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党建样板支部培育探究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仍存在支部组织生活缺乏活力,党日活动形式单一,支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党员引领示范作用不明显,服务群众意识淡薄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迫切需要通过探索培育学生党建样板支部的研究,为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普及,目前高职学校中经验式的数学课程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生的需要,因此本文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探究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和网络化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贯彻新时期社会对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为社会培养全面发生的高职数学人才。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职;数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
本研究针对“气象信息系统保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围绕大气探测(装备保障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气象行业基层气象台站业务需求,分析了学校“气象信息系统保障”课
本研究以实践取向为理念依据、以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情感诉求为研究价值,以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引用课程教学改革的环境要求,探索基于行动研究的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课程模式,从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方面探究该体系的建立方法。
摘 要:医学院校以“金课”建设为契机,将医疗保险学打造成具有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金课”,推动“新医科”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本文探索夯实医疗保险学“金课”建设的支撑元素、师生协作互动的教学策略,辅以案例深入研究线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师生协作互动是“教”与“学”的契合点,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可为医学院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
摘 要: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工作需要在教学实践环节的丰富性和密度上实现全面提升。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专业学习拓展实践教学空间的合理路径。本文针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双创教育的改革融合进行分析,意在找到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与旅游管理专业融合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目标,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出创新创业教育对优化专业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研究分析可知,创新创业
本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利用隶属管理的革命类纪念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为例,阐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供了在馆校合一视野下,如何针对大学生打造党史教育阵地,创新党史教育形式和注重党史教育实效性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实践。
理工科课程思政即将价值引领融入理工科课程体系中。然而理工科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状一直存在。基于该问题,文章选取上海某高校375名理工学生开展调研,并结合师生访谈,从理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提升教师内在动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关注教学内容,将学生综合素质纳入考评等举措,有效推动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也是检验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高校承担着培养本土人才、促进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作用巨大。为提高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A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围绕顶层设计、教师的能力素养、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具体环节,开展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将专业课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有机统一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摘 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生活的冲击下,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加之多元化文化、竞技体育等因素的影响,新一代年轻人并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来了解、学习民族傳统体育运动,导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鉴于此,本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的境遇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阐述,并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改良创新、市场运作、学校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愈来愈受到重视。本文关注时代问题,回应发展诉求,以课程思政的当代价值及建设之路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纵观我国课程思政建设之路,在价值探索和经验总结中不断为今后课程思政的转型升级提供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解决我国教育根本问题和根本任务的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加强各学科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体现出当今社会高校课程目标的多样化与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