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执教二年级《晚上的太阳》一课。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彰显随文识字的意蕴。是我个人教学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现将具体的教学片段及思考记录如下。
[教学片段]
师:爱迪生怎么会想到发明电灯的呢?
生:因为他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可是没有电灯照明,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太危险了,是他想出办法来照明的,后来他就想到要发明电灯了。
师:看来,事情得从他妈妈得的急性阑尾炎说起。(出示人体解剖图)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人体解剖图。阑尾就位于人体的右下腹,大家可以伸出右手摸一摸右下腹。
(学生伸手摸。)
师:阑尾这儿突然发炎了,这种病就叫——
生(齐):急性阑尾炎。
师:(板书“急性阑尾炎”)这里面有几个生字,我们要读准它们:急、性。
生(齐读):急、性。
师:注意。“性”是后鼻音,再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真巧,这两个字都是心字部的,可是不一样哦。你看出有什么不同?
生:“急”是心字底的,“性”是竖心旁的。
师:好的。来得快。很突然就叫“急性”。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急性。
师:“阑”是边音。读这个词。
生(齐读):阑尾炎。
师:“炎”这个字真有趣,是由两个“火”组成的。仔细观察,这两个“火”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上面的小一点,下面的大一点。
生:还有,上面“火”的最后一笔捺改成了点。
师:对!伸出你的右手食指,跟老师写“炎”字。(学生书空)“炎”由两个“火”组成,猜猜看,古时候人发明这个字跟什么有关呢?
生:跟“火”有关。
生:是火很热的意思。
师:它原来形容火烧得很旺盛,现在它在字典中的意思有(出示):热;炎症。你能用“炎”组个词,表示热的意思吗?
生:炎热。
生:烈日炎炎。
师:在这篇课文里。“炎”应该选择哪一个意思呢?
生:选择“炎症”的意思。
师:对,急性阑尾炎是一种突然问发作的炎症,病人会感到腹部疼痛难忍。只能蜷缩着身体,需要立即做手术,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得了这样的病,真痛苦呀!再完整地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急性阑尾炎。
师:妈妈那么痛苦。医生却不能给她做手术,爸爸和爱迪生当然很着急,这可以从他俩的手部动作看出来。找一找,他们的手做了什么动作?
生:爸爸是“搓”,爱迪生是“攥”。
师:这两个字都是平舌音。我们再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
师:我一看就知道这两个字表示的是手部动作。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都是提手旁的。
师:是啊,有些汉字本身就告诉我们一些信息,那让我们来做做这两个动作吧。
(学生做动作。)
师:奇怪,此时情况如此危急,爸爸为什么还不赶快行动起来。却只能在那儿搓手呢?
生:因为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师:课文里有一个成语概括了他此时的心情。
生(齐):无可奈何。
师:“奈”是鼻音,要读准确;“何”是生字,看清字形,再读一读。
(生再读“无可奈何”。)
师:伸出一只手,咱们来做“攥”的动作。
(学生做“攥”的动作,但没有用力。)
师:这只能叫“握”。孩子们,用点劲,紧一点,再紧一点。对,这才叫“攥”。爱迪生的手心都攥出汗来了。从这个“攥”字,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爱迪生心里很着急。
生:看出他十分焦急。
师:“焦急”这个词更准确,读一读。
生(齐读):焦急。
师:看看这两个字,“焦”是四点底,那是“火”的变形;“急”是心字底,心里像着火了一样。真着急,谁能读好这个词?
(学生开火车读“焦急”。)
师:爱迪生的心情你能读出来吗?
[教学思考]
随课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策略,其精髓在于创造条件引领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语境中“立体”地识字。
1.寓识于读。
所谓“寓识于读”。高林生先生认为“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过程中认识生字,不脱离课文孤立地识字”。“寓识于读”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生字是在课文中出现的,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需要认识这些生字。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识字寓于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力求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同时认识生字。比如,我在教学“急性阑尾炎”这个词组时,集中出现了四个生字,读准字音是基本要求。在学生会正确读出这个词语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词语中生字的形和义,让学生识记生字,理解字义。为什么对“急性阑尾炎”这个词语中的字义如此浓墨重彩?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这个词语是导入课文的一根引线,通过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那个现实的、令人焦急的、而后柳暗花明的故事情境;二是这个词语又是全篇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只有很清晰地了解“急性阑尾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病症,才可能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爱迪生妈妈的痛苦,才可能理解周围人的焦急、紧张、无奈,才可能由衷地敬佩爱迪生在危急情况下良好的思维品质。人体解剖图的出示。既增加了学生的生理学知识,又了解了阑尾炎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病;对“急性”一词偏旁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汉字构词的多样与奇妙;结合学生的自主理解和字典中对“炎”字的解释,暗含了会意字的造字方法。也渗透了理解词义的基本方法。
2.以识促读。
“以识促读”强调的是通过识字促进课文的朗读和理解。比如,教学“搓”与“攥”这两个生字时,教者没有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认识这两个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而是巧妙地由字形中的“提手旁”引发开去,让学生亲自做动作理解字义,并很自然地由父亲的“搓”手过渡到对父亲心理的分析与揣摩,父亲是多么“无可奈何”;由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推测爱迪生的内心是何等“焦急”。对“搓”与“攥”这两个关键字词的认识和理解,自然地带动了对人物内心的分析。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如,教学“焦急”一词时,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理解“焦急”和“着急”的区别,而是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引导学生感受这两个词在着急的程度上是有差别的。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感悟文本。
3.注重渗透识字方法。
在上述案例中,我注意渗透以下两种识字的方法:一是结合偏旁渗透字理识字。偏旁部首是构字的单位,具有表音、表义的功能。教好其一,牵动其十。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在认识偏旁的同时渗透字理,这样做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识字的规律。比如。教学“急性阑尾炎”时,我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急”和“性”都是心字部,但字形不一样,使学生体会到同样部首在构字过程中的变化。教学“搓”和“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偏旁都是提手旁。所以它们都跟手的动作有关系,初步渗透了通过偏旁了解字义的方法。二是利用工具书识字。利用工具书识字是重要的识字方法。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学急性阑尾炎中的“炎”时,我出示其在字典中的意思“热”和“炎症”,让学生思考在这篇课文中应该选择哪一个意思,初步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词义。
显然。随课文识字的教学策略顺应了低年级学生识字的一般规律和客观需求,这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的识字方法。对于低年级的随文识字教学,应关注“识字”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而不是流于形式。同时,还应该避免因过于偏重识字以致阻断了课文的“文脉”,使识字的过程脱离文本而显得突兀。所以。随课文识字又强调将识字与阅读水乳交融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使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生发有度。当然,实现这样的境界,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学片段]
师:爱迪生怎么会想到发明电灯的呢?
生:因为他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可是没有电灯照明,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太危险了,是他想出办法来照明的,后来他就想到要发明电灯了。
师:看来,事情得从他妈妈得的急性阑尾炎说起。(出示人体解剖图)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人体解剖图。阑尾就位于人体的右下腹,大家可以伸出右手摸一摸右下腹。
(学生伸手摸。)
师:阑尾这儿突然发炎了,这种病就叫——
生(齐):急性阑尾炎。
师:(板书“急性阑尾炎”)这里面有几个生字,我们要读准它们:急、性。
生(齐读):急、性。
师:注意。“性”是后鼻音,再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真巧,这两个字都是心字部的,可是不一样哦。你看出有什么不同?
生:“急”是心字底的,“性”是竖心旁的。
师:好的。来得快。很突然就叫“急性”。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急性。
师:“阑”是边音。读这个词。
生(齐读):阑尾炎。
师:“炎”这个字真有趣,是由两个“火”组成的。仔细观察,这两个“火”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上面的小一点,下面的大一点。
生:还有,上面“火”的最后一笔捺改成了点。
师:对!伸出你的右手食指,跟老师写“炎”字。(学生书空)“炎”由两个“火”组成,猜猜看,古时候人发明这个字跟什么有关呢?
生:跟“火”有关。
生:是火很热的意思。
师:它原来形容火烧得很旺盛,现在它在字典中的意思有(出示):热;炎症。你能用“炎”组个词,表示热的意思吗?
生:炎热。
生:烈日炎炎。
师:在这篇课文里。“炎”应该选择哪一个意思呢?
生:选择“炎症”的意思。
师:对,急性阑尾炎是一种突然问发作的炎症,病人会感到腹部疼痛难忍。只能蜷缩着身体,需要立即做手术,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得了这样的病,真痛苦呀!再完整地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急性阑尾炎。
师:妈妈那么痛苦。医生却不能给她做手术,爸爸和爱迪生当然很着急,这可以从他俩的手部动作看出来。找一找,他们的手做了什么动作?
生:爸爸是“搓”,爱迪生是“攥”。
师:这两个字都是平舌音。我们再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
师:我一看就知道这两个字表示的是手部动作。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都是提手旁的。
师:是啊,有些汉字本身就告诉我们一些信息,那让我们来做做这两个动作吧。
(学生做动作。)
师:奇怪,此时情况如此危急,爸爸为什么还不赶快行动起来。却只能在那儿搓手呢?
生:因为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师:课文里有一个成语概括了他此时的心情。
生(齐):无可奈何。
师:“奈”是鼻音,要读准确;“何”是生字,看清字形,再读一读。
(生再读“无可奈何”。)
师:伸出一只手,咱们来做“攥”的动作。
(学生做“攥”的动作,但没有用力。)
师:这只能叫“握”。孩子们,用点劲,紧一点,再紧一点。对,这才叫“攥”。爱迪生的手心都攥出汗来了。从这个“攥”字,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爱迪生心里很着急。
生:看出他十分焦急。
师:“焦急”这个词更准确,读一读。
生(齐读):焦急。
师:看看这两个字,“焦”是四点底,那是“火”的变形;“急”是心字底,心里像着火了一样。真着急,谁能读好这个词?
(学生开火车读“焦急”。)
师:爱迪生的心情你能读出来吗?
[教学思考]
随课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策略,其精髓在于创造条件引领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语境中“立体”地识字。
1.寓识于读。
所谓“寓识于读”。高林生先生认为“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过程中认识生字,不脱离课文孤立地识字”。“寓识于读”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生字是在课文中出现的,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需要认识这些生字。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识字寓于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力求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同时认识生字。比如,我在教学“急性阑尾炎”这个词组时,集中出现了四个生字,读准字音是基本要求。在学生会正确读出这个词语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词语中生字的形和义,让学生识记生字,理解字义。为什么对“急性阑尾炎”这个词语中的字义如此浓墨重彩?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这个词语是导入课文的一根引线,通过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那个现实的、令人焦急的、而后柳暗花明的故事情境;二是这个词语又是全篇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只有很清晰地了解“急性阑尾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病症,才可能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爱迪生妈妈的痛苦,才可能理解周围人的焦急、紧张、无奈,才可能由衷地敬佩爱迪生在危急情况下良好的思维品质。人体解剖图的出示。既增加了学生的生理学知识,又了解了阑尾炎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病;对“急性”一词偏旁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汉字构词的多样与奇妙;结合学生的自主理解和字典中对“炎”字的解释,暗含了会意字的造字方法。也渗透了理解词义的基本方法。
2.以识促读。
“以识促读”强调的是通过识字促进课文的朗读和理解。比如,教学“搓”与“攥”这两个生字时,教者没有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认识这两个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而是巧妙地由字形中的“提手旁”引发开去,让学生亲自做动作理解字义,并很自然地由父亲的“搓”手过渡到对父亲心理的分析与揣摩,父亲是多么“无可奈何”;由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推测爱迪生的内心是何等“焦急”。对“搓”与“攥”这两个关键字词的认识和理解,自然地带动了对人物内心的分析。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如,教学“焦急”一词时,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理解“焦急”和“着急”的区别,而是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引导学生感受这两个词在着急的程度上是有差别的。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感悟文本。
3.注重渗透识字方法。
在上述案例中,我注意渗透以下两种识字的方法:一是结合偏旁渗透字理识字。偏旁部首是构字的单位,具有表音、表义的功能。教好其一,牵动其十。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在认识偏旁的同时渗透字理,这样做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识字的规律。比如。教学“急性阑尾炎”时,我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急”和“性”都是心字部,但字形不一样,使学生体会到同样部首在构字过程中的变化。教学“搓”和“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偏旁都是提手旁。所以它们都跟手的动作有关系,初步渗透了通过偏旁了解字义的方法。二是利用工具书识字。利用工具书识字是重要的识字方法。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学急性阑尾炎中的“炎”时,我出示其在字典中的意思“热”和“炎症”,让学生思考在这篇课文中应该选择哪一个意思,初步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词义。
显然。随课文识字的教学策略顺应了低年级学生识字的一般规律和客观需求,这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的识字方法。对于低年级的随文识字教学,应关注“识字”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而不是流于形式。同时,还应该避免因过于偏重识字以致阻断了课文的“文脉”,使识字的过程脱离文本而显得突兀。所以。随课文识字又强调将识字与阅读水乳交融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使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生发有度。当然,实现这样的境界,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