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本真课堂的实践研究”是我校研究中的科研课题。课题方案中指出,“本真课堂”的研究旨在以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为起点和依据,着力改变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真正转变。“本真课堂”研究,以培养具有良好学力、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本真学生和具有本真教育理念的智慧型教师为目标。
本真课堂关注课堂对话。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对话是在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课堂对话当然要追求本真,追求对话的真实有效。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本真、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让学生得到真实、真正的发展呢?
一、课堂对话“伪”的现状
留意日常教学,留意身边的教学研讨活动,我们就能发现失去“真”味的“伪”对话。“伪”对话有以下的主要表现:
1.教师强势牵引,学生被动接话茬
有时候,课堂对话成了简单的师“问”生“答”。师生之间的对话限定在“问题——答案”的问答式逻辑中,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奔向预定的答案。学生的回答也是为了得出教师预定的“标准答案”。更有甚者,教师的问题“问中有答”,学生不经思考,也能得到“标准答案”。最典型的如“同学们,这幅画美不美”(“美”),“某某同学读得好不好”(“好”)这样的问与答。貌似热热闹闹的对话,其实无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问答的裁判,控制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在平等交流中的主体性受到阻碍。
2.教师引领不力,学生自说自话
与上面相比,这是另一个极端的现象。个别教师把课堂对话简单理解为让学生“充分参与”,因此缺少适时适度的引导。表现为教师热衷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学生发表看法,就给予肯定的评价。教师自己在教室里走马观花,成为课堂对话的旁观者。学生在对话中偏离中心,乃至错误的发言,教师都置若罔闻。教师在对话中的“失语”,使得课堂对话成为一种徒有形式而缺乏深层思考的低效交流。
3.对话信马由缰,核心教学目标被虚置
有的教师课前准备不足,对学习内容把握不到位,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把握不准,所以课堂对话在什么时候进行,哪里需要着力对话,都失去了准度。课堂对话就处在“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是哪的状态。信马由缰的课堂对话,忽视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也就失去了价值。
二、课堂对话“真”的追求
真实有效的课堂对话,应该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碰撞中。
一位特级教师对真实有效的课堂对话做了这样的界定:
从对话表现看,“真”对话应该呈现开放之态,表现为对话主体之间彼此心灵的敞开;对话话题的开放,激发学生的发言欲、表现欲;对话过程的开放,为学生认识、情思、思想不断上升开辟通道。
从对话目标看,“真”对话应该追求理解之境。它追求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真正的对话,不是单纯意义的传递,而是对话的双方之间心灵敞开、互相唤醒和互相启迪的过程。
从对话内核看,“真”对话应 该表现反思之魂。对话互动,必须依赖反思。这不仅包括文本、他人的思想,自我也要成为反思的对象。只有当对话成为反思性对话时,才真正具备了改善心灵的意义。
这位特级教师关于“真”对话的见解十分精彩。
如何实现“真”对话?本人认为,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话话题要选择
就文本而言,并非每个学习内容都需要组织课堂对话。对话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扣住文本的重难点。如果随着文本学习的进程处处对话,且不说教学时间不允许,其对话势必浮于表面,缺乏反思的深度,也激不起对话者之间思维的碰撞。
对话话题要慎重选择。话题要有质量,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要有趣味性,使学生欲罢不能。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可创设“大问题”背景,这样,对话话题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爱如茉莉》一文中,“你从课文的哪些细节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便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它能让学生在对文本研读后,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对话。教学该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围绕它展开话题讨论:找细节,谈感受。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通过对话的层层深入,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文中妈妈与爸爸之间平淡朴实的真爱,这种真爱,使学生“浸润”在它的“芬芳与光泽”里。随后我让学生从自己的家庭中,从自己的班级里去发现这种真爱,让大家意识到我们的身边同样充满这种如茉莉般的爱。最后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同学们认识到朴实的爱无处不在,也明白了得到爱的同时,需要付出爱的道理。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想说、愿说、会说,呈现了课堂“真”对话的开放之态。对话中,学生敞开了心怀,认识、情思得以提升。
2.对话时间应把握
真实有效的课堂对话,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对话应在“默默”后。当学生需要思考,需要消化,需要交流时,教师应该耐心等待,把课堂时间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演绎课堂的精彩。
教研课中,曾听过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考虑到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久远,学生缺乏作者那样的生活体验,教师不吝惜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词中每个词、每个句子的意思,充分感受词中意境,然后展开“体会作者的情感”的对话。学生正是有了之前充分的思考时间,所以在过后的课堂对话中,理解到位,准确把握了李清照早期生活充满情趣、心境愉悦的情感基调。
在提出问题进行对话前,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是许多教师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精心设置的问题,说是让学生思考思考,讨论讨论,但是两三分钟后,老师自己就按捺不住,总是用自己讲解代替学生思考。以讲代学,以讲代思,这不仅是教学方法问题,更是教学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问题。明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思考,可又担心课堂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于是教师一路开讲。这样做自然比组织学生阅读、感悟、思考要轻松得多,然而容易让学生遇到问题总是放弃思考,等待答案,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早已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的重心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的目标上来。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多听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检验自己提问的效果。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对话时随意作答,又如何达到课堂“真”对话的理解之境呢?如何追求对话者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呢?
3.对话体现学科味
语文学科有其鲜明的特点,所以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对话同样要体现它的学科特色。然而,在一些教学研讨活动中,我隐隐感到,语文教师中存在这样的潜意识:没有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语文课,就不是好的语文课。于是,课堂对话多了电教味,缺失了语文味。明明是文本中的一段话非得放到课件中出示;明明一读就通,一想就懂的内容,非得直观展示……更有甚者,整堂语文课,学生都不用翻开语文书本!
多媒体课件似乎已经成为教师上好公开课、研讨课的法宝,似乎没有动听的音乐、绚丽的画面就不能使课堂出彩。殊不知,多媒体是把双刃剑,它在提供直观画面使学生一目了然的同时,也无情地占据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会使课堂对话显得苍白无力。
面对课件,脱离文本,“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如何进行,又如何让对话者之间推进对话的深度,迸发思维的火花呢?
4.对话呼唤真评价
“响亮、正确,真好!”“你读出味道来了!”课堂对话中,绝大多数教师意识到了评价的重要性:通过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但是,如何使评价真正起到实效,有待我们更好地把握。我们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避免无指导性的盲目肯定。课堂对话中,对于学生正确的言论、精彩的见解,我们的评价自然应该有肯定、有鼓励。而对于学生有 失偏颇的观点,我们的评价中应该有批评,有引导,有指导。本学期听了一堂一年级语文课,在课上老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给我印象很深。一个男同学举手起来读一段课文,有漏字、添字、不通顺的现象。于是,老师说:“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但有几个地方注意一下就更好了(师指出错误)。你愿意再读一遍吗?”生又读一遍,漏字、添字情况好多了。“有进步,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孩子很乐意地又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语气,那就更棒了。”孩子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棒。“读得真好,掌声送给你!”老师带头鼓掌,孩子开心地笑了。这是一次真实有效的,极富激励的课堂“真”评价。
(2)重视伙伴评价、自我评价。就评价而言,教师自然是课堂评价的主要引领者,但是不能把评价给“包办”了。作为学习的主人,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这样的能力逐渐增强,所以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不妨让学生参与对话的评价。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这样做会出现更多的反思性对话,从而表现出“真”对话的反思之魂,体现其净化心灵的意义。
课堂对话评价应该丰富而生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让课堂评价精彩起来,成为学生生命中一个永恒的瞬间。?
本真课堂关注课堂对话。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对话是在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课堂对话当然要追求本真,追求对话的真实有效。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本真、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让学生得到真实、真正的发展呢?
一、课堂对话“伪”的现状
留意日常教学,留意身边的教学研讨活动,我们就能发现失去“真”味的“伪”对话。“伪”对话有以下的主要表现:
1.教师强势牵引,学生被动接话茬
有时候,课堂对话成了简单的师“问”生“答”。师生之间的对话限定在“问题——答案”的问答式逻辑中,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奔向预定的答案。学生的回答也是为了得出教师预定的“标准答案”。更有甚者,教师的问题“问中有答”,学生不经思考,也能得到“标准答案”。最典型的如“同学们,这幅画美不美”(“美”),“某某同学读得好不好”(“好”)这样的问与答。貌似热热闹闹的对话,其实无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问答的裁判,控制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在平等交流中的主体性受到阻碍。
2.教师引领不力,学生自说自话
与上面相比,这是另一个极端的现象。个别教师把课堂对话简单理解为让学生“充分参与”,因此缺少适时适度的引导。表现为教师热衷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学生发表看法,就给予肯定的评价。教师自己在教室里走马观花,成为课堂对话的旁观者。学生在对话中偏离中心,乃至错误的发言,教师都置若罔闻。教师在对话中的“失语”,使得课堂对话成为一种徒有形式而缺乏深层思考的低效交流。
3.对话信马由缰,核心教学目标被虚置
有的教师课前准备不足,对学习内容把握不到位,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把握不准,所以课堂对话在什么时候进行,哪里需要着力对话,都失去了准度。课堂对话就处在“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是哪的状态。信马由缰的课堂对话,忽视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也就失去了价值。
二、课堂对话“真”的追求
真实有效的课堂对话,应该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碰撞中。
一位特级教师对真实有效的课堂对话做了这样的界定:
从对话表现看,“真”对话应该呈现开放之态,表现为对话主体之间彼此心灵的敞开;对话话题的开放,激发学生的发言欲、表现欲;对话过程的开放,为学生认识、情思、思想不断上升开辟通道。
从对话目标看,“真”对话应该追求理解之境。它追求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真正的对话,不是单纯意义的传递,而是对话的双方之间心灵敞开、互相唤醒和互相启迪的过程。
从对话内核看,“真”对话应 该表现反思之魂。对话互动,必须依赖反思。这不仅包括文本、他人的思想,自我也要成为反思的对象。只有当对话成为反思性对话时,才真正具备了改善心灵的意义。
这位特级教师关于“真”对话的见解十分精彩。
如何实现“真”对话?本人认为,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话话题要选择
就文本而言,并非每个学习内容都需要组织课堂对话。对话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扣住文本的重难点。如果随着文本学习的进程处处对话,且不说教学时间不允许,其对话势必浮于表面,缺乏反思的深度,也激不起对话者之间思维的碰撞。
对话话题要慎重选择。话题要有质量,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要有趣味性,使学生欲罢不能。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可创设“大问题”背景,这样,对话话题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爱如茉莉》一文中,“你从课文的哪些细节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便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它能让学生在对文本研读后,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对话。教学该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围绕它展开话题讨论:找细节,谈感受。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通过对话的层层深入,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文中妈妈与爸爸之间平淡朴实的真爱,这种真爱,使学生“浸润”在它的“芬芳与光泽”里。随后我让学生从自己的家庭中,从自己的班级里去发现这种真爱,让大家意识到我们的身边同样充满这种如茉莉般的爱。最后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同学们认识到朴实的爱无处不在,也明白了得到爱的同时,需要付出爱的道理。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想说、愿说、会说,呈现了课堂“真”对话的开放之态。对话中,学生敞开了心怀,认识、情思得以提升。
2.对话时间应把握
真实有效的课堂对话,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对话应在“默默”后。当学生需要思考,需要消化,需要交流时,教师应该耐心等待,把课堂时间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演绎课堂的精彩。
教研课中,曾听过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考虑到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久远,学生缺乏作者那样的生活体验,教师不吝惜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词中每个词、每个句子的意思,充分感受词中意境,然后展开“体会作者的情感”的对话。学生正是有了之前充分的思考时间,所以在过后的课堂对话中,理解到位,准确把握了李清照早期生活充满情趣、心境愉悦的情感基调。
在提出问题进行对话前,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是许多教师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精心设置的问题,说是让学生思考思考,讨论讨论,但是两三分钟后,老师自己就按捺不住,总是用自己讲解代替学生思考。以讲代学,以讲代思,这不仅是教学方法问题,更是教学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问题。明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思考,可又担心课堂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于是教师一路开讲。这样做自然比组织学生阅读、感悟、思考要轻松得多,然而容易让学生遇到问题总是放弃思考,等待答案,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早已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的重心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的目标上来。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多听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检验自己提问的效果。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对话时随意作答,又如何达到课堂“真”对话的理解之境呢?如何追求对话者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呢?
3.对话体现学科味
语文学科有其鲜明的特点,所以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对话同样要体现它的学科特色。然而,在一些教学研讨活动中,我隐隐感到,语文教师中存在这样的潜意识:没有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语文课,就不是好的语文课。于是,课堂对话多了电教味,缺失了语文味。明明是文本中的一段话非得放到课件中出示;明明一读就通,一想就懂的内容,非得直观展示……更有甚者,整堂语文课,学生都不用翻开语文书本!
多媒体课件似乎已经成为教师上好公开课、研讨课的法宝,似乎没有动听的音乐、绚丽的画面就不能使课堂出彩。殊不知,多媒体是把双刃剑,它在提供直观画面使学生一目了然的同时,也无情地占据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会使课堂对话显得苍白无力。
面对课件,脱离文本,“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如何进行,又如何让对话者之间推进对话的深度,迸发思维的火花呢?
4.对话呼唤真评价
“响亮、正确,真好!”“你读出味道来了!”课堂对话中,绝大多数教师意识到了评价的重要性:通过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但是,如何使评价真正起到实效,有待我们更好地把握。我们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避免无指导性的盲目肯定。课堂对话中,对于学生正确的言论、精彩的见解,我们的评价自然应该有肯定、有鼓励。而对于学生有 失偏颇的观点,我们的评价中应该有批评,有引导,有指导。本学期听了一堂一年级语文课,在课上老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给我印象很深。一个男同学举手起来读一段课文,有漏字、添字、不通顺的现象。于是,老师说:“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但有几个地方注意一下就更好了(师指出错误)。你愿意再读一遍吗?”生又读一遍,漏字、添字情况好多了。“有进步,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孩子很乐意地又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语气,那就更棒了。”孩子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棒。“读得真好,掌声送给你!”老师带头鼓掌,孩子开心地笑了。这是一次真实有效的,极富激励的课堂“真”评价。
(2)重视伙伴评价、自我评价。就评价而言,教师自然是课堂评价的主要引领者,但是不能把评价给“包办”了。作为学习的主人,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这样的能力逐渐增强,所以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不妨让学生参与对话的评价。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这样做会出现更多的反思性对话,从而表现出“真”对话的反思之魂,体现其净化心灵的意义。
课堂对话评价应该丰富而生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让课堂评价精彩起来,成为学生生命中一个永恒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