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青少年犯罪一直就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已被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其中,高校学生违法犯罪也日渐增多,日趋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涉财、涉情案件居多。高校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教育体制的不健全,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因此,分析研究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为什么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犯罪有什么特点以及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十分必要了。
关键词:高校学生犯罪 犯罪特点 犯罪成因 犯罪预防
1 高校学生犯罪的特点
①犯罪数量逐年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从1999年开始,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开始上升。②犯罪人数扩大。在前几年,大学生犯罪主要来自民办大专院校,但是近几年开始重点院校犯罪也明显增多,其中,还有博士生和硕士生,而且,女大学生犯罪所占的比例也逐年上升。③犯罪类型多样化而且很多都是以财产和伤害类型为主,也有一些是新类型案件。④严重危害社会。高校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体力、思维趋于青壮年,智力、技能又高出常人,因而,一旦犯罪,其犯罪的成功率相当高,社会危害性严重。⑤以物质享受为目的,为了得到超过正常生活水平的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也是高校学生犯罪的一大特点。作为青少年在思维方面存在一定的片面,容易形成和别人攀比的心理,别人吃的比自己强,穿的比自己好时,心理就不平衡,久而久之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教育,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 高校学生犯罪的成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周边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尤其是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形势下,各类案件还有上升趋势,这与社会治安形势愈加严峻、安全防范管理相对薄弱、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差、思想道德素质好坏等因素都有着一定的关系。
2.1 市场经济冲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据调查,高校学生犯罪多数是因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比如有较强的虚荣心,受社会不良的风气影响,贪图享乐,喜欢攀比等。2007年9月,江苏苏北的孙某同学考入南京某高校,看到同学穿着时尚,生活用品奢侈,而自己还得靠自己在外面的饭店勤工俭学维持基本的生活,心理开始不平衡,失落,终于,在同学们出去游玩时,盗窃宿舍同学的电脑一台,变卖成现金5000元,后被法院判处有期刑5个月。
2.2 学生自身原因。现在的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有些叛逆。他们感情丰富,渴望走进社会,但是又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社会的复杂环境,使得没有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2.1 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应对挫折。大学生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是因为自身较差的控制能力,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无法面对挫折。造成这些也是情有可原,主要是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溺爱,养成骄纵的性格,一旦离开父母自己生活,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一旦有事情,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如大学生吕某强制猥亵妇女一案,吕某与女朋友在热恋之中突然失恋,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打击,吕某难以接受,某日凌晨恰好遇见被害人,一时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便起了歹意。
2.2.2 心理迷亂,情绪失控。随着高校扩招加大,大学生的人数也在迅速增长,这就导致大学生毕业先失业的现象日益频繁,就造成很多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期望开始下降。他们不再为自己昔日荣耀的大学生身份而自豪,更多的是对前途充满迷茫,这样的想法慢慢就使得他们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导致情绪失控,心智迷乱,从而走上失足犯罪道路。如学生黄某,因为心情烦躁,对前途迷茫,就在同宿舍同学去上课的时候,偷了同舍友每人一件东西。事后,黄某表示她就是将此行为当作排解自己心情的一种手段。
2.2.3 法律意识淡薄。很多法官针对大学生犯罪增加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身对法律意识的淡薄,明知道犯法还以身试法。虽然很多大学生对法律条文有所了解,但是真正意义上却不懂法,所以很多在犯罪的时候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2.2.4 性心理不健康。大学生处在生理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所以对性充满好奇和渴望。所以导致这些刚刚成熟的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关注异性,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没有人正确引导这些刚刚成年的学生,致使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再加上受到不良色情文化的影响,就会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向犯罪。
2.3 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社会的垃圾和丑恶现象就趁虚而入,这时候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现象蔓延,我国原有的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所以造成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就受到外界影响,对于不良现象的行为,也就缺乏辨别能力而‘以身试法’,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2.4 家庭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有的父母全身心工作,无暇照顾自己的子女,就出现子女无人管教现象。二是家庭稳定性不高。婚外情、离异单亲家庭、犯罪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增多,使得大学生都缺乏安全感和归宿感,从而产生焦躁情绪,极易走向犯罪。三是教育方式的不科学性。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味奉行“高压”政策,拘泥于传统的管教模式,用过于严格的手段管教子女,这样的结果就造成孩子的人格有一定缺陷,一旦犯罪,便会危害社会。四是家长没有权威性。现在社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就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横行霸道,一旦自己的想法得不到落实,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5 学校原因。从目前看,许多学校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不少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办学方向上、治学方向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一是教育导向错误。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这是一个断层的教育概念,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二是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有的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善于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更有一些教师师德不彰,不注意品德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发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三是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学校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和法制教育,造成不少学生思想品德滑坡,没有任何抗拒犯罪的能力。 3 大学生犯罪预防
现在预防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的责任。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例都是很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是受多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为了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就需要社会各界和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到显著效果。
3.1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对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在学到现代科技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综合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事,使他们真正发展成为全面的有用之才,这也是现在高中阶段不可忽视的课题之一。
3.2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预防大学生犯罪,学校就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开设一些心理咨询机构,以此来减少一些不必发生的悲剧。进而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消除自身的人格障碍,学会宽以待人,提高自身承受挫折的能力。其次,要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偏激、自卑的心理,热爱生活,笑对人生,善交朋友等。最后,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
3.3 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预防犯罪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保证校园生活环境,因为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固定场所,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学校学习,所以就要做到有效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侵入。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宿舍环境的管理,采取针对性的管理体制进行约束,这就需要学校配合有关执法部门进行综合整治,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完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活动。
3.4 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因为大学生处于心理生理不完全成熟时期,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就需要加大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净化社会环境。
3.5 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对于已犯罪的大学生,司法机关应该实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采取人性化的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这样也能够给他们机会让其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于罪行不太严重且有悔改之意的,应该采取从轻处罚的方法,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比惩罚的效果更加明显。所以为了帮助大学生远离犯罪,司法机关就要定期到大学进行宣传,这样有助于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3.6 家长有针对性的引导。很多学校对学生只是进行整体性的综合引导,所以就需要家长对其进行具体性的引导。因此,家长相对了解孩子,所以就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能力,有针对性的配合学校的教育,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论述,我们了解到高校大学生虽然已经进入高校去学习,但是他们是很不成熟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东西,他们需要学习更加广泛的东西;不仅仅需要学校老师的关心,他们需要整个社会的关心。我们不能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需要完善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的高校教育要完善的地方就更加多了。
参考文献:
[1]王守宽.大学生犯罪原因之探讨.
[2]丁在運,王占武.家庭影响与大学生犯罪浅析.
[3]杨秀伦.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及相关共因素.
[4]王智睿.犯罪心理学.
关键词:高校学生犯罪 犯罪特点 犯罪成因 犯罪预防
1 高校学生犯罪的特点
①犯罪数量逐年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从1999年开始,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开始上升。②犯罪人数扩大。在前几年,大学生犯罪主要来自民办大专院校,但是近几年开始重点院校犯罪也明显增多,其中,还有博士生和硕士生,而且,女大学生犯罪所占的比例也逐年上升。③犯罪类型多样化而且很多都是以财产和伤害类型为主,也有一些是新类型案件。④严重危害社会。高校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体力、思维趋于青壮年,智力、技能又高出常人,因而,一旦犯罪,其犯罪的成功率相当高,社会危害性严重。⑤以物质享受为目的,为了得到超过正常生活水平的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也是高校学生犯罪的一大特点。作为青少年在思维方面存在一定的片面,容易形成和别人攀比的心理,别人吃的比自己强,穿的比自己好时,心理就不平衡,久而久之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教育,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 高校学生犯罪的成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周边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尤其是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形势下,各类案件还有上升趋势,这与社会治安形势愈加严峻、安全防范管理相对薄弱、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差、思想道德素质好坏等因素都有着一定的关系。
2.1 市场经济冲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据调查,高校学生犯罪多数是因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比如有较强的虚荣心,受社会不良的风气影响,贪图享乐,喜欢攀比等。2007年9月,江苏苏北的孙某同学考入南京某高校,看到同学穿着时尚,生活用品奢侈,而自己还得靠自己在外面的饭店勤工俭学维持基本的生活,心理开始不平衡,失落,终于,在同学们出去游玩时,盗窃宿舍同学的电脑一台,变卖成现金5000元,后被法院判处有期刑5个月。
2.2 学生自身原因。现在的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有些叛逆。他们感情丰富,渴望走进社会,但是又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社会的复杂环境,使得没有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2.1 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应对挫折。大学生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是因为自身较差的控制能力,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无法面对挫折。造成这些也是情有可原,主要是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溺爱,养成骄纵的性格,一旦离开父母自己生活,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一旦有事情,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如大学生吕某强制猥亵妇女一案,吕某与女朋友在热恋之中突然失恋,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打击,吕某难以接受,某日凌晨恰好遇见被害人,一时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便起了歹意。
2.2.2 心理迷亂,情绪失控。随着高校扩招加大,大学生的人数也在迅速增长,这就导致大学生毕业先失业的现象日益频繁,就造成很多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期望开始下降。他们不再为自己昔日荣耀的大学生身份而自豪,更多的是对前途充满迷茫,这样的想法慢慢就使得他们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导致情绪失控,心智迷乱,从而走上失足犯罪道路。如学生黄某,因为心情烦躁,对前途迷茫,就在同宿舍同学去上课的时候,偷了同舍友每人一件东西。事后,黄某表示她就是将此行为当作排解自己心情的一种手段。
2.2.3 法律意识淡薄。很多法官针对大学生犯罪增加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身对法律意识的淡薄,明知道犯法还以身试法。虽然很多大学生对法律条文有所了解,但是真正意义上却不懂法,所以很多在犯罪的时候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2.2.4 性心理不健康。大学生处在生理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所以对性充满好奇和渴望。所以导致这些刚刚成熟的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关注异性,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没有人正确引导这些刚刚成年的学生,致使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再加上受到不良色情文化的影响,就会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向犯罪。
2.3 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社会的垃圾和丑恶现象就趁虚而入,这时候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现象蔓延,我国原有的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所以造成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就受到外界影响,对于不良现象的行为,也就缺乏辨别能力而‘以身试法’,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2.4 家庭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有的父母全身心工作,无暇照顾自己的子女,就出现子女无人管教现象。二是家庭稳定性不高。婚外情、离异单亲家庭、犯罪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增多,使得大学生都缺乏安全感和归宿感,从而产生焦躁情绪,极易走向犯罪。三是教育方式的不科学性。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味奉行“高压”政策,拘泥于传统的管教模式,用过于严格的手段管教子女,这样的结果就造成孩子的人格有一定缺陷,一旦犯罪,便会危害社会。四是家长没有权威性。现在社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就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横行霸道,一旦自己的想法得不到落实,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5 学校原因。从目前看,许多学校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不少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办学方向上、治学方向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一是教育导向错误。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这是一个断层的教育概念,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二是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有的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善于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更有一些教师师德不彰,不注意品德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发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三是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学校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和法制教育,造成不少学生思想品德滑坡,没有任何抗拒犯罪的能力。 3 大学生犯罪预防
现在预防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的责任。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例都是很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是受多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为了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就需要社会各界和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到显著效果。
3.1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对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在学到现代科技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综合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事,使他们真正发展成为全面的有用之才,这也是现在高中阶段不可忽视的课题之一。
3.2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预防大学生犯罪,学校就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开设一些心理咨询机构,以此来减少一些不必发生的悲剧。进而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消除自身的人格障碍,学会宽以待人,提高自身承受挫折的能力。其次,要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偏激、自卑的心理,热爱生活,笑对人生,善交朋友等。最后,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
3.3 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预防犯罪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保证校园生活环境,因为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固定场所,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学校学习,所以就要做到有效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侵入。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宿舍环境的管理,采取针对性的管理体制进行约束,这就需要学校配合有关执法部门进行综合整治,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完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活动。
3.4 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因为大学生处于心理生理不完全成熟时期,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就需要加大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净化社会环境。
3.5 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对于已犯罪的大学生,司法机关应该实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采取人性化的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这样也能够给他们机会让其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于罪行不太严重且有悔改之意的,应该采取从轻处罚的方法,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比惩罚的效果更加明显。所以为了帮助大学生远离犯罪,司法机关就要定期到大学进行宣传,这样有助于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3.6 家长有针对性的引导。很多学校对学生只是进行整体性的综合引导,所以就需要家长对其进行具体性的引导。因此,家长相对了解孩子,所以就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能力,有针对性的配合学校的教育,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论述,我们了解到高校大学生虽然已经进入高校去学习,但是他们是很不成熟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东西,他们需要学习更加广泛的东西;不仅仅需要学校老师的关心,他们需要整个社会的关心。我们不能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需要完善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的高校教育要完善的地方就更加多了。
参考文献:
[1]王守宽.大学生犯罪原因之探讨.
[2]丁在運,王占武.家庭影响与大学生犯罪浅析.
[3]杨秀伦.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及相关共因素.
[4]王智睿.犯罪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