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随文识字的教学意蕴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pan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执教二年级《晚上的太阳》一课。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彰显随文识字的意蕴。是我个人教学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现将具体的教学片段及思考记录如下。
  
  [教学片段]
  
  师:爱迪生怎么会想到发明电灯的呢?
  生:因为他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可是没有电灯照明,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太危险了,是他想出办法来照明的,后来他就想到要发明电灯了。
  师:看来,事情得从他妈妈得的急性阑尾炎说起。(出示人体解剖图)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人体解剖图。阑尾就位于人体的右下腹,大家可以伸出右手摸一摸右下腹。
  (学生伸手摸。)
  师:阑尾这儿突然发炎了,这种病就叫——
  生(齐):急性阑尾炎。
  师:(板书“急性阑尾炎”)这里面有几个生字,我们要读准它们:急、性。
  生(齐读):急、性。
  师:注意。“性”是后鼻音,再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真巧,这两个字都是心字部的,可是不一样哦。你看出有什么不同?
  生:“急”是心字底的,“性”是竖心旁的。
  师:好的。来得快。很突然就叫“急性”。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急性。
  师:“阑”是边音。读这个词。
  生(齐读):阑尾炎。
  师:“炎”这个字真有趣,是由两个“火”组成的。仔细观察,这两个“火”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上面的小一点,下面的大一点。
  生:还有,上面“火”的最后一笔捺改成了点。
  师:对!伸出你的右手食指,跟老师写“炎”字。(学生书空)“炎”由两个“火”组成,猜猜看,古时候人发明这个字跟什么有关呢?
  生:跟“火”有关。
  生:是火很热的意思。
  师:它原来形容火烧得很旺盛,现在它在字典中的意思有(出示):热;炎症。你能用“炎”组个词,表示热的意思吗?
  生:炎热。
  生:烈日炎炎。
  师:在这篇课文里。“炎”应该选择哪一个意思呢?
  生:选择“炎症”的意思。
  师:对,急性阑尾炎是一种突然问发作的炎症,病人会感到腹部疼痛难忍。只能蜷缩着身体,需要立即做手术,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得了这样的病,真痛苦呀!再完整地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急性阑尾炎。
  师:妈妈那么痛苦。医生却不能给她做手术,爸爸和爱迪生当然很着急,这可以从他俩的手部动作看出来。找一找,他们的手做了什么动作?
  生:爸爸是“搓”,爱迪生是“攥”。
  师:这两个字都是平舌音。我们再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
  师:我一看就知道这两个字表示的是手部动作。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都是提手旁的。
  师:是啊,有些汉字本身就告诉我们一些信息,那让我们来做做这两个动作吧。
  (学生做动作。)
  师:奇怪,此时情况如此危急,爸爸为什么还不赶快行动起来。却只能在那儿搓手呢?
  生:因为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师:课文里有一个成语概括了他此时的心情。
  生(齐):无可奈何。
  师:“奈”是鼻音,要读准确;“何”是生字,看清字形,再读一读。
  (生再读“无可奈何”。)
  师:伸出一只手,咱们来做“攥”的动作。
  (学生做“攥”的动作,但没有用力。)
  师:这只能叫“握”。孩子们,用点劲,紧一点,再紧一点。对,这才叫“攥”。爱迪生的手心都攥出汗来了。从这个“攥”字,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爱迪生心里很着急。
  生:看出他十分焦急。
  师:“焦急”这个词更准确,读一读。
  生(齐读):焦急。
  师:看看这两个字,“焦”是四点底,那是“火”的变形;“急”是心字底,心里像着火了一样。真着急,谁能读好这个词?
  (学生开火车读“焦急”。)
  师:爱迪生的心情你能读出来吗?
  
  [教学思考]
  
  随课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策略,其精髓在于创造条件引领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语境中“立体”地识字。
  
  1.寓识于读。
  所谓“寓识于读”。高林生先生认为“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过程中认识生字,不脱离课文孤立地识字”。“寓识于读”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生字是在课文中出现的,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需要认识这些生字。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识字寓于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力求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同时认识生字。比如,我在教学“急性阑尾炎”这个词组时,集中出现了四个生字,读准字音是基本要求。在学生会正确读出这个词语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词语中生字的形和义,让学生识记生字,理解字义。为什么对“急性阑尾炎”这个词语中的字义如此浓墨重彩?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这个词语是导入课文的一根引线,通过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那个现实的、令人焦急的、而后柳暗花明的故事情境;二是这个词语又是全篇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只有很清晰地了解“急性阑尾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病症,才可能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爱迪生妈妈的痛苦,才可能理解周围人的焦急、紧张、无奈,才可能由衷地敬佩爱迪生在危急情况下良好的思维品质。人体解剖图的出示。既增加了学生的生理学知识,又了解了阑尾炎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病;对“急性”一词偏旁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汉字构词的多样与奇妙;结合学生的自主理解和字典中对“炎”字的解释,暗含了会意字的造字方法。也渗透了理解词义的基本方法。
  
  2.以识促读。
  “以识促读”强调的是通过识字促进课文的朗读和理解。比如,教学“搓”与“攥”这两个生字时,教者没有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认识这两个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而是巧妙地由字形中的“提手旁”引发开去,让学生亲自做动作理解字义,并很自然地由父亲的“搓”手过渡到对父亲心理的分析与揣摩,父亲是多么“无可奈何”;由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推测爱迪生的内心是何等“焦急”。对“搓”与“攥”这两个关键字词的认识和理解,自然地带动了对人物内心的分析。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如,教学“焦急”一词时,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理解“焦急”和“着急”的区别,而是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引导学生感受这两个词在着急的程度上是有差别的。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感悟文本。
  
  3.注重渗透识字方法。
  在上述案例中,我注意渗透以下两种识字的方法:一是结合偏旁渗透字理识字。偏旁部首是构字的单位,具有表音、表义的功能。教好其一,牵动其十。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在认识偏旁的同时渗透字理,这样做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识字的规律。比如。教学“急性阑尾炎”时,我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急”和“性”都是心字部,但字形不一样,使学生体会到同样部首在构字过程中的变化。教学“搓”和“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偏旁都是提手旁。所以它们都跟手的动作有关系,初步渗透了通过偏旁了解字义的方法。二是利用工具书识字。利用工具书识字是重要的识字方法。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学急性阑尾炎中的“炎”时,我出示其在字典中的意思“热”和“炎症”,让学生思考在这篇课文中应该选择哪一个意思,初步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词义。
  显然。随课文识字的教学策略顺应了低年级学生识字的一般规律和客观需求,这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的识字方法。对于低年级的随文识字教学,应关注“识字”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而不是流于形式。同时,还应该避免因过于偏重识字以致阻断了课文的“文脉”,使识字的过程脱离文本而显得突兀。所以。随课文识字又强调将识字与阅读水乳交融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使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生发有度。当然,实现这样的境界,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他文献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学课时紧张,课堂时间有限,英语课上的summary环节总是显得过于“匆忙”,有时甚至被“省略”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精心构思Summary环节,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及时总结、归纳新知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语言
函数的应用问题一直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各地高考数学试题中的应用问题多数是有关函数的应用题,试题的形式有解答题,也有选择题或填空题;问题的情境也丰富多彩,有环境保护、最优化问题、工程问题、与其他学科的交汇问题等;涉及的函数模型以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勾”函数、分段函数为主.  函数应用问题的实质仍是函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其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函数模型.  解答函数的应用问题一般可按以下程序进行操
策划人语:  课堂是学生精神发育、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常常违背它的初衷,教学中忽视“人”的因素,围绕“人”以外的一些东西进行,缺少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研究,缺少对学习者课堂感受的关注,缺少对人的未来发展的观照,以教师的认识和感受代替学生的认识和感受,按照外部要求和教育者的主观意愿对学生施加教育,学生的发展在一定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强化政府履行义务教育责任,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的重要体现。实施绩效工资,意味着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也意味着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关注程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将随之提高。透过工资增长的现象。领会实施绩效工资的理念导向与价值引领,重新思索教师身份的内涵意义,树立与之匹配的绩效观,是当下教师应该作出的理性而智慧的应答。    服务学生——教师的职业底线 
一、真实学情的准确把握是师生交流走向深入的前提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把握住学情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起点,也是走向教学生成的起点。每个学生之间都充满着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要想准确把握真实的学情,老师就要关照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现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依据学情进行师生交
科普类作品在小语教材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它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授知识、培育情感、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的任务。在教学这类作品的时候老师们常常会犯难,觉得不太好教:感情朗读吧,读不出多少语气和感情,理解感悟吧,没有多少深层意思可供挖掘,如果上升到思想教育的高度让学生接受点什么教育,题材多样的作品一起指向了“培养科学兴趣,进行科学启蒙”这一共性目标上来。教学的乏味源于对科普作品的误读。其实,
新型的学生观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生动、特殊和具体的生命个体。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使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显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基于学生,改进教学,机智把握并加以利用这些来自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改进:    一、从机械的直线式教学走向机智的分支式、板块式教学    直线式教学强调预设。强调严格按教案流程上课,这有其合理的一面,它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系统完整地学习系统知识。
十年磨一剑。1994年,元月。在当时的江苏省教委、省新闻出版局的关怀下,在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启动了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八个春秋。回想起这段时光,感慨良多!我和张庆先生,以及整个苏教版团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们有了为祖国的母语教育及母语教材建设事业贡献绵薄力量的机会,也让我们亲眼见证了这些年语文教育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成就的取得,无论大小,都需要“埋头苦干”
创建于1905年的溧水县实验小学,是首批江苏省实验小学。100多年来,学校面貌日新月异,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文明、和谐、严谨、开拓”的校风,“好学、勤学、会学”的学风和“严教、实教、善教”的教风,已经得到社会的公认。  溧水实小素谙“性格决定命运”之道,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精神,提出了《性格养成教育》的课题,围绕两个重点(在体验中习得、在熏陶中养成),沿着三条途径(优化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促进
靖江市城北小学创办于1906年,百年的磨砺与发展,学校已成为省、市基础教育窗口学校。近年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校确立了,“法规价校、科研兴校、素质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学科、活动、环境三大课程改革,制定了学校规范有特色、教师达标有特艺、学生合格有特长的“三特”工作总目标,突出“把孩子培养成为财富”的教育主题,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以课题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以特色为目标,积极探索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