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地铁砂层基坑微变形动态控制及监测研究

来源 :铁道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cool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深厚砂层基坑开挖及降水极易造成邻近地铁位移超标,鲜见敏感高级模型数值分析及动态调整研究.依托武汉某紧邻地铁的深厚砂层基坑,采用敏感环境下小应变土体硬化高级模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创新性地提出支撑动态调整,通过研究及监测得出土体、桥墩和桩基变形特性以及微变形控制对策.研究结论:(1)结合栈桥设计加强支撑布置及刚度,可有效减小桥墩位移的40%,由8.8 mm减为5.3 mm,降至控制标准内;(2)桥墩顶相对桩基顶因转角而位移放大明显,达1.5倍,故应严控桩基变形,桩基变形在基坑底存在显著转折点;(3)桥墩最大位移处与支撑平面计算最大位移处位置相同,数值分析与实际监测基本一致;(4)应在基坑与桥墩间设嵌入隔水层的超长止水帷幕,推荐采用TRD;(5)应采取检测、抽水试验、动态监测等多重措施确保止水帷幕质量;(6)本研究成果可供富水砂层地区地铁旁类似基坑借鉴.
其他文献
气顶边水油藏进入开发中晚期后,面临着气窜与水侵的双重难题,需要评价开发效果,并基于评价结果调整开发策略,但无法直接应用气驱特征曲线或水驱特征曲线评价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因此,基于稳定渗流理论,推导了气驱特征曲线关系式,并与水驱特征曲线关系式联立,建立了计算不同阶段气驱产油量占总产油量比例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计算出气顶边水油藏气驱与水驱的采出程度,并根据计算结果调整开发策略.以锦州X油田3井区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计算出该井区所开发气顶边水油组上部当前气驱采出程度为24.3%,下部当前水驱采出程度为48.4%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砾岩油藏电成像测井资料丰富,为了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电成像在岩石组分、非均质性以及储层结构表征方面的优势,开展了砾岩储层电成像测井资料处理方法及深化应用研究.依据砾岩储层电成像上岩石组分电阻率的差异,通过岩心标定确定了电阻率截止值,构建了砾石、砂质和泥质含量的计算方法及伪粒度概率累计曲线的粒度分析方法;通过数理统计,构建了分选系数、孔隙度、裂缝孔隙度、高分辨率电阻率的计算方法.基于对砾岩储层主控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利用岩性组分因子、电成像测井孔隙度、非均质性因子、裂缝因子等参数评价砾岩储层储集
为了解多层介质裂缝中电磁测井仪器的响应特征,以低频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单层介质和5层介质地层裂缝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层状介质水力裂缝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动势进行了正演模拟.模拟结果显示,裂缝位置处的感应电动势曲线变化显著.裂缝为对称裂缝,裂缝与井眼的夹角在25°~90°时,夹角越小,裂缝响应信号越曲折;夹角在90°~155°时,夹角越大,裂缝响应信号越曲折.裂缝为非对称裂缝,展宽角在30°~150°时,展宽角越大,多层介质条件下的裂缝响应信号的非对称性越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多层介质对裂缝响应
研究目的:郑万高铁鄂渝段位于秦岭与大巴山东延段神龙架地区腹地,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岩溶及岩溶水、危岩落石、滑坡、库岸稳定等地质问题严重控制着线路方案比选和工程设置.本文结合沿线工程地质条件,深入开展地质选线工作,制定地质选线原则,以期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研究结论:(1)岩溶及岩溶水、危岩落石、滑坡、库岸稳定为郑万高铁鄂渝段主要不良地质;(2)针对本线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地质选线原则;(3)岩溶是本线主要的不良地质体,控制线路方案和工程设置,复杂岩溶地区选线应遵循“先绕避、短通过、
研究目的:研发一套通用的铁路线位相关处理模块,利用线路平纵断面数据,以动态方式提供线位相关信息的实时计算与查询,为各种有需求的专业软件研发提供支持,实现代码重用.研究结论:(1)把铁路线位处理功能封装为通用的独立模块,将静态表述铁路线位的平纵断面数据,以动态的方式为各种专业软件开发提供实时计算与查询,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2)经多个软件研发项目应用验证,使用该软件开发组织模式可以实现代码高效重用,方便软件维护;(3)作为多专业协同设计平台作业模式的一种补充,以通用的方式开发独立的功能服务模块,为各种专业
针对现有评价体系不能准确反映各国铁路工程建造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定位问题,基于专业属性和公众视角选取19个指标构建了一套三级铁路工程建造技术水平综合指数评价体系,并对34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在12个三级单项评价指标中中国占据10个第一,在6个二级分项评价指标中中国占据4个第一,在重载铁路、隧道工程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尚有一定差距;铁路工程建造技术水平综合指数排前十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典、瑞士、俄罗斯、芬兰、丹麦、印度.
研究目的: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浅表生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前期控制铁路的选线和工程设置,后期影响铁路建设和运营安全.本文基于既有资料的解析、遥感解译、地质调绘及数理统计等,分析沿线表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对工程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川藏铁路后续开展灾害动态监测预警工作、安全施工和运营提供支撑.研究结论:(1)测段表生地质灾害具有沿河谷呈条带状集中分布、与活动断裂共生性的特点,受断裂带和构造活动影响显著;(2)在暴雨和地震等极端条件下,沿线崩滑灾害的发育程度和易发性趋强,工程设置需考虑崩滑灾害
注水开发油藏经过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在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后,剩余油分布零散,纵向水淹异常复杂.这种问题在厚油层油藏尤为突出.为了定量研究厚油层注采井间注入水纵向波及程度,以渗流理论为基础,考虑油水两相流动、有效渗透率和密度随饱和度的变化,建立了水滴质点在平面和纵向的运动方程,形成了完整描述厚油层注采井间注入水纵向波及的数学模型.以L油田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注采量越大,原油黏度越大,注采井距越小,渗透率越小,含水率越低,渗透率变化程度越高,注入水纵向波及程度越高;油层厚度仅对水滴质点运移路径
研究目的:孟加拉国规划新建高速铁路衔接其国内最大的两个城市,对项目通道内经济、交通运输规划及运量分析研究,并进行功能定位分析,比较分析提出设计速度目标值.从运营、工程等多角度,就开展客专与客货混两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1)通道内客货需求旺盛,本线主要满足客运需求,既有线增二线改造完成后主要承担货运及短途客流;(2)为保证本项目具有较强的客流吸引能力,旅行时间应当在1h左右,兼之考虑建设经济性,设计速度推荐采用250 km/h;(3)本项目预测客运量大、线路能力趋于饱和,若考虑兼顾货运则仅能在线路空
盐岩具有可溶性和可塑性,钻井及固井过程中易发生塑性变形或蠕动流动,导致井眼呈不规则形状,使套管发生变形或被挤毁,影响盐岩层段井筒气密性,从而影响油(气)井的正常生产及安全.为了给盐岩层段的井筒气密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岩石物理试验及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了盐岩地层对固井一界面、二界面气密性的影响.分析得知:固井一界面对气体的密封能力强于水泥石本身的气密性,盐岩蠕变可增强固井二界面的气密封能力;盐岩层气体密封能力主要取决于固井二界面的密封能力和水泥石自身密封能力;盐岩层气体密封能力与界面接触压力呈复杂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