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已帷幕落下,纵览一年来全国各地别出新裁的新政,有的切中要害,值得借鉴,有的则引人诟病,让人深思。本文挑选了有代表性的8个,并附上部分网友评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读者朋友在阅读之余也能各抒己见。
政府给公民信用打分。定期公布信用加减分情况,并根据个人信用情况区别对待,予以“优先照顾”或者“从严审查”,因为这一措施,睢宁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给公民信用打分,这在全国尚属首次。睢宁县创造性地将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入了大众信用征集系统。从银行欠贷到早点摆摊,从官员受贿到司机闯红灯,从欠缴水费到家庭道德等无所不包。
江苏睢宁:政府给公民信用打分
论点:政府权力是否越位
[评论1]本人举双手赞成这样的做法。因为如果全社会都能做到这样,最起码对弘扬正气,引导社会公民道德良性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评论2]倒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是应该先从各级官员做起。“良民”可以表彰,“坏官”也要及时修理。
[评论3]县政府的做法就像监狱干警给服刑人员积分一样,这是对人民权利的剥夺。相反,应当是人民给他们打分,标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评论4]我认为这种方法好,有利于提高当地人们整体文化素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位于延安西北部的“小”县城吴起,坚持实施着一个“不小”的举措: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教育,而且孩子全部实施寄宿制。除此之外。年龄45岁以下的人,进行各类技能培训也都由政府“埋单”。
陕西吴起县:实行全民免费教育
论点:从GDP崇拜到民生崇拜的政绩观之变
[评论1]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地方官员的政绩观,开始主动从GDP崇拜往民生崇拜的方向上转变了。
[评论2]为什么陕西吴起乐意用只能“修一公里路”的5000万元财政开支让全县的孩子免费寄宿就读,而其他地方却不能呢?
[网论3]人力资源投资虽然周期长、见效慢,但长远来看却收益最高,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全民免费教育”的收益,显然不止是单纯的经济收益,更多的是人,心的安定、社会的和谐。
2010年底,江苏省沭阳县对96名乡科级“一把手”进行年终考核,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县首次对领导干部“忠于配偶”等个人品德进行考核。为此,沭阳县采取访谈、民意调查、调阅相关资料等方法。必要时还进行家访、邻访。看其是否维护家庭和睦、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等。个人品德考核实行倒扣分,未发现问题的得满分。考核结果与“一把手”的提拔、任用紧密结合。
江苏沭阳:将“忠于配偶”等品德纳入干部考核
论点:做官先做人,考核家庭道德绝非小题大做
[评论1]考得好!!家属也要问,群众也要问。家长会告诉你该人是否对长辈不好,配偶会告诉你该人是否对家庭没有责任,群众会告诉你该人是否得民心。
[评论2]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德才兼备,但更重要的是以德为先,如果干部的德缺失,必将带来不良后果,,纵观近年来查获的各类干部腐败案件,无不与干部无德有关,江苏沭阳的做洳恰恰为干部监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很是值得借鉴!
[评论3]官德考评,问内人而不问外人是科学的,因为内人是少教,评价能一致,外人多而嘴杂,评价不一。
[评论4]考核干部家庭道德绝非小题大做。这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有益探索,是评价使用干部的一种道德导向。强烈支持!
从2010年4月1日起,纳入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约6300名深圳公务员将会按照分类管理改革方案进行“套转”。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聚向这座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评论认为深圳之举对于治疗积弊甚深的“官场病”以及打破干部晋升的天花板现象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也有人士指出制度的细化和程序的规范仍是改革面临的艰巨使命,且不能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营生出新的问题。公务员的选拔、考核体制的跟进环节不可缺。
深圳:公务员改革推行“去官化”
论点:要破“铁饭碗”,更要破“铁规则”
[评论1]深圳公务员聘任制的实行,有利于破除委任制的局面,增强执政的合法性,优胜劣汰,预防腐败,深圳的做法使公务员能上能下,打开了公平竞争的通道。
[评论2]公务员分类管理可以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公务员分类管理如同在马路上划分出不同的车道,让所有同类别的人员在同一个范围内参与竞争,这样可以使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脱颖而出,而那些通过暗地里捣鬼、私下做手脚,不学无术、哗众取宠的人必将原形毕露,
[评论3]任何一次破除“铁饭碗”行动,都要不断改进破题方略,以尽快让“铁规则”熄火,,完成“铁饭碗”改革是实现公平的重要一步。
“凡提拔担任市级机关县处级副职干部,实行聘任制,党内职务实行任期制”,副处级干部的聘期、任期一般为三至五年,并将强化对聘任期的考核。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苏州市委组织部2010年底正式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成为连日来社会关注的焦点。
苏州:新提拔副处级“全聘任”撼动干部任用“官念”
论点:领导职务聘任制有利于催生新“官念”
[评论1]“聘任制”挑战“选任制、委任制”,打破传统,破旧立新,打破“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旧框框。这不仅是一种创新,也有利于催生一种新的“官念”。领导干部当“在其位谋其政”,切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评论2]在新形势下,组织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日趋增多,亟待我们解放思想,拓宽新思路,研究新办法。采取新措施推进工作有效进展。
[评论3]公选领导干部是现阶段一种公正、公平、公开的干部选拔方式,为提高组织工作的公信力和满意度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这一方式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成本过高、选拔范围不宽、岗位不广等问题。很难全面推广。
2010年。广东率先在全国出台农民工积分入户城镇的政策,用积分的考核指标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得到了农民工的积极响应。2010年1—10月份,广东全省已有10.36万名农民工通过积分制入户城镇。
广东:农民工积分入户
论点:期待户籍堡垒被逐渐攻破
[评论1]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成长路走得很不平坦。他们虽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地位、待遇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地方甚至还对他们存有歧视的态度。这次广州市委、市政府可谓带了一个好头,此举向世人表明,我们的政府与农民工心连心!
[评论2]由于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户籍制度一直囿于城乡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之中。只有真正关注外来工权益,户籍堡垒才能逐渐被攻破。
[评论3]户籍闸门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打开,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各种歧视性落户政策是合 理的。户籍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逐步让那些不合理的落户政策和附加的落户条件退出社会,退出历史舞台。
2010年,四川省政府第六十一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市(州)目标管理办法(试行)》。引人注目的是,重新修订的对市(州)政府目标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今后,省政府在年初不再向市(州)政府具体下达GDP增长率指标,将通过对12项发展指标的考核,确定各市(州)年度工作的好坏。实行市(州)政府目标管理以后,省政府一般不再向市(州)政府另行下达考核指标。
四川:取消对地市GDP增长指标考核
论点:取消GDP竞争,确立科学目标
[评论1]“唯GDP是从”的政绩考核体制,容易使官员只注重经济指标的片面增长,而忽视社会的均衡发展:只盯着数字的增长,而忽视民生的幸福;只看到表面的光鲜,而忽视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
[评论2]其实GDP只是经济领域中众多数据中的一个,但若成了政绩的唯一指标,说明我国还是“粗旷型”的经济结构,“十二五”应该朝“研发型”的方向发展,
[评论3]不搞GDP竞赛不是让干部不拼经济,而是要引导干部走科学的经济增长之路。新形势下,要通过努力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所以我想说:“取消GDP竞赛,不是没有经济发展目标了,而是目标更高了。”
2010年底,以民营经济著称的温州大胆酝酿一项新举措。温州市委、市政府公开提出。要努力将该市所辖的柳市镇等5个强镇作为扩权改革的试点,建设成为“镇级市”。温州公开提出建立“镇级市”的想法,在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方面可谓首例。“镇级市”,这一新名词进入了公众视野。
温州:试点强镇扩权打造“镇级市"
论点:试水可以但要慎行
[评论1]过去有的地方,县下面设区,区下面是公社,后来体制改革,区没有了,公社改成了乡或镇,如今又提出县下面设“镇级市”,变来变去,无非是把原来的区换个名字而已。有人说,镇改成了市就可以吸纳很多劳动力,解决很多人就业,我以为这样做近乎荒唐。关键是制定配套的政策,而不是要多些官员。
[评论2]新事物不一定具有顽强生命力。试水可以,但要慎行,不能盲目跟风,一轰而起。
[评论3]听过地级市、县级市,还头一回听说“镇级市”。温州破天荒地创出个“镇级市”在给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人心里不舒服。质疑声在所难免。
[评论4]设立“镇级市”是完全可行的,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建设。
编辑/卞瑞鹤
政府给公民信用打分。定期公布信用加减分情况,并根据个人信用情况区别对待,予以“优先照顾”或者“从严审查”,因为这一措施,睢宁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给公民信用打分,这在全国尚属首次。睢宁县创造性地将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入了大众信用征集系统。从银行欠贷到早点摆摊,从官员受贿到司机闯红灯,从欠缴水费到家庭道德等无所不包。
江苏睢宁:政府给公民信用打分
论点:政府权力是否越位
[评论1]本人举双手赞成这样的做法。因为如果全社会都能做到这样,最起码对弘扬正气,引导社会公民道德良性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评论2]倒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是应该先从各级官员做起。“良民”可以表彰,“坏官”也要及时修理。
[评论3]县政府的做法就像监狱干警给服刑人员积分一样,这是对人民权利的剥夺。相反,应当是人民给他们打分,标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评论4]我认为这种方法好,有利于提高当地人们整体文化素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位于延安西北部的“小”县城吴起,坚持实施着一个“不小”的举措: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教育,而且孩子全部实施寄宿制。除此之外。年龄45岁以下的人,进行各类技能培训也都由政府“埋单”。
陕西吴起县:实行全民免费教育
论点:从GDP崇拜到民生崇拜的政绩观之变
[评论1]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地方官员的政绩观,开始主动从GDP崇拜往民生崇拜的方向上转变了。
[评论2]为什么陕西吴起乐意用只能“修一公里路”的5000万元财政开支让全县的孩子免费寄宿就读,而其他地方却不能呢?
[网论3]人力资源投资虽然周期长、见效慢,但长远来看却收益最高,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全民免费教育”的收益,显然不止是单纯的经济收益,更多的是人,心的安定、社会的和谐。
2010年底,江苏省沭阳县对96名乡科级“一把手”进行年终考核,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县首次对领导干部“忠于配偶”等个人品德进行考核。为此,沭阳县采取访谈、民意调查、调阅相关资料等方法。必要时还进行家访、邻访。看其是否维护家庭和睦、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等。个人品德考核实行倒扣分,未发现问题的得满分。考核结果与“一把手”的提拔、任用紧密结合。
江苏沭阳:将“忠于配偶”等品德纳入干部考核
论点:做官先做人,考核家庭道德绝非小题大做
[评论1]考得好!!家属也要问,群众也要问。家长会告诉你该人是否对长辈不好,配偶会告诉你该人是否对家庭没有责任,群众会告诉你该人是否得民心。
[评论2]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德才兼备,但更重要的是以德为先,如果干部的德缺失,必将带来不良后果,,纵观近年来查获的各类干部腐败案件,无不与干部无德有关,江苏沭阳的做洳恰恰为干部监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很是值得借鉴!
[评论3]官德考评,问内人而不问外人是科学的,因为内人是少教,评价能一致,外人多而嘴杂,评价不一。
[评论4]考核干部家庭道德绝非小题大做。这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有益探索,是评价使用干部的一种道德导向。强烈支持!
从2010年4月1日起,纳入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约6300名深圳公务员将会按照分类管理改革方案进行“套转”。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聚向这座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评论认为深圳之举对于治疗积弊甚深的“官场病”以及打破干部晋升的天花板现象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也有人士指出制度的细化和程序的规范仍是改革面临的艰巨使命,且不能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营生出新的问题。公务员的选拔、考核体制的跟进环节不可缺。
深圳:公务员改革推行“去官化”
论点:要破“铁饭碗”,更要破“铁规则”
[评论1]深圳公务员聘任制的实行,有利于破除委任制的局面,增强执政的合法性,优胜劣汰,预防腐败,深圳的做法使公务员能上能下,打开了公平竞争的通道。
[评论2]公务员分类管理可以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公务员分类管理如同在马路上划分出不同的车道,让所有同类别的人员在同一个范围内参与竞争,这样可以使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脱颖而出,而那些通过暗地里捣鬼、私下做手脚,不学无术、哗众取宠的人必将原形毕露,
[评论3]任何一次破除“铁饭碗”行动,都要不断改进破题方略,以尽快让“铁规则”熄火,,完成“铁饭碗”改革是实现公平的重要一步。
“凡提拔担任市级机关县处级副职干部,实行聘任制,党内职务实行任期制”,副处级干部的聘期、任期一般为三至五年,并将强化对聘任期的考核。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苏州市委组织部2010年底正式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成为连日来社会关注的焦点。
苏州:新提拔副处级“全聘任”撼动干部任用“官念”
论点:领导职务聘任制有利于催生新“官念”
[评论1]“聘任制”挑战“选任制、委任制”,打破传统,破旧立新,打破“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旧框框。这不仅是一种创新,也有利于催生一种新的“官念”。领导干部当“在其位谋其政”,切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评论2]在新形势下,组织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日趋增多,亟待我们解放思想,拓宽新思路,研究新办法。采取新措施推进工作有效进展。
[评论3]公选领导干部是现阶段一种公正、公平、公开的干部选拔方式,为提高组织工作的公信力和满意度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这一方式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成本过高、选拔范围不宽、岗位不广等问题。很难全面推广。
2010年。广东率先在全国出台农民工积分入户城镇的政策,用积分的考核指标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得到了农民工的积极响应。2010年1—10月份,广东全省已有10.36万名农民工通过积分制入户城镇。
广东:农民工积分入户
论点:期待户籍堡垒被逐渐攻破
[评论1]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成长路走得很不平坦。他们虽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地位、待遇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地方甚至还对他们存有歧视的态度。这次广州市委、市政府可谓带了一个好头,此举向世人表明,我们的政府与农民工心连心!
[评论2]由于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户籍制度一直囿于城乡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之中。只有真正关注外来工权益,户籍堡垒才能逐渐被攻破。
[评论3]户籍闸门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打开,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各种歧视性落户政策是合 理的。户籍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逐步让那些不合理的落户政策和附加的落户条件退出社会,退出历史舞台。
2010年,四川省政府第六十一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市(州)目标管理办法(试行)》。引人注目的是,重新修订的对市(州)政府目标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今后,省政府在年初不再向市(州)政府具体下达GDP增长率指标,将通过对12项发展指标的考核,确定各市(州)年度工作的好坏。实行市(州)政府目标管理以后,省政府一般不再向市(州)政府另行下达考核指标。
四川:取消对地市GDP增长指标考核
论点:取消GDP竞争,确立科学目标
[评论1]“唯GDP是从”的政绩考核体制,容易使官员只注重经济指标的片面增长,而忽视社会的均衡发展:只盯着数字的增长,而忽视民生的幸福;只看到表面的光鲜,而忽视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
[评论2]其实GDP只是经济领域中众多数据中的一个,但若成了政绩的唯一指标,说明我国还是“粗旷型”的经济结构,“十二五”应该朝“研发型”的方向发展,
[评论3]不搞GDP竞赛不是让干部不拼经济,而是要引导干部走科学的经济增长之路。新形势下,要通过努力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所以我想说:“取消GDP竞赛,不是没有经济发展目标了,而是目标更高了。”
2010年底,以民营经济著称的温州大胆酝酿一项新举措。温州市委、市政府公开提出。要努力将该市所辖的柳市镇等5个强镇作为扩权改革的试点,建设成为“镇级市”。温州公开提出建立“镇级市”的想法,在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方面可谓首例。“镇级市”,这一新名词进入了公众视野。
温州:试点强镇扩权打造“镇级市"
论点:试水可以但要慎行
[评论1]过去有的地方,县下面设区,区下面是公社,后来体制改革,区没有了,公社改成了乡或镇,如今又提出县下面设“镇级市”,变来变去,无非是把原来的区换个名字而已。有人说,镇改成了市就可以吸纳很多劳动力,解决很多人就业,我以为这样做近乎荒唐。关键是制定配套的政策,而不是要多些官员。
[评论2]新事物不一定具有顽强生命力。试水可以,但要慎行,不能盲目跟风,一轰而起。
[评论3]听过地级市、县级市,还头一回听说“镇级市”。温州破天荒地创出个“镇级市”在给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人心里不舒服。质疑声在所难免。
[评论4]设立“镇级市”是完全可行的,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建设。
编辑/卞瑞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