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所在,那么,如何才能在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升呢?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数学题的解题思路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在训练中形成解题的技能技巧。
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笔者把应用性数学问题的教学思路的教法与学法概括如下。
一、灵感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教会学生捕捉灵感的方法,从而启迪学生的解题的思路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能力的体现离不开灵感的顿悟,它是分析解题思路重要的招数。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认真进行解题过程的分析,找准正确的思维的起点,为灵感的诱发铺设通道。
例1 某书店开设两种租书方式:一种是零星租书,每本收费1元;另一种是会员卡租书,办卡费每月12元,租书费每本0.4元.小明经常来该店租书,若每月租书数量为x本.
(1)写出零星租书方式应付金额y1元与租书数量x本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会员卡租书方式应付金额y2元与租书数量x本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小明选取哪种租书方式更合算?
解析:该例取材于大家熟悉的生活中的情景,综合考查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方程等知识.由题意得(1)y1=x;
(2)y2=0.4x+12;(3)y1y2时会员卡租书方式更合算,此时x>0.4x+12,解得x>20;y1=y2时两种租书方式一样合算,此时x=0.4x+12,解得x=20.
二、教师示范解题思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应用性问题的解答方法
解答应用性问题首先要审题,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未知的未知数,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运用记忆、联想、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方法,寻找解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再解答。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在易忽略的关键字句下做记号。
例2 小华家与市体育训练中心相距1000米.某天小华去体育训练中心时忘了带事先准备好的茶水杯,走了一段时间才想起,于是返回家拿茶水杯,然后加快速度赶到体育训练中心。下图是小华与家的距离y(米)关于时间 x(分钟)的函数图象。请你根据图象中给出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小华走了多远才返回家拿茶水杯?
(2)求线段AB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
(3)当x=9分钟时,求小华与家的距离。
分析:本题以同学们上学时的情景为素材而编制的一次函数应用题,此题背景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又以图象的形式给出信息,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象,理解每一段图象所对应的实际情景。图象上从0到2分钟,离家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去的路上;从2分钟时返回家中拿茶水杯;从5到10分钟,表示又离家到达体育训练中心,利用线段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 当x=9代入即可得到小华与家的距离。
解:(1)200米,
(2)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
由图可知:A(5,0),B(10,1000),5k+b=010k+b=1000
解得k=200b=-1000,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00x-1000.
(3)当x=9时,y=800(米),
即t=9分钟时,小华离家800米。
三、在教学中加强一题多解的思维训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增强灵活解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在求同思维和习惯思维的传授中,还要让学生学会求异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心智技能的形成。各种思维都是在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应用性问题的教学中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开启多种解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很好的做法。
例3 如图,已知O是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OBC=∠OCB=15°,
求证:△AOD是等边三角形。
思考一: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证法一:连接AC,延长BO交AC于E,连接ED.
易证△BEC≌△DEC.
∵∠DEC=∠BEC=∠ABE+∠BAE=120°,
∴∠OED=360°-120°-120°=120°.
∴∠EOC=2×15°=30°.
又 ∠ECO=45°-15°=30°,
∴OE=CE.而DE=DE,
∴△OED≌△CED,
∴ DO=DC,同理AO=AB,
∴△AOD为等边三角形。
四、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驾驭数学课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要一味地把自已设定好的思路强加给学生,要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与学生思维同步,产生共鸣,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及时查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障碍,找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困难与症结所在,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法思路,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笔者把应用性数学问题的教学思路的教法与学法概括如下。
一、灵感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教会学生捕捉灵感的方法,从而启迪学生的解题的思路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能力的体现离不开灵感的顿悟,它是分析解题思路重要的招数。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认真进行解题过程的分析,找准正确的思维的起点,为灵感的诱发铺设通道。
例1 某书店开设两种租书方式:一种是零星租书,每本收费1元;另一种是会员卡租书,办卡费每月12元,租书费每本0.4元.小明经常来该店租书,若每月租书数量为x本.
(1)写出零星租书方式应付金额y1元与租书数量x本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会员卡租书方式应付金额y2元与租书数量x本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小明选取哪种租书方式更合算?
解析:该例取材于大家熟悉的生活中的情景,综合考查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方程等知识.由题意得(1)y1=x;
(2)y2=0.4x+12;(3)y1
二、教师示范解题思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应用性问题的解答方法
解答应用性问题首先要审题,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未知的未知数,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运用记忆、联想、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方法,寻找解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再解答。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在易忽略的关键字句下做记号。
例2 小华家与市体育训练中心相距1000米.某天小华去体育训练中心时忘了带事先准备好的茶水杯,走了一段时间才想起,于是返回家拿茶水杯,然后加快速度赶到体育训练中心。下图是小华与家的距离y(米)关于时间 x(分钟)的函数图象。请你根据图象中给出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小华走了多远才返回家拿茶水杯?
(2)求线段AB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
(3)当x=9分钟时,求小华与家的距离。
分析:本题以同学们上学时的情景为素材而编制的一次函数应用题,此题背景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又以图象的形式给出信息,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象,理解每一段图象所对应的实际情景。图象上从0到2分钟,离家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去的路上;从2分钟时返回家中拿茶水杯;从5到10分钟,表示又离家到达体育训练中心,利用线段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 当x=9代入即可得到小华与家的距离。
解:(1)200米,
(2)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
由图可知:A(5,0),B(10,1000),5k+b=010k+b=1000
解得k=200b=-1000,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00x-1000.
(3)当x=9时,y=800(米),
即t=9分钟时,小华离家800米。
三、在教学中加强一题多解的思维训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增强灵活解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在求同思维和习惯思维的传授中,还要让学生学会求异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心智技能的形成。各种思维都是在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应用性问题的教学中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开启多种解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很好的做法。
例3 如图,已知O是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OBC=∠OCB=15°,
求证:△AOD是等边三角形。
思考一: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证法一:连接AC,延长BO交AC于E,连接ED.
易证△BEC≌△DEC.
∵∠DEC=∠BEC=∠ABE+∠BAE=120°,
∴∠OED=360°-120°-120°=120°.
∴∠EOC=2×15°=30°.
又 ∠ECO=45°-15°=30°,
∴OE=CE.而DE=DE,
∴△OED≌△CED,
∴ DO=DC,同理AO=AB,
∴△AOD为等边三角形。
四、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驾驭数学课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要一味地把自已设定好的思路强加给学生,要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与学生思维同步,产生共鸣,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及时查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障碍,找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困难与症结所在,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法思路,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