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的理解是佛教艺术的灵魂” “佛化万相”西藏佛像美术展在拉萨举行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PAD_sl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日上午,当沈开运、韩书力、余友心、丹巴绕旦等自治区文化名人共同推动滚筒,为“佛化万相——西藏佛像美术展”(下简称“佛化万相”展)拓印出一张精美绝伦的《释迦诞生图》,时间开始了。
  这场汇聚了西藏艺术各领域顶尖作品的展览从开幕前就紧抓眼球:包括安多强巴遗作《四臂观音》在内,10余件作品均是首次对公众展出,人们蜂拥而至,令展览成为国庆期间拉萨最火爆的活动之一。
  更重要的是,展览首次尝试对西藏现当代艺术史中佛像符号的变迁进行系统梳理,并唤起对佛教艺术的思考——我们应当如何用手中笔墨表现心中的佛?
  梳理线索
  《释迦诞生图》原是一幅古格时期托林寺壁画。策展团队请人将其制成雕版,在大昭寺开光加持后,刷朱砂以拓印,帮助观展者寻回壁画与木刻版画中的神韵。
  从这块雕版开始,展览分为5个部分,雕版所属的第一部分“雕·刻·绘”是整场展览的铺垫,展示三种西藏古老的造像手段:壁画、玛尼石刻和德格木刻。如今的西藏艺术家仍频频回到这些传统中汲取养分。
  第二部分“法度、传承”以三幅顶级大师的唐卡起始。安多强巴的《四臂观音》(2001)、丹巴绕旦的《胜乐金刚》(1982)以及嘎玛德勒的《米拉日巴》(2013)均系首次面对公众展出。
  已故著名艺术家安多强巴是第一任自治区美协主席,其融入写实风格的唐卡绘画技法代表着西藏美术史在上个世纪步入现代性的转变;丹巴绕旦与嘎玛德勒分别是勉唐、嘎玛嘎赤画派的领军人物。三位大师的作品无可争议地代表着西藏现当代唐卡艺术的最高水平。
  夏鲁旺堆、边巴、勉拉顿珠、米玛次仁、赤增绕旦、卡朵丹平等顶尖中青年画师的作品紧随其后,完善了第二部分的逻辑:新一代唐卡画师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成长,坚守传统的同时,正不断思考,并追求题材和技巧的创新。其中,夏鲁旺堆、赤增绕旦等的参展作品都曾在重要赛事中获得过金奖。
  第三部分题为“交融、和谐”,关注来自汉地的艺术家给西藏艺术带来的新变化。自治区美协主席韩书力为本次展览提供了6幅他今年最新创作的作品,融汇了他独特的水墨风格和一系列西藏元素,美轮美奂。
  著名艺术家余友心则以《妙音》(1996)、《虚空》(2006)两幅作品表达他对佛理的思考。韩、余二老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早来到西藏的艺术家,在走遍高原每个角落后,最终选择坚守,将汉、藏传统融会贯通,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自治区美协副主席巴玛扎西亦有《奇遇》(2012)一作参展。
  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一批艺术家构成了展览的第四部分“锐意、开拓”。他们深受韩、余等人影响,又不断吸收国际化的潮流、语汇,构成独特的表达方式。
  根敦群培当代艺术画廊创始人之一的嘎德以《冰佛》(2006)一作参展:他用拉萨河水铸成冰佛,再将冰佛置入拉萨河中,冰佛历经六小时在河水中融于无形,阐释了轮回的妙谛。
  展览最后一部分仅由一面镜子构成。观展者可以选取各种角度,与镜子映射出佛像作品合影。策展团队介绍说,这是希望提示观展者:佛性自在人心。
  新的尝试
  从展品选择到逻辑梳理,再到现场呈现,“佛化万相”大展进行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尝试。事实上,展览主办方之一的醍醐艺术本身就是一次新的尝试。
  2013年末,三位年轻人创立了醍醐艺术平台——其中来自上海的两位曾是资深媒体人,另一位来自体制内,对藏文化有深入研究。和许多人一样,他们最初只是西藏的过客,为这儿的高天厚土、烈日雪山深深着迷,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们日渐意识到藏文化体系的博大精深以及潜在的巨大空间。
  团队成员认为,西藏艺术虽然持续繁荣发展,但仍有一定瓶颈:一方面,内地城市人群尚未真正认识到西藏传统艺术的价值,人们怀抱兴趣,却因地理、人文原因缺乏了解渠道,醍醐着力的网络和展览无疑是消除上述壁垒的最佳办法。
  另一方面,西藏艺术尚未进入主流艺术圈。当青海唐卡大师进入国家博物馆办展时,西藏唐卡大师的作品却在上海的地下室会所展出,亟需引入现代艺术圈的操作模式,重新确认西藏艺术家的价值。而这一点,恰巧又是媒体出身的创始人们所擅长的。
  “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与满怀兴趣的市场间,需要一个媒介,教育受众、避免市场向庸俗化方向发展;引导和服务艺术家,促进他们专心创作,营造一整套良性的生态”,盛立宇介绍说,醍醐艺术还试图对接艺术家与工艺品市场,打造高端艺术衍生品、工艺品,聚合一线城市中对西藏抱有好感的人群,树立品牌,走出文化艺术产业化的新路。
  怀抱这些理想,三个年轻人脚踏实地,开始逐步推进自己的计划。在他们最初的设想中,醍醐艺术将包括线上与线下两部分。线上方面,醍醐艺术网站是第一个全面展示、介绍西藏艺术的专业网站,其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辐射发达城市大量受众,聚合众多对西藏文化抱有好感的城市人群。
  线下部分,醍醐艺术在拉萨设立艺术空间,以拉萨为阵地向全国发散,计划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逐步设立落地机构,推广西藏艺术。
  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这套设想已实现了一半:经过数月测试后,醍醐艺术网站正式上线,由专业摄影团队拍摄的西藏顶尖艺术作品的高清图片同步呈现,人们第一次以如此高的精度在线上观赏西藏艺术;与此同时,出现仅3个月的醍醐艺术社交媒体迅速聚拢了近十万粉丝,其微信平台也成为第一个专业报道西藏艺术动态的社交媒体账号,受到广泛欢迎。
  相比明年春天将于拉萨河畔开幕的第一座醍醐空间,团队成员们在线下方面更重视展览这一渠道,这也是他们从夏天开始筹备“佛化万相”大展的原因。
  “拉萨的展览不少,但很少有打通传统、当代艺术形式,寻找脉络、逻辑的;其实,展览是艺术家向人们展示思考的最佳方式,关键是要有专业的策展提供配合”,与盛立宇共同创立平台的张俊彦这样解释办展的初衷,“我们希望将一线城市最先进的策展理念引入拉萨,用最好的方式呈现西藏艺术。”   梳理线索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们也发现了最让他们有表达冲动的策展主题。
  “研究西藏艺术史的时候,我们发现,对佛像的塑造、对佛的理解自古以来都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艺术家凭借各自理解,不断刷新佛像的表达方式。”盛立宇说,同伴们决定通过一场展览来探讨佛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可能性。
  他们最终这样阐述策展主题:“佛法说,佛本无相,亦说佛有四万八千相。所谓“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千百年来,众生眼中,佛万相不同,但相相归一。在源远流长的佛教美术史中,塑造佛像是修佛者寻求证悟的途径,也成就佛教艺术的辉煌……醍醐艺术意图通过呈现多元的西藏佛像艺术,一窥 “四万八千佛相”的冰山一角,彰显西藏艺术家们的灵性智慧,探讨“佛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可能性。同时,也向外界展示西藏艺术近年来的发展、繁荣的实相。”
  受邀参与策展的嘎德最初对这一主题有所保留,他担心,木刻版画、唐卡、水墨、当代艺术放在一块,容易变成一锅“杂烩”,坏了各自味道,可是随着展品的梳理,他逐渐打消了顾虑,等到布展完成时,他彻底认同了这一思路。
  “真正呈现后,我们发现,其中有深刻联系”,在策展方组织的一场讲座中,嘎德表示,“所有艺术的内核都凝结在民族血液中,否则,所谓的西藏艺术将仅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翻版。”
  有了明确思路,展览的执行更多在于一系列细节的落实——策展理念本身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欢迎,大家都期待,一场引入先进策展理念的展览为西藏艺术带来变化。
  在主办方自治区文联的指导下,策展方顺利邀请到了丹巴绕旦、嘎玛德勒、韩书力、余友心、嘎德、贡嘎嘉措等一众名家,代表西藏艺术各个领域的最高水准。位于琉璃桥、新装修完成的赤与墨美术馆也为展览提供了场地方面的有力保证。
  为了帮助观展者了解艺术家的思索,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每幅参展作品的展签上均有编号,只需在微信公众号上发送编号,观展者就会收到一段艺术家本人的语音,阐释作品、帮助理解。
  “我们希望借此更好地传播西藏艺术,这样一来,即使千里之外的人也能通过网站和语音来了解、欣赏作品。这和我们打造醍醐艺术这个平台的初衷是一样的。”盛立宇告诉记者,醍醐艺术将一直致力于用最新、最能为国内外高端人群所接受的方式推广西藏艺术。
  在这样的努力下,展览获得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西藏自治区美协主席、著名艺术家韩书力评价说,策展堪称国际水准,在拉萨少见,令人耳目一新。
  这样一场与众不同的展览自开幕后受到热烈追捧。据不完全统计,累计观展近2万人次。观展者中,既包括游客,也有大量政界、商界、文化界人士。
  为配合展览,主办方共设置了3场讲座交流活动,余友心、赤增绕旦、嘎德三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均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听众,成为国庆期间拉萨文化热点。
  展览在社交媒体传播上作了大量投入,通过新浪微博、微信、豆瓣、陌陌等社交媒体,累计影响受众近1000万人次,多项内容获广泛传播。
  展览还获得了各级媒体的大量报道:人民网、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西藏电视台、拉萨电视台、《西藏商报》、《拉萨晚报》、西藏文化网等本地媒体以及《外滩画报》、凤凰网、和讯网、东方网等区外媒体均对展览予以重点关注,报道总量近100篇。
  更重要的是,筹备过程对团队而言不啻是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在拜访著名艺术家余友心时,前辈的一席话最令整个团队豁然开朗:“对佛的理解才是佛教艺术的灵魂。”
  据悉,策展团队收到了上海、北京、台北、首尔、纽约等地的邀请,正考虑将展览进一步推广到国内外其他城市。
  “我们一方面希望将展览带到一线城市,各藏区现在都在猛烈推广藏文化,作为藏文化的发源地和集大成者,西藏当仁不让,理应成为藏文化的首要代表,我们感觉,自己有责任做好这方面工作。在此之外,我们下一步也打算邀请一些从事汉传佛教艺术的内地艺术家参展,让展览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为民族和谐做出贡献”,盛立宇表示。
其他文献
正因为人迹罕至,内转也多了一份神秘。而当我一步步靠近神山,感受他的神奇和博大时,才发现绝对是一场震撼的朝圣之旅。内转路线不仅集中了堪称精华的宗教景观,丰富多变的山川地貌,极富挑战性的攀爬路线,更有触手可及的神山南壁那慑人心魄的威仪。  在塔尔钦时,我之所以选择了神山冈仁波齐的内转路线,是出于一种非常单纯的想法:努力走近并朝拜神山南壁。从圣湖玛旁雍措远眺冈仁波齐时,神山南壁那个巨大的万字符,仿佛是传
2010年1月5日,拉萨当地媒体登出“拉萨遭遇十年来极端寒冷天气”的消息,称“由于受到华北,东北等北部强冷空气影响,我市已经连续10余天最低气温在-10℃上下,这是拉萨地区近10年来不多见的极端寒冷天气情况。”消息援引拉萨市气象台预报员的说法,其实在2007年同期,拉萨地区也曾出现了最低气温在-10℃上下的寒冷天气,只不过当时这样的寒冷天气只持续了三四天,没有这次这么长。  冬天冷成了人们热议的话
“十二五”期间,西藏建成并陆续开馆的自然科学博物馆、西藏军区军史馆、牦牛博物馆、西藏唐卡艺术鉴定中心、墨脱莲花阁门珞文化历史博物馆、根敦群培纪念馆、古格藏经博物馆、昌都博物馆等一大批特色展馆。  西藏现有的展馆中,有专业正规的“国家队”,有援藏投资项目,有特色产业企业打造,有文化界人士推动,有艺术探索之路的“新星”筹办,还有痴迷文物收藏的农牧民。  到今年年底,西藏将实现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和博物
“燃烧的火炬”山峰,位于巴松错湖头的错高村  新错,是在巴松错里面的一个湖,巴松错的开发已经很多年,“东方瑞士”的名头叫得四方皆知。而新错,知道它的人还很少,想来需走路两小时以上才能抵达也阻挡了相当一部分景点游热衷者。但凡了解的人都会说:新错之美太值得去徒步露营。而且,这世上的路若都是平路,也根本不会体验到徒步那份先苦后甜的酣畅舒怀了。  “新”在藏语中是“木头、树”的意思,新错即指像一棵倒下的树
电影《转山》出品方发起的“一起去西藏,重走转山路”活动,9月18日从丽江出发,在十天时间里完成了从丽江到拉萨的行程。此次旅程共有六位主角,除了电影主演李晓川和李桃外,还有四名带着不同目的和愿望走上这条路的普通人。他们是:徐亚军——渴望在西藏留下影像并走向世界的癌症患者,大雨——80后女孩,热爱骑行迷恋户外的穷游族,王冠中——一直被困城市、无法走出去的都市宅男,王芳——带着愧疚和决心去拉萨的还愿者。
每到秋季,经过长达一年的风吹雨淋日晒,从远处看去,古老、雄伟的布达拉宫至少从外表上显得有些苍老,红墙白壁不那么鲜亮,好像有一丝疲倦挂在脸上。  这时,一场及时的“换装”(刷粉、涂灰)又使布达拉宫容颜焕发、生机勃勃,仿佛又一次获得了新生。  “蜘蛛侠”凌空舞彩练  据史料记载,1645年(藏历木鸡年),第司·索朗绕登依照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的指示,以拉萨红山上的帕巴拉康、曲结竹普为中心,建造白宫
在寒与热的变换中,在凌空而解放的多重视角中,在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艰苦中,穿越中国上空18年,完成航拍作品10余万幅,这些照片建立了具有收藏和研究价值的西部航拍图片库,特别是对生命禁区的5个高寒地带的拍摄,填补了中国以至世界航拍史上的部分空白。他就是被人们称为“中国西部航拍第一人”的田捷砚。  我最早在郑州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学习,地理方面的知识积累了不少。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当干事,一开始是
藏獒经济的畸形火爆,让这样一种国宝级的特殊物种蒙受着极大的耻辱和痛苦,它们关在狭小的铁笼子里,被长途贩运,被无数次地倒卖,被莫名其妙地展览,就像无期徒刑的囚犯一样被无止境地关押。可怜的藏獒在前所未有的苦难和悲痛中,为那些私欲膨胀的人们赚取了一沓又一沓的钞票,而它们痛不欲生的现状却无人关注,也无人知晓。——杨志军    目睹了一系列玉树家乡人养殖藏獒、发展藏獒产业,并逐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现实, 我
雄伟的布达拉宫正南方,一座绿意盎然的高山与其隔水相望,山上灌木郁郁葱葱,木桥下流水叮咚,这就是拉萨南山公园。如今,逢节假日,每天会有三四千人次入园,这里已经成为拉萨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赏菊登高祈长寿,人醉南山庆重阳。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爱老人及“徒步、健身、快乐”的户外理念,鼓励广大市民走向户外,亲近自然,登高望远,西藏商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将举办“重阳登高·为爱行走”活动。此次活动结合
早在六七月份,插在切玛上的洛萨梅朵就已经种在地里了,到了秋天收起来晒干染色。早在藏历新年前的半年,甘肃人周瓜可的作坊就已经开始生产切玛盒、果盘。早在藏历新年前的一个多月,来自山南桑日县的来布,就和三位同乡一起在拉萨的扎基东路边缝制“经幡树”。而在过完后藏新年之后,来自日喀则仁布县普松乡的的阿旺桑布和几位同乡,就带着铺盖卷和糌粑来到拉萨制作酥油花板销售。  有的传统依然如故,比如酥油花板的制作,经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