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缺30万麻醉医生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4月14日,浙江省嘉兴市,麻醉医生张引法为剖宫产产妇做术前准备

  10月9日,韩国媒体报道,堡狮龙创始人、香港富商罗邦定的孙女罗贝尔死在了韩国一家整形医院的手术台上,年仅34岁。因为麻醉药物注射过量,罗贝尔丧失自主呼吸能力,窒息而死。据调查,手术现场并没有麻醉医生在场。
  近年来,整形手术致死事故频发,多因麻醉事故所致。麻醉,绝不是“打一针”那么简单,患者能否平安顺利地从手术台上醒过来,命运全然掌握在麻醉医生的手里。
  然而,在中国,最缺的医生就是麻醉医生,甚至比儿科还紧急。
  据中国医生协会麻醉医生分会调查:截至2015年,我国现有麻醉医生75233人,数量上是全世界第一,但平均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0.5人。如果按照欧美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4个麻醉医生的标准,中国至少还应配备30万麻醉医生。
  缺口为什么这么大?

猝死的麻醉医生


  2017年6月28日下午3点30分,浙江邵逸夫医院麻醉科规培医生陈德灵本应在一个小时之前交接同事的下午班,却迟迟没有出现,这一反他务实、负责的常态。室友去宿舍查看,才发现25岁的陈德灵已猝死在床上,再也醒不过来。
  就在陈德灵去世的2年前,同一家医院,同一科室,规培医生厉熔英同样在宿舍被发现,生命永远地终止于26岁。
  短短3年内,悲剧在这所三甲医院的麻醉科室反复上演,这并不是个例。医生是过劳死高发的职业群体,这其中又以麻醉科医生最甚。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曾发表一篇文章,统计自2012年至2015年4月媒体公开报道猝死的29名中国医生,其中任职于麻醉科的医生共14名,占总人数的近一半。
  并且,这14位猝死的麻醉科医生比其他科室更年轻,平均仅35岁。
  在麻醉科医生之间流传着一句“玩笑话”,如果有患者在手术前担心麻醉风险,可以这么“安慰”他:在中国,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概率已降低至十万分之一,而麻醉医生的猝死率大约是五千分之一。
  “我们面临的风险是你的20倍,不用怕。”如此的自我调侃听起来着实让人揪心。
  麻醉科医生到底有多累?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雷建军对此初有感受。他今年大五,正在哈医大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毕业实习。雷建军和同学们被分到不同科室轮转,对彼此的工作状态有所对比,在实习生里,麻醉科是公认最累的科室。在其他科室的同学还有空看看书,准备研究生考试,但雷建军连坐下休息的时间都难得。
  走上正式的麻醉岗位,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上海某三甲医院麻醉科医生蒋逸已参加工作4年,他通常早上8点上班,如果顺利,晚上8、9点可以下班。有30%左右的情况会持续工作到10点,连轴转14个小时。
  蒋逸说,麻醉科和其他科室最大的不同在于,麻醉科的“忙”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没有片刻松懈。他们需要一直待在手术室里,保持精神高度紧张,随时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一台手术结束,外科医生可以回去休息一会儿,而麻醉医生需要立即开始准备下一台。
  蒋逸所在的科室共有138名麻醉医生,其中一半和医院有正式合同,其余的由实习医生和规培医生组成。
  他们不仅负责着手术室每天100至130台全身麻醉,还管理着综合ICU、疼痛门诊和术前评估门诊。无痛肠胃镜和无痛分娩也需要分配人手执行,平均至每位医生的工作量极大。
  近年来,人们对舒适化医疗的需求日益强烈,麻醉需求呈爆发式增长。2008年,中国医生协会消化医生分会通过了《无痛苦消化内镜操作共识》,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开展无痛分娩試点,并正在逐步向全国推广。
  拦在无痛分娩推广之前最艰巨的一道障碍,正是麻醉医生队伍的巨大缺口。
他们需要一直待在手术室里,保持精神高度紧张,随时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一台手术结束,外科医生可以回去休息一会儿,而麻醉医生需要立即开始准备下一台。

  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
  麻醉科缺人,于是个体工作量大,猝死率高;但工作越累,越吸引不了新医生选择麻醉科。当初和蒋逸一起学习工作的同学,最终只有不到30%还留在麻醉科。其他人有的转去别的科室,有的进了公司,大家都愿意找一份“好工作”。
  “没办法”,蒋逸非常理解同伴们的选择,“干麻醉完全顾不上家,一点也顾不上”。

麻醉医生有多重要?


  也许人们依然不解。麻醉医生不是“打一针就走”吗?为什么还这么忙?
  “打一针就走”,是人们对于麻醉工作最广泛、最严重的误解,让患者进入麻醉状态仅仅是麻醉医生工作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患者在麻药诱导下进入睡梦,失去自主意识和生理反射,他的通气氧合、血液循环、机体稳态和肌松状态便全部交付麻醉医生照管。
  在手术中,外科医生专注于清理病灶,麻醉医生负责在外科手术对人体造成极大创伤和刺激的情况下保持患者身体机能的平稳,在紧急情况来临时实行抢救。
  甚至可以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手术最好的结局掌握在外科医生手里,最坏的结局掌握在麻醉医生手里。
  任何高精尖的手术操作背后都离不开功底扎实的麻醉团队,两者互相成就,难舍难分。蒋逸比喻,麻醉和外科像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你敢冲锋,我就敢掩护。
  他曾碰到过一次术中大出血,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老爷子,切除胰十二指肠,高血压,糖尿病,条件本就不乐观。由于病情复杂,手术视野狭窄,外科医生在操作时破了一个小动脉,瞬时间,一股鲜红的血柱从患者腹腔射到了无影灯上。   氧饱和度曲线开始漂移,心排量监测提示回心血量不足,蒋逸急忙让护士去血库提血,向上级医生汇报情况—此时,麻醉医生必须通过药物维持住血压,保证全身器官的血液灌注,保住患者的生命。
  血止住了,但蒋逸的难关并未结束。
  伴随大剂量的输血,患者体内的内环境和电解质水平已经完全紊乱。他继续不断纠正着患者的酸血症,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小心翼翼维护着患者生命体征的平衡。
  当手术结束时,引流瓶里面的血液已近8000ml,6个小时内,他们将患者全身的血换了两遍。整个抢救过程,伴随着蒋逸作为麻醉医生每分钟接近120次的心跳。
  抢救、复苏,把患者从命悬一线拉回来,是一位合格的麻醉医生掌握的技能。许多优秀的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医生,都有麻醉学的出身背景。在部分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依然在由麻醉学科管理。
  在新冠疫情期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在抢救危重症患者时的“插管”操作,也属于麻醉医生的技能范畴。
  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武汉协和医院的麻醉科医生在《重夺武汉心跳:一线麻醉医生的抗疫全纪实》一文中,将为新冠患者插管的风险与“爆破拆弹”相比拟。
  气道开放后,可能会有数以亿万计的病毒从瞬间正压的气管道随着气溶胶喷溅而出,无孔不入地通过眼角膜等黏膜进入人体。在缺乏有效防护情况下插管,无异于“敢死”。
  然而,他们所面临的风险和辛劳却少为公众所知。
  疫情期间的社交媒体上,依然会出现“竟然连麻醉医生都上一线了”的疑问,殊不知麻醉医生向来奋斗在抢救的最前线。在手术顺利完成后,病患们依然把康复成果全部归功于主刀医生,殊不知麻醉医生一程的贡献。
  因为患者的不了解、不理解,麻醉医生所面临的医闹风险也并没有因为和患者沟通责任较少而降低。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的高操说,正因为麻醉医生长期待在手术室,和患者沟通较少,所以家属更容易对他们产生不信任,倾向将手术发生的意外归咎于麻醉的责任。
  医生本就是份付出与物质收获完全不成正比的工作,许多人是靠职业荣誉感坚持着—来自患者的感谢,同行的认可,公众的尊重。
  而这些光束没有直照在麻醉医生身上,多数时候他们被视线遗忘在了角落里。

如何改变?


  再告诉你一个不算秘密的秘密:麻醉医生非常反感被称为“麻醉师”,这称呼本身意味着不认同、不尊重。
  理由很简单,麻醉医生也是临床医生,和内科、外科医生一样,需要经过临床医学专业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考取执业医生资格。而“师”通常用于称呼医技科室的技师,比如化验师、检验师,他们不是医生,不能进行临床医疗处置。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手术最好的结局掌握在外科医生手里,最坏的结局掌握在麻醉医生手里。

  公众在无意间将二者混为一谈,是对麻醉医生工作的误解甚至看轻。
  这背后也有麻醉学科发展的历史原因。
  麻醉学在中国起步晚,麻醉人才紧缺从最开始便一直存在,为了跟上不断扩张的手术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前,许多麻醉是由护士来做的。90年代后,各医学院成立了麻醉本科,让学生经过5年学习后可以快速进入临床工作,填补空缺。
  数量上勉强跟上了,但人才质量却参差不齐。这也致使麻醉学科如今被业内和公众所低估的局面。
  为改变现状,近年来,中华医生协会麻醉学分会开始呼吁和推进取消高校的麻醉专业本科,并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麻醉学课程,让更多临床医学生有机会选择麻醉方向。
  以雷建军为例,他所在的麻醉专业50人,同年级的临床医学班有400~500人。目前,只有那50人被定向培养成为麻醉科医生,而改革是为了让这550人都有机会选择麻醉。从小池子换成大池子,人才质量和数量上都能得到提高。
  国家层面也在重视解决麻醉学科面临的问题。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第一条提出要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推进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等紧缺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麻醉排在第一个。改变尚且需要时间。
  不过,蒋逸和高操都认为,眼下所面临的最紧迫、最突出的矛盾,是医生的劳动付出和劳动待遇不成正比。不仅是麻醉科,这也是所有紧缺人才的科室,乃至所有一线医疗工作者面临的共同困境。
  以蒋逸所在的医院为例,麻醉科住院医生每月的基本工资是2260元,加上绩效,好的时候能拿到一万出头,差的时候在八九千。在上海,这份工資绝算不上优厚,仅足够支持基本体面的日常生活。
  更何况,如今三甲医院基本要求博士学历,在拿到这份工资之前,医生们已经付出了相当高的时间成本。工作将生活占去了一大半,如果再没有与工作量相适配的待遇,怎么留住人才?
其他文献
无锡东林书院  千年东吴旧都, 百年工商名城。无锡自古得名“太湖明珠”,这颗明珠的耀眼之处,不光是辉煌吴国的历史的淬炼,居太湖、运河之畔的地理的孕育,更由悠久、丰富、灵活、务实的民俗、民风、民性文化打磨。  无锡之所以脱颖而出,开放而不盲目,多元而不垄断,敏察善纳,居安思危,究其根本,是当地独特的工商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交织交错,相辅相成。因此,人们才会看到无锡的魅力: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8月9日,白俄罗斯举行总统选举,斯维特拉娜·季哈诺夫斯卡娅代替被政府关押的丈夫竞选  “你们谁给斯维特拉娜投票了?”  在距离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50公里的若季诺,世界最大的卡车工厂BelAZ里,当地市长询问工人们的投票情况。站在他面前的工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我!”  8月9日,白俄罗斯举行总统选举,执政26年的卢卡申科取得连任后,国内爆发了自苏联解体后最大规模的抗议示威。人们支持37岁的女性斯维特
2019年10月10日,无锡发生桥面侧翻事故,事故原因为半挂牵引车严重超载,导致桥梁发生侧翻  卡车司机王安平曾经发起过一场“不超载”运动。  在河北沧州一带的货车司机圈里,他讲义气,人缘广,微信昵称“平安之路任我行”也寄托着美好的愿景。2018年8月,王安平建了一个微信聊天群,入群福利是司机可以得到同行从四处发来的最新路况信息。哪里的道路拥堵,哪里有交警执法,一目了然。但入群的前提是,你必须以自
维舟 资深媒体人  周末带孩子去前滩鳗鲡嘴的儿童游乐场,难得人少,正高兴,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的长滑梯被封了,入口处堵着一块简陋的木板,上面是已被雨水浸得潦草的八个字:“设备维护,暂停开放。”至于什么时候开放,无人知晓。  这真是兜头一盆冷水。这里国庆节才刚开放,滑梯又是坚固的不锈钢制成,何至于短短两个多月就需要“设备维护”?查问下来,甚至封闭都已有一段时间了,当时仅开放了一个月。原因据说正是因为太受
2020年始,波及全人类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塑了各国生态,给国家治理带来重重考验。中国抗击疫情在短期内取得成效,不仅源于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也是大国治理制度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并成功发挥力量的体现。从大国抗疫一窥大国之治,是这两年学界和社会关切的方向。  基层乃国家治理的基石,关系到每个普通人的切实利益。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员吕德文长期从事田野调查,研究基层治理实例,提出颇有洞见的观察。在新书《治大国如
维舟 资深媒体人  不久前的春节假日,一对中国夫妇前往纽约旅游,但在回国前一晚却因为一点琐事爆发激烈争吵,情绪上来,两人还互相推搡。路人报警后,警方将两人带到警局,男方以涉嫌家暴罪名被捕,面临第二天保释、出庭、聘请律师等一系列司法程序,回国行程当然也不得不推迟。事发后,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列出几条注意事项,第一条便是:“夫妻打架在美国绝不是小事。”这在网上引来群嘲:“看来在中国就是小事。”不过确实,中
杭州市桐廬县  县城,在这个“拼”字崛起的时代,最常被解读为9块9包邮的下沉之地。  它一方面是商界急于攻略的城池,孕育着悄然生长的千万上市之梦,一方面是节奏缓慢的世外桃源,衔接与安放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过去和未来。  如今,等到漂泊的“异乡人”再次回到故土,曾经熟悉的土地上,混杂着欲望和方言的楼房,与就像无法治愈的癌细胞一样扩散的过万房价,一起拔地而起。  再细数,仅以中国房价行情网和安居客等平台
描述启蒙时代的画作《哲学家的晚餐》  央行的论文虽然再一次搅动了文科生的敏感心灵,但也不失为一个重新认识、思考文理科的契机,不仅为了证明文科的价值,也为澄清我们日常观念中的许多误区。  为此,南风窗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笑宇,他的新作《技术与文明》关注技术与文明演化的复杂关系,视野兼顾文理,极富启发性。启蒙时代文科理科没有分家  南风窗:不管在中等收入陷阱和文科生之间建立因
2月8日,美国洛杉矶街头,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今年3月14日,去年年底生效的“每周300美元的联邦失业救济”额外福利即将到期。拜登计划在总额1.9万亿美元的“美国救援计划”中,以“每周400美元的联邦失业救济”加以接续。  “美国救援计划”更有名的部分是,为大多数美国成年人提供的现金支票,额度高达每人1400美元,加上去年年底特朗普颁布的“9000亿美元联邦救助计划”中的每人600美元,总额度将达
“后疫情”时代,员工上位  美 《财富》6月至7月刊  美国人民在去年3月至4月期间经历了自二战以来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失业。疫情初期,美国劳工统计局专家表示,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雇主和雇员能够迅速恢复到疫情前的就业安排”。  目前,不少人已经接种了新冠疫苗,摘下了口罩。办公室重新开放。但工人们明确表示,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回归到以前的状态,还要求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  在疫情前期,雇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