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与重构:高中学术型教师成长之路初探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le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学术型教师的成长对课程改革和历史教育创新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推陈出新的意义。如何促成学术型教师的成长?笔者以2015年至2017年三次建构、重构《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为例,对高中历史学术型教师的成长之路进行初步探索,求教于方家。
  一、突出时代性,以培养时空观念为重点
  2015年我受邀参加苏州市教改展示课活动,课题是《文学的繁荣》。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Ⅲ中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19世纪以来西方各文学流派的成就。如何突出文学所体现的历史味?首先需要阅读。阅读是学术型教师扩展视野、汲取学术营养、提升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的必需途径。
  我阅读了朱维之、赵澧的《外國文学史》、谢放主编的《中外文化发展历程》、罗兰·斯特龙伯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的《木心回忆录》、徐葆耕的《西方文学十五讲》与《西方文学之旅》等专业书籍。历史味的体现路径在脑中渐渐清晰。“历史的演绎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中发生与变化的,追忆历史的往世,要讲究一个前世今生的因缘变革和动态渐变。”[1]特定时空下的历史事物与现象,需要我们“逆时空”去感知与体悟。
  因此,我将西方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空背景作为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1.立足18世纪末的欧洲,回顾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空背景
  用投影呈现了18世纪末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构建景象:欧洲大陆上的俄国仍处在农奴制下,悲惨的农奴生活、专制的封建制度仍在继续;德意志仍是四分五裂的状态,最大的两个邦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仍未具备统一的条件,革命与改革的暗流涌动;法国作为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的高潮之地,变革最为剧烈。紧接着我又呈现两张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和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一世加冕图,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从法国大革命开始,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革命、战争频繁,希望实现启蒙运动描绘的理性王国蓝图,建立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的社会。但是,无数人民的牺牲并没有赢来这样的美好社会。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失望与不满的情绪,浪漫主义文学应时而生。
  2. 以德国画家门采尔两幅绘画作品为切入口,体会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特征
  蒸汽机宣告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自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开始,至19世纪初,蒸汽烟雾扩散到欧洲、美洲,引发各个领域的重大变革,建造工厂的资本家与辛苦劳作的工人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著名画家门采尔曾先后作画,描绘这两个阶层的生活。一幅是《轧钢厂工人》(图1),工人们在工作条件极差的工厂里辛苦劳作,甚至随时有生命危险。一幅是上层社会新兴资产阶级大行宴会、极尽奢华的场景(图2)。两种极大的反差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在工业化过程中及结束后两大阶级的不同状态,当时社会矛盾已非常尖锐。这成为了现实主义文学兴起的推动力。
  3. 以学术著作中的文字材料解读为手段,感知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景象
  呈现材料:
  20世纪以来两次伤亡惨重的世界大战,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十月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都对欧美各国为数众多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他们一方面对腐朽、丑恶的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悲观失望,另一方面又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格格不入,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深陷迷途,他们的内心充满难以名状的迷惘、困惑。现代派文学正是这一部分人的思想情绪的曲折反映。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请学生们根据材料思考20世纪与以往的世界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们的心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通过对可读性较强的文字材料的思考分析,提高史料分析能力,认识到20世纪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的经济危机,使人们陷入迷惘、困惑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影响到文学领域,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产生。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从而提升历史意识与思维品质。
  二、彰显人文性,以贯穿价值素养为立意
  工作室老师认为:示范课虽然重点突出、方法多样,但整节课零散。在悦纳同行们的建议后,我再次思考。除了精读前几本书外,还有意识地阅读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期刊,学习了历史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
  为寻求突破,我在精读深思之后,把本课的教学立意定为:探索近代人类认识自己、追求自由的历程。“西方文学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蕴含着深沉而深刻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内涵。”[2]设计如下:
  我在课末择取了如下材料:
  希腊,开始认识自己;文艺复兴,是中世纪后新的觉醒;启蒙主义,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到浪漫主义,是个性解放;到现代,才能有个人主义。
  ——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文学回忆录》
  现实主义文学在一个中心点上与浪漫派一脉相承,那就是它们所关注的依然是人的心灵自由的问题。现实主义文学比浪漫主义更重视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心灵自由的问题。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现实主义,对丑恶势力鞭挞愈烈,人们对光明与美的追求愈强。
  ——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
  现代派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把个人意识看作宇宙和人生的中心。
  ——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
  海明威“他对世界的看法渗透着黑色的悲观,但绝不冷漠”。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在各个教学环节与学生一起从人类文学发展史出发,步入文学鉴赏的殿堂,以历史的视角纵观文学发展的恢弘历程,透视人类的心灵成长史。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人文主义发端,开始认识自己,到近代14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类进一步觉醒,理性思考人类自身与人类身处的社会,18世纪以后西方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展示了人类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对光明与美的追求,即使是20世纪渗透着“黑色的悲观”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也蕴含着人类对社会的抗争,拒绝对现实冷漠。追求自由永无止境。   新的教学设计多了一些温情的人文关怀,呈现了历史学科服务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使命。
  三、凸顯故事性,以关注历史细节为切口
  第二版录像课比赛获得了2016年度“省优”,与“部优”尚有差距。我反复观看录像视频,进行深度反思,并继续阅读、听课、交流,发现了第二版教学设计的缺陷:宏观的内容多,生动的、微观的历史故事几乎没有。
  李惠军老师说:“历史课上的故事一定要精彩和贴切,历史老师要善于积累、选择和讲述故事。”[3]近现代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虽然时间跨度长,宏观的时代背景探究必不可缺,但如果能以历史细节为切入口,挖掘出典型的、具有思考与体味价值的故事,应当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心领神会时代的变迁,破解先人的心境。
  第三版设计中,我为学生讲述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巴尔扎克深谙金钱的魅力的故事:他曾经到维也纳旅游,由于对当地语言与币值都非常生疏,外出坐车时,听不懂司机的话,也不知道应付多少钱。但经验告诉他,钱会说话,能说万能话。当他坐车到目的地后,就先给司机一枚硬币,假如司机手还伸着,就再加一枚,就这样一枚一枚地加,同时,留意司机的脸色。如果有一枚加后,司机脸上出现了笑容,他就知道多给一枚了,这时他便取回最后那一枚下车而去。
  著名文学评论家泰纳在他的《巴尔扎克论》中写道:“金钱问题是他最得意的题目……他的系统化能力和对人类丑处的明目张胆的偏爱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4]巴尔扎克就这样把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写进《人间喜剧》,通过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绘了一幅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巴黎、外省,城市、农村,军队、民间的广阔图画。
  巴尔扎克一生的经历与典型事件的小故事是一种微观史学的研究学习方法,它通过“历史上那些具体的、易于观察的、个别的事物”“帮助学生见微知著”。[5]学生可由他的生平经历,透视19世纪初工业革命后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风格特点。由此,历史不再是通过抽象的文字叙述,而是由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个体——“人”的日常生活透视而出。微观的历史细节与宏观的历史背景结合,超越了“故事激趣”的蒙学阶段,并与关注“人”的精神成长、追求自由的教学主旨相关照,浸润学生的生命。
  第三版新建构的教学设计尚未实战演练,有所改进但应仍有不足。教无止境,学术型教师的成长也永无终点。回望这三年教学设计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我不断践行着:“学他”——广泛阅读,在阅读中开阔思路;“互学”——学习交流,在交流中博采众长;“自学”——不断反思,在自我批评中不断创新。这应该是学术型教师成长的路径。上海市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十年前曾有一节《中世纪》的视频课,至今仍有老师收藏学习。十年后,李老师已由黑发变成花发,但他每年都在修改这节课,他说,“因为当我读书时会有许多新感觉”,他还将自己设计的课件无偿分享给广大历史老师。这种终身学习的学术型教师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成长的方向,如阿瑟·克拉克所说:“我从未长大,但我从未停止过成长。”
  【注释】
  李惠军:《心灵关照、智性涵养与理性情怀的涵育——我讲〈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企划诠释和内心絮语》,《历史教学》2017年第7期。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文传统与思潮流派的深度关联》,《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4期。
  李惠军:《心灵关照、智性涵养与理性情怀的涵育——我讲〈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企划诠释和内心絮语》,《历史教学》2017年第7期。
  转引自苏成全编:《巴尔扎克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室,1980年,第293页。
  夏辉辉:《历史教学的深耕——基于历史细节教学的新理解》,《历史教学》2014年第3期。
其他文献
在去接陈小束的路上,因为土路难走,车坏了两次,弄得我的心情也跟着烦躁起来。等看到长得像豆芽菜一样的陈小束抱着一只鱼缸,站在一间低矮的旧房子前时,我忍不住脱口而出:“不是叫你去村头等我吗?”  陈小束怯怯的声音和她什么都不怕的样子一點都不符:“我怕你找不到我,就不来接我了。”我一时语塞,只好打开车门,叫她赶快上车,趁天黑前赶回家。  上了高速,我才注意到陈小束抱着的那个鱼缸里是一只乌龟,说:“女孩子
一分钱是有尊严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让我们想起了拾金不昧和心灵纯洁的时代。当我和朋友们在KTV里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很多人的脸上浮现的是调侃的笑意。一分钱,已经在物价开着飞机直线上升的年代里变得失去尊严了。当你给马路边的乞丐一分钱的时候,他反馈给你的眼神可能并不是感谢,而是鄙夷。施舍的标准最低已经是五毛或一元了,而硬邦邦的一分硬币常常意味着遗弃。  一分钱曾经非常有尊严。小学的时候,2个一分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 北师大版的计算教学内容比人教版的计算内容少了,书本也不再明确地展示计算法则,而是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和估算意识. 实际上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没有提高,反而有明显弱化趋势,作为一线教师
一  老刘是个空巢老人,平日里过得也算不错,可是最近却遇上了一场飞来横祸。  这天,老刘去走亲戚,因为高兴便多喝了两杯,等他告辞离开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在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有条“上岗路”,这里平时行人稀少,连个交通指示灯也没有。老刘走到十字路口时,忽然一辆轿车呼啸而来,把老刘撞了个四仰八叉。  老刘痛得死去活来,依稀看到那个司机下了车,东张西望扫了两眼,似乎在确认是否有目击者,然后快速上车,扬长而去。
十八岁那年,我在河西走廊一个叫石磨盘的地方支教。等来到石磨盘后,我才知道,世界上竟还有如此荒凉落后的地方,满眼都是黄沙、戈壁和盐碱地,村小学除了几间破旧的房屋,几乎一无所有。  晚上,就只有我和老杜,住在这个偏远的学校里。  那些天,我快要疯掉,一到傍晚,就像只困兽,在学校破败的院子里,烦躁地跑来跳去。  那时候,老杜六十多岁,已经在学校里借住几十年了。  老杜蹲在屋檐下抽烟,他光着脑袋,满头满脸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对历史学科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不再注重让学生掌握和记住多少知识,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历史的理解能力是史学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理解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符合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历史理解力是指能清楚地掌握历史事实和基本概念,从而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能力。[1]历史理解力
《年、月、日》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三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时间单位“时、分、秒”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和“年、月、日”有关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既要注意其间的承继关系,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为了能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学习模式,借助年历卡和课件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并掌握它们之间
近期,海口市骨干教师工作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与实践探索”全国论坛在海口市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采取主题论坛形式,按学科展示 学科专家诊断 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使论坛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海口市初中历史学科全国论坛以整本书阅读活动为抓手,追寻“生命历史”教学主张,深耕“有人课堂”,最终以43648次的直播点击率稳居海口市高、初中十二个学科论坛之首。  一、“生命历史”教学主张的提出
初识24岁的左右和25岁的彭屹,江苏省灌云县南岗乡岗东村的省派“第一书记”陈新年说他心里很没底,以至于想让帮扶合作企业做出人员调整……彭屹(左) 左右(右)  2018年5月,江苏省委帮扶工作队入驻岗东村后,运用系统化思维谋划实施扶贫脱贫实践,并按现代企业制度帮助岗东村创设了连云港岗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公司成立后,陈新年建议从村中流转部分土地,用以打造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  两个月后,岗东农科
倾诉人:山西赵女士  我和老公都是山西大同人,结婚二十多年,有两个孩子。老公从事钢铁建材生意,在房地产热火朝天时,我们也赚了不少钱,2003年我们买了楼房,老公添置了轿车。  但是,2006年8月的一天,晚饭后,老公突然捂住心口,脸色苍白,我赶紧拨打120急救,到了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是突发心脏病,幸亏来得及时,才捡回一条性命。住院一段时间后,医生建议回家慢慢调养,并特意叮咛,建议我们两年之内别同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