,不断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邱林1986年考取我的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以后留校任教;2002年,又考取我的博士研究生,2005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算起来,我们已经相处了二十三个年头了。任何人,都有各自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不同的条件决定了各自生存与发展的走向。然而,有所成就的人必定具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脚踏实地,勤奋多思,懂得怎样扬长避短,以优补缺。唐人刘禹锡:“山积而高,泽积而长。”这是至理名言。读了邱林这部书,我深为高兴。因为,我感到,邱林一直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跨越,他以自己的研究轨辙,证明着自己在努力形成自己的学术风貌。
邢福义,著名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本文编校:晓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