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宇达这样的大集体中,让人从内心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激情。这种激情是一种持久不变的爱,恰当的自爱和由此延伸出的对别人的爱。而宇达正是赋予这种爱的源泉。
——摘自宇达官网的“员工天地”栏目
激情、自爱与爱人,从这几个词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归属感以及仁爱精神。为什么宇达能让他的一名普通员工发出这样深沉的感叹?
在宇达的团队中,热忱投入与和睦互助是一种基本的信仰,相比学校,工作环境更能够塑造人。因为后者很实际,甚至是残忍的。所有在学校里接受的似乎坚不可摧的道德教育,到了社会上,有时不堪一击。正因如此,如果我们有幸处于一个相对正直的环境中,我们身上正面的道德品行便更加容易存留下来。就这一点来看,宇达的员工是幸运的,他们在企业里接受到良好的熏陶。
这种良好的熏陶,从本质上讲便是“和”的精神。
孟子蜕:“威天下不以兵之革利。”何以威天下?孟子的解答是:“仁”。何为仁?孟子再答:“和”也。
“和”是大智慧,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通常都认为它是相安、谐调、平息事端的意思。所以“以和为贵”的原则常常被用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这种相安和谐调,需要一个很好的心态与情感基础,才能达成。那就是上述的“自爱与爱人”。在那么一种企业文化的背景下,如果单纯地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去理解“以和为贵”,不免狭隘了。它不仅仪是一种处世态度,还是一种方法、一种经营哲学。甚至可以说,宇达对于“以和为贵”最为智慧的运用之处,不在于对内,而在于对外。
“内和”,意味着企业向心力的塑造,是一种内部平衡状态。孟子在《公孙丑下》篇中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还也有句老话,叫做“家和万事兴”。从本质上,这说的是“团结就是一种生产力”。还有个说法,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说明有了“和”才有更强的创造力。那么“内和”既包括企业给予员工的信心与帮助,包括员工之间的互助互爱,也包括了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有效率的合作,等等。宇达对员工的第一要求是对父母要孝顺,孝顺是一种美德,卫恩科说,一个对父母不孝顺的员工绝不是一个好员工,一旦发现哪位员工不孝顺父母,宇达无条件辞退;在组织架构上,宇达实行扁平化,管理部门少而精,人人都是总经理助理,一个人可以同时做几件事,青铜礼品厂、青铜雕塑厂只有厂长、副厂长,没有一个车间主任,每个副厂长分管几道工序,总部的命令可以直接传达至每个员工,减少摩擦,快而直接,可以说将“和”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宇达每个员工都有企业股份,每个员工既是员工又是股东,所以宇达员工都把字达当做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所以宇达企业的理念被凝练成“企业即家业,产品是人品”。
那么“外和”,实际上是这个企业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大平衡。我们现在常常讲“多赢”。“和”其实也是一种“多赢”的局面。其前提在于对大家都有好处,不以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为代价。
与自然“和”,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点是所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谨慎遵守的原则。宇达当然不例外。青铜铸造虽然不是高污染的行业,但是字达依然对相关的环节处理非常重视。字达还非常重视企业所在地环境的营造,它不仅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还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每天这里都有国内外游客来此参观宇达的青铜文化产业园,领略青铜文化的魅力。步入宇达,绿树掩映,四季花开,许多游客感叹这是文化公园,不像工厂。2009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同、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考察宇达后,赞赏有加,称赞宇达是我国文化产业企业的典范。
与社会“和”,首先是对整个行业的“和”的维护,这一点在上一期宇达的“诚信之道”中便有所体现。不以一己之小利破坏行业的诚信,这是“大和”。卫恩科认为:做青铜文化产业应以“大道”为理念,不计较一事一时得与失,要眼光放远,方能求“大和”之境界。
与社会“和”。“顺应天时”是宇达一贯以来的作风。他们常常借用重大事件进行创意策划,并推出产品。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宇达集团推出限量100尊的毛泽东纪念铜像,第001号铜像被毛泽东之孙毛新宇收藏,其余的则在短短一个月内被抢购一空。1997年,香港回归,宇达人发现当年是牛年,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也属牛,而山西乔家大院恰恰也有个镇宅之宝“犀牛望月”。从这些偶合中他们找到了创作的契合点,设计了高档青铜艺术礼品《犀牛望月镜》,并将第60号作品赠送给时年60岁的董建华,他欣然收藏,并专函致谢。这个礼品投入市场后反响也非常好。1999年,千禧年到来之前,宇达集团又推出了限量版高档青铜礼品《千禧宝灯·世纪之树》,并将001号赠送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宇达还承接了甘肃省人民政府赠送给北京奥组委的青铜雕塑“奥运盛鼎”的制作工程。“奥运盛鼎”既是甘肃省人民政府赠送北京奥组委的礼物,又是国际奥运史上出现的第一尊青铜宝鼎,意义非凡。这样的“顺应天时”,从现代管理营销的角度来看,意味着企业要从战略角度考虑市场发展前景、消费需求走向和未来自身产业成长的大趋势。也就是说,经营战略要找对的事做。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和”。
社会是由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所以与人“和”是与社会“和”的另一重要部分。人分很多种,对于企业而言,人则可以分为客户和非客户两类。
与客户“和”,意味着尽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宇达的一系列服务理念和举措,在上一期关于宇达的“诚信之道”一文中已经论述过;除此之外,宇达还通过细分消费人群,提供差异化服务。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宇达在青铜礼品设计开发方面。宇达的礼品分为宇达牌关公故里关公铜像、名家名作礼品、生肖礼品、至尊国礼、印章礼品、仿古青铜礼品、专用礼品等八大类,合计类型达两千余种。
与非客户“和”,其实就是一种“多元合作”。至尊国礼是宇达与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合作的产物。专用礼品方面,有国家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水利部等十余个国家部委及新疆乌鲁木齐市、甘肃兰州市、云南大理市等人民政府为代表的政府对外交流专用礼品,还有海尔集团、深圳发展银行、中国纺织进出口公司、汾酒集团等大型企业的专用礼品等等。中国青铜器号家、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中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陶正刚等,指导“宇达”开发生产了中国古代青铜器仿制精品。名家名作礼品,是宇达与艺术家合作的成果,包括韩美林、何鄂、吴信坤等等。其中与“宇达”交往最深的艺术家韩美林,早在数年前,韩美林就把“宇达”作为他的雕塑艺术作品制作基地。每年都要若干次到宇达创作、修改、放大青铜雕塑,给宇达员工讲课,培养宇达雕塑、设计等骨干人才。另外吴为山、曹春生,张得蒂、张润垲、梁明诚、殷小烽、陈云岗、张伟、魏小明、杨奇瑞、段海康、王培波、潘毅群等等一大批著名雕塑家均与宇达有着良好且深度的合作。
“和”的精神,融化在宇达人的每一寸生命中,深藏在宇达人的每一个决策里。“和”是包容,是吸纳,是整合!
“以和为贵”,正指引着宇达走向高端的品牌经营,走向产业链的整合。具体如何,且看后续报道。
——摘自宇达官网的“员工天地”栏目
激情、自爱与爱人,从这几个词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归属感以及仁爱精神。为什么宇达能让他的一名普通员工发出这样深沉的感叹?
在宇达的团队中,热忱投入与和睦互助是一种基本的信仰,相比学校,工作环境更能够塑造人。因为后者很实际,甚至是残忍的。所有在学校里接受的似乎坚不可摧的道德教育,到了社会上,有时不堪一击。正因如此,如果我们有幸处于一个相对正直的环境中,我们身上正面的道德品行便更加容易存留下来。就这一点来看,宇达的员工是幸运的,他们在企业里接受到良好的熏陶。
这种良好的熏陶,从本质上讲便是“和”的精神。
孟子蜕:“威天下不以兵之革利。”何以威天下?孟子的解答是:“仁”。何为仁?孟子再答:“和”也。
“和”是大智慧,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通常都认为它是相安、谐调、平息事端的意思。所以“以和为贵”的原则常常被用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这种相安和谐调,需要一个很好的心态与情感基础,才能达成。那就是上述的“自爱与爱人”。在那么一种企业文化的背景下,如果单纯地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去理解“以和为贵”,不免狭隘了。它不仅仪是一种处世态度,还是一种方法、一种经营哲学。甚至可以说,宇达对于“以和为贵”最为智慧的运用之处,不在于对内,而在于对外。
“内和”,意味着企业向心力的塑造,是一种内部平衡状态。孟子在《公孙丑下》篇中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还也有句老话,叫做“家和万事兴”。从本质上,这说的是“团结就是一种生产力”。还有个说法,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说明有了“和”才有更强的创造力。那么“内和”既包括企业给予员工的信心与帮助,包括员工之间的互助互爱,也包括了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有效率的合作,等等。宇达对员工的第一要求是对父母要孝顺,孝顺是一种美德,卫恩科说,一个对父母不孝顺的员工绝不是一个好员工,一旦发现哪位员工不孝顺父母,宇达无条件辞退;在组织架构上,宇达实行扁平化,管理部门少而精,人人都是总经理助理,一个人可以同时做几件事,青铜礼品厂、青铜雕塑厂只有厂长、副厂长,没有一个车间主任,每个副厂长分管几道工序,总部的命令可以直接传达至每个员工,减少摩擦,快而直接,可以说将“和”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宇达每个员工都有企业股份,每个员工既是员工又是股东,所以宇达员工都把字达当做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所以宇达企业的理念被凝练成“企业即家业,产品是人品”。
那么“外和”,实际上是这个企业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大平衡。我们现在常常讲“多赢”。“和”其实也是一种“多赢”的局面。其前提在于对大家都有好处,不以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为代价。
与自然“和”,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点是所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谨慎遵守的原则。宇达当然不例外。青铜铸造虽然不是高污染的行业,但是字达依然对相关的环节处理非常重视。字达还非常重视企业所在地环境的营造,它不仅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还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每天这里都有国内外游客来此参观宇达的青铜文化产业园,领略青铜文化的魅力。步入宇达,绿树掩映,四季花开,许多游客感叹这是文化公园,不像工厂。2009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同、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考察宇达后,赞赏有加,称赞宇达是我国文化产业企业的典范。
与社会“和”,首先是对整个行业的“和”的维护,这一点在上一期宇达的“诚信之道”中便有所体现。不以一己之小利破坏行业的诚信,这是“大和”。卫恩科认为:做青铜文化产业应以“大道”为理念,不计较一事一时得与失,要眼光放远,方能求“大和”之境界。
与社会“和”。“顺应天时”是宇达一贯以来的作风。他们常常借用重大事件进行创意策划,并推出产品。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宇达集团推出限量100尊的毛泽东纪念铜像,第001号铜像被毛泽东之孙毛新宇收藏,其余的则在短短一个月内被抢购一空。1997年,香港回归,宇达人发现当年是牛年,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也属牛,而山西乔家大院恰恰也有个镇宅之宝“犀牛望月”。从这些偶合中他们找到了创作的契合点,设计了高档青铜艺术礼品《犀牛望月镜》,并将第60号作品赠送给时年60岁的董建华,他欣然收藏,并专函致谢。这个礼品投入市场后反响也非常好。1999年,千禧年到来之前,宇达集团又推出了限量版高档青铜礼品《千禧宝灯·世纪之树》,并将001号赠送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宇达还承接了甘肃省人民政府赠送给北京奥组委的青铜雕塑“奥运盛鼎”的制作工程。“奥运盛鼎”既是甘肃省人民政府赠送北京奥组委的礼物,又是国际奥运史上出现的第一尊青铜宝鼎,意义非凡。这样的“顺应天时”,从现代管理营销的角度来看,意味着企业要从战略角度考虑市场发展前景、消费需求走向和未来自身产业成长的大趋势。也就是说,经营战略要找对的事做。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和”。
社会是由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所以与人“和”是与社会“和”的另一重要部分。人分很多种,对于企业而言,人则可以分为客户和非客户两类。
与客户“和”,意味着尽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宇达的一系列服务理念和举措,在上一期关于宇达的“诚信之道”一文中已经论述过;除此之外,宇达还通过细分消费人群,提供差异化服务。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宇达在青铜礼品设计开发方面。宇达的礼品分为宇达牌关公故里关公铜像、名家名作礼品、生肖礼品、至尊国礼、印章礼品、仿古青铜礼品、专用礼品等八大类,合计类型达两千余种。
与非客户“和”,其实就是一种“多元合作”。至尊国礼是宇达与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合作的产物。专用礼品方面,有国家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水利部等十余个国家部委及新疆乌鲁木齐市、甘肃兰州市、云南大理市等人民政府为代表的政府对外交流专用礼品,还有海尔集团、深圳发展银行、中国纺织进出口公司、汾酒集团等大型企业的专用礼品等等。中国青铜器号家、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中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陶正刚等,指导“宇达”开发生产了中国古代青铜器仿制精品。名家名作礼品,是宇达与艺术家合作的成果,包括韩美林、何鄂、吴信坤等等。其中与“宇达”交往最深的艺术家韩美林,早在数年前,韩美林就把“宇达”作为他的雕塑艺术作品制作基地。每年都要若干次到宇达创作、修改、放大青铜雕塑,给宇达员工讲课,培养宇达雕塑、设计等骨干人才。另外吴为山、曹春生,张得蒂、张润垲、梁明诚、殷小烽、陈云岗、张伟、魏小明、杨奇瑞、段海康、王培波、潘毅群等等一大批著名雕塑家均与宇达有着良好且深度的合作。
“和”的精神,融化在宇达人的每一寸生命中,深藏在宇达人的每一个决策里。“和”是包容,是吸纳,是整合!
“以和为贵”,正指引着宇达走向高端的品牌经营,走向产业链的整合。具体如何,且看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