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思想阵地建设也要适当作出调整,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适应新的特点。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高校可借助智能设备与新媒体,突破时空限制,全方位实行思政教育,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途径与方式,运用伟大的抗疫精神激励高校学生成长。文章通过梳理与分析文献,研究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情况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探索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借力网络传播推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网络育人的方式方法,包括培育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成效。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网络时代;宣传阵地;思政教育;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22-03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但由于国外疫情一直未得到有效控制,外部输入压力较大,仍有部分城市出现零星确诊病例,因此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松懈。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要正常进行教育工作,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集中学习与生活,对高校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做好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案例,探究传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途径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研究新时期创新教育路径、丰富教育内容,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情况
首先是丰富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资源。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影响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强、开放程度高、获取及时等特点,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获取的信息资讯更加丰富。因此高校在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时,可以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在主流媒体上获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包括图文以及视频信息等,在丰富的信息影响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其次是创新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方式。高校应结合“上级统筹指导”与“高校创新实施”原则,抓住媒体融合机遇,借力网络传播,结合不同受众的差异化需求以及融媒体时代受众接收习惯的方式,提升主流价值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巩固校园主流舆论阵地,避免与回击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辅导员与思政教师不能局限于在班会课上实施教育,还应运用互联网资源以及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微信群、公众号、小程序、客户端以及其他云平台等,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进行针对性教育。
最后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还应该进行延伸拓展,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教师通过引入更加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结合社会热点新闻和现实生活情况,可以让大学生提早认识社会运行方式,了解各个职业发展状况,教学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内容,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化,有利于大学生成长。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在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顾人民生命安全,为了本国经济发展放松疫情管控,抗击疫情不力,导致疫情的“大流行”,无数人为之丧命,其政客为了缓解国内矛盾,故意抹黑我国,在互联网上制造对我国不利的舆论。大学生接触互联网时间早、使用时间长,有的学生还会“翻墙”浏览境外网站和网络平台,加上其分辨事物的能力较弱,非常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在此情况下我国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二)校园管理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很多高校执行让师生“非必要不出校”的决策,采取封闭式的管理,以此减少大学生与社会人员的接触,减轻疫情防控压力,降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不同以往的校园管理方式,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很多学习与日常活动都会受到影响,需要改变过往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加上娱乐活动的内容减少、方式单一,会让大学生思想上有一定波动,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三)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思想受到不同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第三产业受到的影响较大,但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等措施,讓经济形势不断转好。在此影响下,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受到的影响较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会使其焦虑和迷茫,不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2]。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途径
(一)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加强思政宣传引导
在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的建设上,首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途径包括思想政治课堂、班会课堂等,高校辅导员应与思政教师通力合作,协调共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照本宣科、形式主义、重理论轻实践等,无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创新教育方式,更新教育内容,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与互联网资源,引入生动的生活实例,结合时事热点消息,将枯燥的展示变为生动具体的内容,提高教育成效。
辅导员可以与思政教师协同开展思政教育,结合现实背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运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借助新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等。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需要提前准备教育资料,引入抗击疫情相关的“最美逆行者”等资源,制作PPT与微视频,运用这些资源进行生动的讲述,并将之推送到微信群或其他平台上,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二)借助新型网络媒体,拓宽思政教育渠道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网络时代,高校要建设好宣传思想阵地,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应当借助新型网络媒体,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条件下,新媒体得到迅猛发展,这些新媒体平台和软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图文与视频内容,满足了大学生的好奇心、猎奇心,是大学生娱乐的重要方式。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应当加强网络宣传思想阵地的建设,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以生动的图文和短视频形式展现,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让网络宣传思想阵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辅导员平时可以向学生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信息,并倡导学生关注这些官方主流媒体,这对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形成“正能量”等非常有益。辅导员还可以与思想政治教师合作,设计、拍摄与制作相关图文资料与短视频,将其推送到班级微信群或其他学习平台上,这样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润物细无声中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3]。
(三)融入抗疫相关内容,更好进行教育引导
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还要融入抗疫相关内容,引入抗击疫情期间的诸多感人故事,宣传好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医护人员、人民群众等的先进事迹。结合这些内容开展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感召大学生,促使其自觉学习抗疫英雄和先进人物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教师可以结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的先进事迹,也可以结合普通的医护人员与志愿者的相关事迹,培养大学生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使之形成爱国主义观念和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内容
(一)根据疫情防控的内容,培育正确的政治观念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力量,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不仅要创新教育方式,开拓教育途径,还要丰富教育内容。教师可以我国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基本控制疫情对比欧美国家的疫情大爆发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辅导员应当通过班会课和在线教育的方式,结合以上相关的内容,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解析以上相关事例。在去年疫情暴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有“隔岸观火”的心态,我国疫情防控力度大、效果好,而美国每天新增人数却呈现指数级增长,欧美各国几乎全部沦陷。我国迅速控制疫情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以及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心,能迅速组织动员干部群众、医务工作者,统筹协调防疫物资,快速生产所需物资以及合理调配。通过这些事实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4]。
(二)结合伟大的抗疫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如猛虎般袭来,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快速动员人民群众,在几十天内建造了“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在两三个月内快速控制住疫情。不管是临危受命的钟南山院士,还是“最美逆行者”的医务工作者,又或者是顶着炎炎烈日抗疫的志愿者,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表现,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伟大的抗疫精神,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教师可以引入以下感人事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踏上前往武汉的列车,由于工作太累靠在高铁座位上休息;全国各地医院抽调精干医生和护士,前往武汉支援;人民军队的医疗队,在除夕夜乘坐运输机继续增援武汉。这些“逆行者”在危急关头,既体现了职业精神,又是作为公民的使命担当。通过讲述以及展现类似的内容,能够让大学生深刻感受中国人民同心同德与共赴国难的精神,提高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
(三)坚持立德树人的任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方法论思考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类矛盾,学习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比如,针对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唱衰中国、歪曲事实与散布谣言的情况,建设好网络舆论阵地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高校教师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鉴别不良信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高校宣传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网络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要建设好宣传思想阵地,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明确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情况,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从创新教育方式、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实践,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良好的道德品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政研究项目“疫情常态化下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Z20212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羽(1994—),女,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淑琳,张萌,章琦.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互联网+学生党建”实践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为例[J]. 北京教育:德育,2021(01):23-27.
[2] 蔡福童, 涂维亮. 后疫情时代农村应急宣传的常态化建设路径探讨[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228-229.
[3] 方建宏. “互联网+”时代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初探[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3):98-101.
[4] 刘鹏.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J]. 吉林教育,2020(Z1):52.
[5] 李论,刘钾. 高校网络宣传阵地建设路径初探[J]. 北京教育(高教),2016(11):35-37.
(荐稿人:孙天明,上海电机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网络时代;宣传阵地;思政教育;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22-03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但由于国外疫情一直未得到有效控制,外部输入压力较大,仍有部分城市出现零星确诊病例,因此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松懈。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要正常进行教育工作,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集中学习与生活,对高校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做好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案例,探究传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途径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研究新时期创新教育路径、丰富教育内容,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情况
首先是丰富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资源。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影响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强、开放程度高、获取及时等特点,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获取的信息资讯更加丰富。因此高校在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时,可以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在主流媒体上获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包括图文以及视频信息等,在丰富的信息影响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其次是创新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方式。高校应结合“上级统筹指导”与“高校创新实施”原则,抓住媒体融合机遇,借力网络传播,结合不同受众的差异化需求以及融媒体时代受众接收习惯的方式,提升主流价值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巩固校园主流舆论阵地,避免与回击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辅导员与思政教师不能局限于在班会课上实施教育,还应运用互联网资源以及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微信群、公众号、小程序、客户端以及其他云平台等,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进行针对性教育。
最后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还应该进行延伸拓展,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教师通过引入更加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结合社会热点新闻和现实生活情况,可以让大学生提早认识社会运行方式,了解各个职业发展状况,教学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内容,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化,有利于大学生成长。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在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顾人民生命安全,为了本国经济发展放松疫情管控,抗击疫情不力,导致疫情的“大流行”,无数人为之丧命,其政客为了缓解国内矛盾,故意抹黑我国,在互联网上制造对我国不利的舆论。大学生接触互联网时间早、使用时间长,有的学生还会“翻墙”浏览境外网站和网络平台,加上其分辨事物的能力较弱,非常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在此情况下我国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二)校园管理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很多高校执行让师生“非必要不出校”的决策,采取封闭式的管理,以此减少大学生与社会人员的接触,减轻疫情防控压力,降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不同以往的校园管理方式,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很多学习与日常活动都会受到影响,需要改变过往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加上娱乐活动的内容减少、方式单一,会让大学生思想上有一定波动,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三)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思想受到不同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第三产业受到的影响较大,但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等措施,讓经济形势不断转好。在此影响下,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受到的影响较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会使其焦虑和迷茫,不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2]。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途径
(一)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加强思政宣传引导
在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的建设上,首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途径包括思想政治课堂、班会课堂等,高校辅导员应与思政教师通力合作,协调共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照本宣科、形式主义、重理论轻实践等,无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创新教育方式,更新教育内容,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与互联网资源,引入生动的生活实例,结合时事热点消息,将枯燥的展示变为生动具体的内容,提高教育成效。
辅导员可以与思政教师协同开展思政教育,结合现实背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运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借助新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等。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需要提前准备教育资料,引入抗击疫情相关的“最美逆行者”等资源,制作PPT与微视频,运用这些资源进行生动的讲述,并将之推送到微信群或其他平台上,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二)借助新型网络媒体,拓宽思政教育渠道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网络时代,高校要建设好宣传思想阵地,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应当借助新型网络媒体,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条件下,新媒体得到迅猛发展,这些新媒体平台和软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图文与视频内容,满足了大学生的好奇心、猎奇心,是大学生娱乐的重要方式。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应当加强网络宣传思想阵地的建设,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以生动的图文和短视频形式展现,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让网络宣传思想阵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辅导员平时可以向学生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信息,并倡导学生关注这些官方主流媒体,这对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形成“正能量”等非常有益。辅导员还可以与思想政治教师合作,设计、拍摄与制作相关图文资料与短视频,将其推送到班级微信群或其他学习平台上,这样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润物细无声中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3]。
(三)融入抗疫相关内容,更好进行教育引导
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还要融入抗疫相关内容,引入抗击疫情期间的诸多感人故事,宣传好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医护人员、人民群众等的先进事迹。结合这些内容开展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感召大学生,促使其自觉学习抗疫英雄和先进人物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教师可以结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的先进事迹,也可以结合普通的医护人员与志愿者的相关事迹,培养大学生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使之形成爱国主义观念和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内容
(一)根据疫情防控的内容,培育正确的政治观念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力量,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不仅要创新教育方式,开拓教育途径,还要丰富教育内容。教师可以我国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基本控制疫情对比欧美国家的疫情大爆发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辅导员应当通过班会课和在线教育的方式,结合以上相关的内容,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解析以上相关事例。在去年疫情暴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有“隔岸观火”的心态,我国疫情防控力度大、效果好,而美国每天新增人数却呈现指数级增长,欧美各国几乎全部沦陷。我国迅速控制疫情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以及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心,能迅速组织动员干部群众、医务工作者,统筹协调防疫物资,快速生产所需物资以及合理调配。通过这些事实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4]。
(二)结合伟大的抗疫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如猛虎般袭来,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快速动员人民群众,在几十天内建造了“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在两三个月内快速控制住疫情。不管是临危受命的钟南山院士,还是“最美逆行者”的医务工作者,又或者是顶着炎炎烈日抗疫的志愿者,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表现,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伟大的抗疫精神,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教师可以引入以下感人事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踏上前往武汉的列车,由于工作太累靠在高铁座位上休息;全国各地医院抽调精干医生和护士,前往武汉支援;人民军队的医疗队,在除夕夜乘坐运输机继续增援武汉。这些“逆行者”在危急关头,既体现了职业精神,又是作为公民的使命担当。通过讲述以及展现类似的内容,能够让大学生深刻感受中国人民同心同德与共赴国难的精神,提高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
(三)坚持立德树人的任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方法论思考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类矛盾,学习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比如,针对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唱衰中国、歪曲事实与散布谣言的情况,建设好网络舆论阵地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高校教师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鉴别不良信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高校宣传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网络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要建设好宣传思想阵地,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明确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情况,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从创新教育方式、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实践,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良好的道德品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政研究项目“疫情常态化下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Z20212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羽(1994—),女,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淑琳,张萌,章琦.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互联网+学生党建”实践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为例[J]. 北京教育:德育,2021(01):23-27.
[2] 蔡福童, 涂维亮. 后疫情时代农村应急宣传的常态化建设路径探讨[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228-229.
[3] 方建宏. “互联网+”时代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初探[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3):98-101.
[4] 刘鹏.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J]. 吉林教育,2020(Z1):52.
[5] 李论,刘钾. 高校网络宣传阵地建设路径初探[J]. 北京教育(高教),2016(11):35-37.
(荐稿人:孙天明,上海电机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