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不回家,会上瘾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etpse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故宫紫禁城迎来新春第一批客人

  “结婚为了什么?父母:生。”继而产生第二个问题:“人活着为了什么?结婚?”
  虚岁40的河北邢台人李韬问道。
  因为没结婚,李韬在过去6年的春节没回老家,要么去旅行,要么自己当厨子,煮一顿海鲜盛宴。回家过年成了他一个模糊的回忆。
  “约是八九年前”,他只要回家,一出门,亲戚、邻居都会问候婚事。问得多了,他感到无奈,只想躲在家不说话。
  他清楚地感知到,外人的催婚给他的焦灼和无力感。他相信婚姻的价值,认同费孝通《生育制度》里持的观点—两性的结合并抚育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是,到他自己身上,他以为现实更像是一个哈哈镜—将他的缺点无限放大。多年在沪漂泊,他经历过生意失败,认为自己不具备健康的条件结婚。他索性说自己爱自由,与家人也逐渐疏远,对自我的要求变成了“不妨碍别人就行”。
  在“过去”的人们看来,李韬是个“异类”。但因为不可抗力因素,2021年,异地过年成了人们眼下最合理的年味。同样受催婚、家庭关系困扰的人,第一次拥有了拒绝远方亲人唠叨的理由。
  他们有的最终还是回了家,和亲人也谈好了条件—“要是我回家就不准催婚了”。
  而一些不回家与回不了家的人,在逃离亲戚、亲情关系换来的耳根子清净后,暗暗开心,独享自由。他们也在引发思考,过去拼尽全力回家过的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异乡人的年


  2021年,29岁的柳洁在北京的第三年,人生第一次过年没回家。
  年三十晚上,她没有感到孤独。“北京最不缺的就是异乡人。”她的普通话口音里已经摆脱了过去的平翘舌不分。
  身边同事不回家的多,有伴侣的回出租屋抱团过。单身的她则在社交平台上约几位陌生人,在她4100元月租一室一厅的房子,那张换上了新桌布的四方形饭桌上,一起涮火锅。
  柳洁形容,这是她吃得“最肆意”的一个春节。不用想着年夜饭见亲戚的妆容和身材管理,也不再害怕在饭桌上要听到亲戚们冷不防抛出的问题。
  她印象很深刻,家中长辈特别爱相互比较。就连她已经长大到工作赚钱,一次,她还是被迫与其他同龄表亲一起比量身高。
  “谁更高啊?看起来还是姐姐更高”“姐姐的鞋子有增高跟”……几年前年夜饭桌上的对话和长辈们爆发的笑声,她如今想起来都感到羞愧。更重要的是,她已经到了“处处不如人”的年纪。亲戚们不满意她漂泊的状态,和那没有着落的“婚姻大事”。
  她形容她是“不上不下”,没有在大城市买房的实力,也放不下这份影视行业的工作带给她的成就感。
  预料到回家过年会被与已经结婚的表亲们当面比较,这成为她不愿归家的第一动因。有了疫情防控的理由,哪怕父母为此给她打了两周电话,查找了各类回家的办法,承诺为她买来回机票,她也没有松口。“单位不允许出京”的理由,让她坚持到了最后。
  8年“深漂”林森今年同样没回老家山西晋城。
“首先你得有不回去的想法,其次要有合适的时机”,他介绍经验,“一切就都顺其自然了”。他已经记不清有几年春节没回家了,但他总有很多说服自己和家人的理由。

  “首先你得有不回去的想法,其次要有合适的时机”,他介绍经验,“一切就都顺其自然了”。他已经记不清有几年春节没回家了,但他总有很多说服自己和家人的理由。
  “一张机票近4000”“疫情回不了家”,他以各种借口搪塞爷爷奶奶辈。
  最近几年,林森母亲也从家乡到深圳打工,常拉着他和同城的亲戚见面。过年期间到亲戚家,他们还會准备家乡独有的铜火锅,里面有晋城味道的炸丸子、粉条、大白菜。这让林森感受到温情,更加认为回乡是个“添堵”的举动。
  “过年,很麻烦”,他形容。他在家乡没有归属感,出外生活久了,他与亲友出现了极大的观念差距。他总结,是否成家是乡镇的人关注的中心。
  25岁,当地婚嫁的高峰期。渐渐地,同龄人见面只聊婚姻、孩子。
  他便有了感悟:“农村的节奏不适合我。”

单身的选择


  过节不回家,会上瘾。
  有了第一年以后,第二年、第三年,林森都不再想费力气,挤春运赶回家,只为迎合传统意义上的“团聚”。
  哪怕是没有家人的陪伴,他依然认为原地过年是个最佳选项。他曾好几次面对空城过年,无聊时与朋友打游戏,独自看书、看电影,七天假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竟没觉得一丝孤独。
  他的诀窍是—“不把这个当过年”。他喜欢一切与朝气蓬勃有关的日子,深圳的冬天让他感到和煦。没能在春节回家的年份,他会挑盛夏的日子,返乡看望长辈。
  与林森不同,34岁的服装业从业者孙玥,在那个与家相牵绊的故乡面前,只能丢出一句“回不去了”的叹息。
  在广深两地奋斗的12年里,她单身了近8年,认为自己恋爱结婚已经无望,接受了她认定的现实—“35岁的女人没人会要。”
  她决定一个人过一辈子。“专心搞钱”成了她2021年的宣言。
  不结婚生娃,在孙玥家人眼里,即为“大逆不道”的事情。
  为了劝她结婚,母亲曾几次在发生“小病痛”时,躺在病床告诉从外地请假回来的孙玥,最大的心愿即是见女儿嫁人。以前一周一次的电话,母亲也会反复念叨,自己坚持运动,保持健康的动力即为了将来给她带娃。
  她还尤其喜欢买金饰。等孙玥一回家,母亲就会到家里摆满保健品的角落,神秘兮兮地从药罐子掏出新的金手链,说是给将来的孙辈准备的。   随着时间流逝,比她小5岁的妹妹率先成家,母亲也有了精神寄托。4年间,妹妹生了两个孩子,也辞去了工作,成为别人眼里的“贵妇”,还将母亲接去同住。
  而她,4年没回老家。理由正是与家人对女孩婚姻观的不相通。
  迈入虚岁30岁的那一年,她记得饭桌上亲戚与长辈们的“嘴脸”,从“看热闹不嫌事大”变成赤裸裸的“嫌弃”。在亲戚的话语里,过30岁的女人已经失去了价值,她的“嫁不出去”,成了自此以后聚餐饭局上姨妈们的谈资。
  亲戚们也并非没有提出解决方案。不过,在30多岁的女人难找对象的论断下,给她介绍的多为中年离异、身材矮小的农村“剩男”,月收入都比她低一截。孙玥认为,亲戚为其介绍对象时,从没站在为她考虑的角度,这样的相亲她便一次也没去过。
  “他们的感觉像是,只要是个男的就可以。有男的我就要像抓猎物一样扑上去。”她以为这很像是过去农村给母猪配对,只要有公猪,能生产下一代,人生便万事大吉。
  2021年,她一个人留在深圳过春节,连迂回的理由也没给。
  “谁让我不爽,就别再联系了。”
  孙玥解释,这是她花很久学会的课题,爱自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柳洁也有类似的感悟。在大城市待久了,她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的小日子,更加坚定地认为,人生不止一套公式,结婚与人生幸福并不能划等号。
  但她是矛盾的。在亲戚间被人用婚恋比较时,她也能感受到自己在“落后”,心理上逃不开单身的“耻感”。
  在成长经历中,柳洁被教育成了“什么年龄段该做什么事”的人。甚至,她极其享受快人一步的感觉。
他的诀窍是—“不把这个当过年”。他喜欢一切与朝气蓬勃有关的日子,深圳的冬天让他感到和煦。没能在春节回家的年份,他会挑盛夏的日子,返乡看望长辈。

  在上小学时,为了赶上当时中学部的招生免费政策,她从五年级直接跳级到初一。而到了研究生阶段,为了争取时间早点毕业,父母让她放弃了保研名额,选择到英国留学,“一年就毕业”。
  无形中,柳洁成了亲戚交谈比较间总是胜出的对象。这样的后果是,她脑子里总有个不经意的闹钟,提醒她如果不在一个阶段抓紧完成一件事,一切都晚了。
  而在人生大事面前,柳洁感受到的焦灼,伴随着更多的无奈和委屈。她的工作节奏快,有时连花费精力在暧昧期的时间都没有。而谈恋爱结婚,不像是她成为家庭骄傲的学生时代,即便付诸努力,也不一定收获答案。
  不回家过年的2021年,柳洁如释重负。在婚恋等人生议题面前,她没了自信。不用和亲戚同桌吃饭,成为她认为的,避免心理上的“闹钟”反复响起的方式。

家乡,回得去吗?


  在催婚面前,与之相互勾连的是,婚姻制度背后连结和建立的家庭。经历过被催婚的人,怕的不只是婚嫁,面临的还有站在人生关口时,一切与小家有关的选项。
  柳洁在广西南部防城港的家乡依然是她有无限羁绊的地方,因为“那都是亲人”。作为独生女被宠大,她在父母面前,还能做回孩子,可以撒娇和闹脾气,生活不如意时也会想到有家人做后盾。
  只是,在年龄焦虑面前,她开始在曾经坚定选择的北京城前动摇。29岁,在北京看不见成家立业的可能性时,她意识到,再待下去是对父母苦心的辜负。她也知道,一直以来父母的生活重心,很大部分围绕着她展开。
  她能一下子举好多例子。平日里父母对名牌、质量要求不高,家里唯一的一辆汽车也用了近10年,存下来的钱就为了给她未来的房子付首付。年轻时,她以为是束缚,想要尽早摆脱父母对她的高期望。而现在,她想到有这样的退路时,内心也开始思虑了。
  回到南方的家乡,或许是满足父母念想、回馈家庭的“孝道”,柳洁给了一个这样的结论。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仍有许多外卖小哥活跃在北京的街头巷尾

  过年不想回家,更深层的原因就在这里—她担心自己动摇的小心思,在父母与亲戚面前被发现并戳穿,“年后就要收拾包袱回老家了”。
  回家乡,柳洁需要勇氣,需要时间。她自嘲还不够有韧性,“一条道路走到黑”,那是她认为来北京能成功的必备条件。
  林森也是独生子,他打算沿着深圳“走到黑”。他的人生选择里,强调的是个人,活得自由最为重要。他没有世俗上买房买车的追求,“没钱就先不买”,自认为在工作上也“没太大的上进心”。在只有“很拼才能升职加薪”的金融业中,他属于还想保持工作与生活平衡的人。
  家庭也给他施过压。奶奶喜欢给他打电话,话筒另一头常说的无外乎两件事:一是催婚,二是催回老家。
  林森一次也没动摇,他说“要把自己当作人,而不是一个晚辈”,于是他总强调会有自己的判断:故乡回不去了,婚也并非着急就能谈。
“谁让我不爽,就别再联系了。”孙玥解释,这是她花很久学会的课题,爱自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在他的描述里,回不去的故乡与西班牙语电影《杰出公民》里的小镇萨拉斯很相似。后者讲述了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衣锦还乡,接受当地授予他杰出公民荣誉的故事。
  有一幕林森记得很清楚。在主人公带着书前往小镇时,前来迎接他的是开着一辆小破车的当地司机。车子行驶至荒野中间抛锚,两人也被迫在外过夜。
  司机当即拿出他的诺贝尔获奖书籍,用以烧火,甚至撕下多页,当成厕纸。
  林森以为,作家身上,代表着与家乡截然不同的文明。他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在出外疾驰的岁月中,再也无法回头。
  而在柳洁不回去的年里,父母寄了一大箱家乡的海鲜产品。她不会像母亲一样变着法子做,只会用油、盐煎炒,她觉得失去了家乡的味道。
  如柳洁一般,2021年,很多人的回家之路发生改变。人们被迫与工作地城市融为一体,在外卖员驰骋配送的城市享受便捷,却也一并想念家乡的味道。
  对很多中国人而言,家乡有独特的风味,那里有着养育无数人的小家与乡土间的连结。通过“年”,回归到与出生时最紧密的乡土时,归属感、安全感能否回涌,成为如今的中国人每年是否选择迁移的重要心理图景。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其他文献
8月9日,白俄罗斯举行总统选举,斯维特拉娜·季哈诺夫斯卡娅代替被政府关押的丈夫竞选  “你们谁给斯维特拉娜投票了?”  在距离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50公里的若季诺,世界最大的卡车工厂BelAZ里,当地市长询问工人们的投票情况。站在他面前的工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我!”  8月9日,白俄罗斯举行总统选举,执政26年的卢卡申科取得连任后,国内爆发了自苏联解体后最大规模的抗议示威。人们支持37岁的女性斯维特
2019年10月10日,无锡发生桥面侧翻事故,事故原因为半挂牵引车严重超载,导致桥梁发生侧翻  卡车司机王安平曾经发起过一场“不超载”运动。  在河北沧州一带的货车司机圈里,他讲义气,人缘广,微信昵称“平安之路任我行”也寄托着美好的愿景。2018年8月,王安平建了一个微信聊天群,入群福利是司机可以得到同行从四处发来的最新路况信息。哪里的道路拥堵,哪里有交警执法,一目了然。但入群的前提是,你必须以自
维舟 资深媒体人  周末带孩子去前滩鳗鲡嘴的儿童游乐场,难得人少,正高兴,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的长滑梯被封了,入口处堵着一块简陋的木板,上面是已被雨水浸得潦草的八个字:“设备维护,暂停开放。”至于什么时候开放,无人知晓。  这真是兜头一盆冷水。这里国庆节才刚开放,滑梯又是坚固的不锈钢制成,何至于短短两个多月就需要“设备维护”?查问下来,甚至封闭都已有一段时间了,当时仅开放了一个月。原因据说正是因为太受
2020年始,波及全人类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塑了各国生态,给国家治理带来重重考验。中国抗击疫情在短期内取得成效,不仅源于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也是大国治理制度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并成功发挥力量的体现。从大国抗疫一窥大国之治,是这两年学界和社会关切的方向。  基层乃国家治理的基石,关系到每个普通人的切实利益。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员吕德文长期从事田野调查,研究基层治理实例,提出颇有洞见的观察。在新书《治大国如
维舟 资深媒体人  不久前的春节假日,一对中国夫妇前往纽约旅游,但在回国前一晚却因为一点琐事爆发激烈争吵,情绪上来,两人还互相推搡。路人报警后,警方将两人带到警局,男方以涉嫌家暴罪名被捕,面临第二天保释、出庭、聘请律师等一系列司法程序,回国行程当然也不得不推迟。事发后,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列出几条注意事项,第一条便是:“夫妻打架在美国绝不是小事。”这在网上引来群嘲:“看来在中国就是小事。”不过确实,中
杭州市桐廬县  县城,在这个“拼”字崛起的时代,最常被解读为9块9包邮的下沉之地。  它一方面是商界急于攻略的城池,孕育着悄然生长的千万上市之梦,一方面是节奏缓慢的世外桃源,衔接与安放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过去和未来。  如今,等到漂泊的“异乡人”再次回到故土,曾经熟悉的土地上,混杂着欲望和方言的楼房,与就像无法治愈的癌细胞一样扩散的过万房价,一起拔地而起。  再细数,仅以中国房价行情网和安居客等平台
描述启蒙时代的画作《哲学家的晚餐》  央行的论文虽然再一次搅动了文科生的敏感心灵,但也不失为一个重新认识、思考文理科的契机,不仅为了证明文科的价值,也为澄清我们日常观念中的许多误区。  为此,南风窗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笑宇,他的新作《技术与文明》关注技术与文明演化的复杂关系,视野兼顾文理,极富启发性。启蒙时代文科理科没有分家  南风窗:不管在中等收入陷阱和文科生之间建立因
2月8日,美国洛杉矶街头,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今年3月14日,去年年底生效的“每周300美元的联邦失业救济”额外福利即将到期。拜登计划在总额1.9万亿美元的“美国救援计划”中,以“每周400美元的联邦失业救济”加以接续。  “美国救援计划”更有名的部分是,为大多数美国成年人提供的现金支票,额度高达每人1400美元,加上去年年底特朗普颁布的“9000亿美元联邦救助计划”中的每人600美元,总额度将达
“后疫情”时代,员工上位  美 《财富》6月至7月刊  美国人民在去年3月至4月期间经历了自二战以来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失业。疫情初期,美国劳工统计局专家表示,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雇主和雇员能够迅速恢复到疫情前的就业安排”。  目前,不少人已经接种了新冠疫苗,摘下了口罩。办公室重新开放。但工人们明确表示,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回归到以前的状态,还要求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  在疫情前期,雇主处
2015年4月14日,浙江省嘉兴市,麻醉医生张引法为剖宫产产妇做术前准备  10月9日,韩国媒体报道,堡狮龙创始人、香港富商罗邦定的孙女罗贝尔死在了韩国一家整形医院的手术台上,年仅34岁。因为麻醉药物注射过量,罗贝尔丧失自主呼吸能力,窒息而死。据调查,手术现场并没有麻醉医生在场。  近年来,整形手术致死事故频发,多因麻醉事故所致。麻醉,绝不是“打一针”那么简单,患者能否平安顺利地从手术台上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