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与“兴趣小组”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pd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见M同学,你会认为他很厉害,哪方面知识都有涉猎。每天下课都能看见班上志趣相投的同学组成一个个“兴趣小组”,而M同学自由穿梭于其间,只需几句话便能迅速融入,甚至是主导话题。厉害的是,给他一个主题,他便能引申出许多知识,比如提到“隔绝”,M同学能从上海沦陷区聊到南非拒绝重返英联邦,又从香港“抵垒”政策侃到厄立特里亚难民危机。在他人看来,M同学就是个“万事通”。
  可是最近,这一印象似乎被打破了。在一次破天荒的各“兴趣小组”联谊之际,爱好历史的Z同学嗤笑了一句:“那个M很肤浅呢!”旁人问何以见得,Z同学说:“前些天与M聊西班牙卡洛斯王子的君主立宪改革,M竟不知道希腊废除君主制的历史。我本来还想与他聊聊塞浦路斯的希土之争呢,只怕他连塞浦路斯在哪儿都不知道。”
  其他“兴趣小组”的成员纷纷附和,爱好文学的H同学义愤填膺,说与M同学聊上海地区的作家,M同學把韩邦庆、张爱玲、王安忆、金宇澄的名字念得“溜得不行”,但却说《海上花》是张爱玲的著作。众人唏嘘,H同学末了还加上了一句:“亏我之前把他当知己!”
  与M同学因同戴一款耳机而互相结识的音乐发烧友小E说:“他不知道‘森海塞尔’与‘声海’是同一个牌子。”政治爱好者K同学说:“他分不清‘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就这样,掀开浮皮潦草,M同学的真面目暴露了,各“兴趣小组”一致认定:M就是个半吊子!
  M同学很快就感受到了各“兴趣小组”对他的疏离,他当然知道是因为什么。在他抛下《少儿百科全书》选择《名侦探柯南》时,他就意识到了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其实M同学的父母一直很重视对他的教育,学前阶段的小M经常因能认得各国国旗而受到大人的赞扬。但上了小学,M同学发现比起记国名,记《神兵小将》中的人物更能吸引女生的注意。那时,社会风气浮躁,“知识无用论”盛行,在班级中,无知成了有理,有知成了爱显摆,M同学因此受到了其他人的孤立, 他受不了,因此选择了“平易近人”的生活方式。
  到了中学,“小知识分子”们又活跃起来,M同学这才发现自己落伍了。留给他重整旗鼓的时间不多,而他又受“短板理论”的影响而不愿当偏才,于是便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半吊子。但不可否的是,M同学的表面工作着实做得不错,否则哪能骗得过那么多人?他疯狂地买杂志,列提纲做摘要,掌握了不少新名词,再通过百度百科,拾人牙慧,连这些名词的用法也摸清楚了。由此,他确实能游刃有余地切入各种话题,并且聊上两句,但也只能聊两句,再聊深入一点他就聊不下去了。M同学觉得自己就像王安忆笔下的萨沙,每天流连于各个“兴趣小组”,有几百个话题要聊似的,其实就是因为没办法深聊,所以他在哪个“兴趣小组”都待不久,都像火燎屁股一般,聊一会儿就得走。
  环顾周遭,M同学找不到能接纳他的“兴趣小组”,这时他发现,身边还有一群人也没加入各个“兴趣小组”,不是因为不被接纳,而是因为不愿,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每天只盯着桌上的书,捏着手中的笔,彼此也较少往来,却组成了一个最强大的“兴趣小组”——学习小组。这个“兴趣小组”老师最看重,家长最喜欢,M同学动心了。
  M同学也知道,想加入这个“审核”严格的“兴趣小组”,必须以亮眼的成绩单作保。于是,今年高二、明年参加高考的M同学终于端坐桌前,认真做起题来。
其他文献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而读是学习一门外语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韩国语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探讨朗读在韩国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韩国语教学中
学风建设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以财经院校的实际情况
【事迹】  2011年8月,26岁的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却来到湖南省衡山县的贺家山村,走上一条进基层、当村官的实干路。  为了尽快融入村民,秦玥飞改掉“一天洗两次澡”的生活习惯,长期穿着老乡送的一双解放胶鞋,夏天的T恤花哨,他便反过来穿。为了能让村里的老人记住自己,他尽量以固定颜色和样式的穿着出现在老人面前。仅仅一年时间,无钱无背景的他,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