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十年以来,创业型经济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高校德育的载体和教育形式也发展为创业教育。将主体性德育运用于创业教育成为学界研究的对象和热点。本文着重探究了主体性德育模式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建构。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模式;高校创业教育;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主体性德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动力,其理论基础和来源是主体性教育理论。对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索研究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同时也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1.主体性德育的内容和意义
主体性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主要指的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使受教育者能够具备一定的创造性以及自觉性,最终受教育者可以实现个人主体性人格。从教育内容来看,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形成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和谐统一,使个体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化的要求。从教育理念来看,主体性德育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从实际操作来看,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主体性德育教育有别于传统德育教育,能够培养主体的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实现主体性人格,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发展性。
2.主体性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关系
1.1主体性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主体性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对教育的接受能力,其研究对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以及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所形成的规律,而创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素养,增强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为目标。
从培养人格这方面来看,主体性教育和创业教育具有相同点,两者都属于培育主体精神和个人人格的教育体系。两者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主体性德育教育看重对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创业教育在师生平等交流理解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
1.2主体性德育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创业教育首先要符合社会主导思想。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和素养,使其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创业教育在内容上要以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实际情况为依据和出发点。主体性德育恰恰以个人的发展为中心,所以,可以作为创业教育的指导理论。主体性精神会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主体性德育能培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碍,如果缺乏自主能力,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就不会积极探索和追求新的发现,那么就会导致创业精神的缺失。大学生在创业中,应该勇于开拓进取,面对困难不退缩,勤奋追求,探索创新。
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培育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和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会激励大学生寻求突破并追求新事物。主体性德育旨在发展个性,通过摆脱被动和保守的思想束缚,充分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从而使受教育者逐步建立起完善健全的个体人格,实现主体人格。人格的定义是性格特点以及个人气质的总和,自我修养的水平以及文明程度构成了人格体系。创业人格对创业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创业人格影响甚至决定着创业行为,只有通过主体性德育教育的作用才能为创业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创业人格具体化为人的思想、行为以及感知能力等,要想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就要树立自觉性和创新意识,不断克服困难,勇敢前进,最终培养出创业人格,为创业成功铺路。在德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通过引导来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课堂上采用平等对话的形式,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中,教会学生树立自主意识,勇于挑战权威,不随波逐流,而是敢于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
3.高校创业教育实现主体性德育教育
3.1教学理念
主体性德育教育首先要遵循的理念就是以人文本,运用于高校创业教育,也就是把大学生当做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德育活动普遍简单化,由于教学内容单一乏味,失去了感染力和吸引力,课堂形式只是一味地政治理论的说教,脱离了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突出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主体性德育的指引作用。
3.2教学模式
将主体性德育运用于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探究性教学模式。具体来讲,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先设立问题,且问题具有实际意义,可供学生讨论,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同时,为增加课堂氛围,可以在教室中进行创业情境的模拟表演,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情境中分析问题,说出自己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由此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同时,让学生的创业能力也能有所增强,在创业的过程中面对困难阻碍能够积极去解决。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并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创业道路的艰辛,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养成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实行高校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的创业思维。创业教育需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多多实践,而不能只一味的依赖于讲授的方法来传播教学内容和知识。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和创业演讲比赛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让学生能够主动参加,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创业潜力,培养一定的创业能力,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求发展,加强创业意识。
结束语:
主体性德育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以及创业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
参考文献:
[1]钱美玲. 主体性德育模式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张玉茹. 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有效性的探索[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01:68-69.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模式;高校创业教育;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主体性德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动力,其理论基础和来源是主体性教育理论。对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索研究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同时也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1.主体性德育的内容和意义
主体性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主要指的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使受教育者能够具备一定的创造性以及自觉性,最终受教育者可以实现个人主体性人格。从教育内容来看,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形成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和谐统一,使个体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化的要求。从教育理念来看,主体性德育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从实际操作来看,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主体性德育教育有别于传统德育教育,能够培养主体的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实现主体性人格,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发展性。
2.主体性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关系
1.1主体性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主体性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对教育的接受能力,其研究对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以及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所形成的规律,而创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素养,增强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为目标。
从培养人格这方面来看,主体性教育和创业教育具有相同点,两者都属于培育主体精神和个人人格的教育体系。两者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主体性德育教育看重对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创业教育在师生平等交流理解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
1.2主体性德育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创业教育首先要符合社会主导思想。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和素养,使其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创业教育在内容上要以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实际情况为依据和出发点。主体性德育恰恰以个人的发展为中心,所以,可以作为创业教育的指导理论。主体性精神会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主体性德育能培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碍,如果缺乏自主能力,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就不会积极探索和追求新的发现,那么就会导致创业精神的缺失。大学生在创业中,应该勇于开拓进取,面对困难不退缩,勤奋追求,探索创新。
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培育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和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会激励大学生寻求突破并追求新事物。主体性德育旨在发展个性,通过摆脱被动和保守的思想束缚,充分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从而使受教育者逐步建立起完善健全的个体人格,实现主体人格。人格的定义是性格特点以及个人气质的总和,自我修养的水平以及文明程度构成了人格体系。创业人格对创业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创业人格影响甚至决定着创业行为,只有通过主体性德育教育的作用才能为创业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创业人格具体化为人的思想、行为以及感知能力等,要想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就要树立自觉性和创新意识,不断克服困难,勇敢前进,最终培养出创业人格,为创业成功铺路。在德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通过引导来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课堂上采用平等对话的形式,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中,教会学生树立自主意识,勇于挑战权威,不随波逐流,而是敢于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
3.高校创业教育实现主体性德育教育
3.1教学理念
主体性德育教育首先要遵循的理念就是以人文本,运用于高校创业教育,也就是把大学生当做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德育活动普遍简单化,由于教学内容单一乏味,失去了感染力和吸引力,课堂形式只是一味地政治理论的说教,脱离了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突出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主体性德育的指引作用。
3.2教学模式
将主体性德育运用于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探究性教学模式。具体来讲,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先设立问题,且问题具有实际意义,可供学生讨论,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同时,为增加课堂氛围,可以在教室中进行创业情境的模拟表演,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情境中分析问题,说出自己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由此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同时,让学生的创业能力也能有所增强,在创业的过程中面对困难阻碍能够积极去解决。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并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创业道路的艰辛,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养成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实行高校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的创业思维。创业教育需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多多实践,而不能只一味的依赖于讲授的方法来传播教学内容和知识。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和创业演讲比赛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让学生能够主动参加,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创业潜力,培养一定的创业能力,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求发展,加强创业意识。
结束语:
主体性德育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以及创业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
参考文献:
[1]钱美玲. 主体性德育模式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张玉茹. 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有效性的探索[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0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