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中的大学问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事看似一件小事,但对学生的心理是很有震撼力的。曾经有一篇这样的学生日记:
  星期三下午语文课上老师让回答问题,我举了手,第一次老师没叫我,第二次老师还是没叫我,直到别人把这一题说完,也没有叫我,当时我好气愤,觉得老师这样做对我有点不公平。自从那节课以后,一上语文课,我就不敢正视语文老师……我只觉得自己的心冷冰冰的,觉得自己被老师抛弃了,感到非常伤心、非常寂寞。每当想起这件事时,我就会掉眼泪。在睡梦中我常常会梦见语文老师那句甜甜的话:“武佩佩,请回答。”因为这件事,我对语文的兴趣不那么浓啦,而且上课还老走神,成绩也随着下滑。我多想听到老师那甜甜的提问声啊,我多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啊!
  对尊重的需要,是人性深处的最大的渴望。我为孩子强烈的求知欲而欣慰,又为老师的疏忽而震惊。中学生情绪易冲动,一次小小的课堂提问,有可能就会抹杀一个孩子的求知欲。如果此时无人关注或方法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各种心理障碍。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而当另一种情形发生的时候,情况就会截然相反了。请看另一位学生的一篇日记:
  我昨天写了读书的感受,趁着老师让交默写作业时交了上去。没想到,老师上课之前告诉我,她把那篇读书感受留下了,要在班里展示。就因老师的这句话,我今天一下午都精神饱满。我希望每天都能得到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嘴角边的一丝微笑。其实,很多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因被人欣赏而产生了进取心的。有了动力才会去努力,才有可能成功。老师,您瞧好吧,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的!
  多幸运的孩子,一篇读书感受竟能让老师如此关注;多么优秀的老师,一件普通的小事,竟能在学生的心弦上拨出美妙的乐曲,让他从此萌发了成为作家的愿望。是老师给了他自信,而自信是使人成功的第一要素。
  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无心的话,甚至一个无意的眼神都会在孩子心里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最大的悲剧并不是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而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教师必须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开发人力资源的重任!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留心每一个教学细节,尽最大可能地关注每一个孩子。多从小事入手,从细节着眼。
其他文献
电视成为一种文化已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持有一种偏见:电视对语文教学来说不啻于“洪水猛兽”,它以直观的画面替代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和家长一般都反对学生、子女迷恋电视。  其实,学生迷恋电视说明学生对电视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何不把学生对电视的兴趣引导到语文教学中来呢?笔者在多年来的实践和思索中发现,电视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现作一归纳,
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侦破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被一些教师运用。所谓侦破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司法机关侦破案件的程序,运用“设疑—取证—推理—结论”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悬念,根据课文和课外资料,凭借自己或集体的力量,对结局加以推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现有极少的教案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基本局限于小说教学。它关涉的主人公,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而有如此悲剧结局的
2006年第10期《语文建设》刊登了刘华正老师的《“节外生枝”也精彩》一文,文中执教者在第二课时预设了一个问题:方仲永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探讨时学生的思维节外生枝:一是挖出了社会根源;一是归责于王安石父子。  稍加分析就知道,这堂课让刘老师感到精彩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由自己的预设演变为学生的生成,二是学生生成的问题有深度。但是,刘老师却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些生成的问题已经严重脱离了文本。可
贵刊所载《“雄关漫道”作何解?》(2007年第1期)对“雄关漫道”的语义本源探讨得很清楚,但据此便认为电视剧《雄关漫道》(下文简称《雄》剧)把它作为标题是误用,则未必妥当。  根据常理推测,作者所言对于《雄》剧的编导、撰稿人来说应属基本常识。《忆秦娥·娄山关》作为毛主席的代表性作品,人们大多耳熟能详,“雄关”一句的具体解释,正如作者所说,人们也没有任何异议。《雄》剧作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献礼性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新兴的语文学习方式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特点大致包括自主性
近日听了许多节新课程展示课,收获颇多,但其中两节课,虽然也得到“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创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评价,笔者还是不敢苟同。现将两节课有关环节及评析简录如下,供大家探讨。  甲课:学习《绿色蝈蝈》,每个学生桌上都摆上了许多生物书和图片,听课者很茫然。老师一开场就明确要学生自主学习,“学什么”由学生自己确定,于是课堂很热闹,一会儿有人说要介绍蝈蝈这种昆虫,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学习,查词典,查生物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许多诗人词人千百年来受人尊敬,不少名篇佳作脍炙人口,许多诗词体现了大师们崇高的人格力量: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令人敬佩的是无畏、执著的个性追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受人称颂的是独立的人格品质,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撼人心魄的是无私、高尚的精神品质。在诗词赏析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一、把握意象语言,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