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止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问我你眼中高情商的人,都是什么样的。我想了想,只说出四个字:行止有度。
  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里,唐僧就地打坐参禅,这时,一只蚂蚁过来了,它莽撞前行,就要爬到唐僧身上。这时唐僧完全可以一屁股将其坐成标本,进而后补一句:哎呀,罪过罪过,不过也不怨我,意外而已,谁让你四处乱爬呢。
  但唐僧没有。他左手掌摊开接过蚂蚁,传递到右手掌,轻轻地将它放下了。
  一念成佛。
  (文/韓大爷的杂货铺)
其他文献
高考作文是考生这一特定的作者,在高考这一特定的写作环境下,给在特定的阅卷环境下、特定的读者而创作的文章,作为考生的“我”不是自我的倾诉,而是向阅卷老师表情达意,所以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然而从阅卷现场情况来看,许多考生在行文时只顾“自我倾诉”,根本不考虑特定的阅卷环境这一因素,特别是这一特定的读者的感受,文章自然很难得高分。纵观近几年50 高考高分作文,都具有明显的读者意识。
某次在宝岛旅行,我坐着汽车在各地乡村转悠,有一天来到高雄市美侬镇,见路旁有一家并不起眼的民宿,住客稀有,干干净净的门厅中央竟然有几只芦花鸡趴着,先就令我有些意外。民宿主人庄先生认真地对我们介绍说那是日本品种,告诫我们轻声轻语,不要打扰它,因为“鸡太太在生鸡宝宝啦”。听着这绵绵软语从一个高高大大的中年男子嘴里说出来,着实感到好笑,可他绝对是认真的。交谈后慢慢了解,庄先生出生于高雄,家境不薄,毕业于台
街头的老树下,是老人的红薯摊。  老树已经很老了,斑驳的树皮上挂满了青苔。老人也很老了,纵横的皱纹里,写尽了沧桑。  老人总在晨风正清凉时,推着他锈痕累累的烤架来到街头。虽已年迈,老人的筋骨却仍然遒劲有力。他总披着件灰绿色的军大衣,携着一只矮矮的小木凳,慢悠悠地来到老树底下。他从筐里挑出几个滚圆的大胖红薯,放进烤架,点燃火花。烤架便呜呜地哼着小调,满意地吐起白烟。不一会儿,清甜的薯香便和进晨风中,
有一次,子夏问孔子:“甜美娇巧的微笑那样喜人,美丽灵动的眼睛那样生辉,您却说素雅才是最绚丽多姿、美丽动人,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道:“绘事而后素。”他的意思很明白,必须先有“素”(白绢),然后才能施以五彩而成“绘”(图画)。  素是一切颜色的基础,也是一切颜色的调和,就像白日包含着七色。由此,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和美学思想——以素为雅,以纯为美,以淡为本,以静为质。修身悟道即是养素。正如元人
“从来如此,便对吗?”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如此振聋发聩地一问!  在恒河猴实验中,第一批经历过水冲的猴子已不在笼中,可“老猴子”们却依然极力阻止“新猴子”去摘香蕉,理由是“从来如此”;而“新猴子”也在莫名其妙中逐渐变成“老猴子”,在以同样的理由对“新新猴子”——尽管它们也不知道为何要如此。  “从来如此”,多像一些人眼中的“传统”啊!  前些天有这么一则新闻:抚顺一所号称传播传统
为一座冰川举行“葬礼”,颇有些“行为艺术”的意味。保护环境当然没有错,冰川减小乃至消融,是自然环境向人类发出的信号。不只如此,堆积成山的垃圾、身体内塞满垃圾的动物尸体、原本蔚蓝的大海被染成黑色、北极熊因无处立足跌落水中等,无不在提醒人们,生存环境正在恶化,保护环境需要身体力行。  但是,知易行难。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一谈“环保”,就将环境与人类活动对立起来,动辄葬礼、罪人,将人类活动视为“破坏环境的
南京市金陵中学肇始于1888年的汇文书院,经历了中国现代教育的百年沧桑,始终践行着“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承诺,是研究性学习、“慕课”教育、STEM课程等教育新方向的开拓者。  陸平老师秉持“诚真勤仁”的校训,教学讲求“修辞立其诚,析理求其真,读书培其勤,育才养其仁”,对考试作文研究深入,把握读写规律,追求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正如站在人生新起点的我们需要梳理如何面对未来的问题一样,我们的“浙江精神”也需要厘清承继发展的问题。  浙江,省以江名,浙水流深,注定了它的文化底蕴里流动着水的灵动智慧。我们提倡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仍然需要从这种灵动的文化底蕴里汲取思想智慧,温润而行,砥砺奋进。  魏征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而打通“浙江精神”在文化思想上的传承关系,进而在精神层面加以辨析,
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播中的段子、朋友圈中的评论、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公众号上的推送……每天我们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大量的信息。有人说,丰富的信息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有人说,信息太多,导致人们时间不够用;也有人说:信息过载不过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面对陌生的事物都可能产生这种心理,因此不必纠结;还有人说……  根据上述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诗词,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这是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现象的期待和愿望,然而在这些美好文字的背后,是丧钟隐隐的哀鸣,它夹杂着人们对功利的渴望和文化的黯然神伤。  丧钟为谁而鸣?  一开始,学生们为了拿到高考的默写分数,只会背诵诗词,不去体会其背后的艺术韵味,诗词的地位在学生们心中每况愈下。丧钟的长鸣,不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