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万源市庙坡乡大坪溪村技术扶贫点进行专题调研,初步掌握了导致该村贫困的原因,如交通不便、生产技术缺乏及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借鉴其他脱贫村的发展经验,提出了 “建基地、育主体、促发展”,破解农村发展瓶颈难题,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实现脱贫攻坚的建议。
关键词 脱贫;发展原则;规划内容;保障措施;四川万源;庙坡乡大坪溪村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09-02
为了扎实推进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开展技术扶贫工作,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派科研人员对万源市庙坡乡大坪溪村技术扶贫点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村支两委对接,与村民座谈,详细了解了该村的基本情况,明晰了该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建基地、育主体、促发展”,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实现脱贫攻坚的建议。
1 大坪溪村基本情况
大坪溪村位于花萼山北麓,西与梨树乡相连,南与曹家乡相接,海拔750~1 650 m,距离万源市城区57 km,是万源市极为偏远村之一。全村幅员面积为17 km2,有耕地170.67 hm2,林地1 400 hm2,辖6个村民小组215户881人,其中精准贫困户62户214人。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 335元。主导产业为玉米、洋芋、红苕、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自家养的猪、鸡、羊以自给自足为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大坪溪村有富余劳动力150人,长期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成为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村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少数富余的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家庭经济来源的补充。
2 导致贫困的原因
2.1 交通不便
大坪溪村距庙坡乡集镇较远,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交通难”导致农民种植成本增加,销售途径不畅,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参与市场销售积极性不高,农民增收难。
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该村可耕土地面积严重不足,缺粮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70%。该村山多田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山坪塘、蓄水池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防涝抗旱能力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
2.3 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
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洋芋、红苕等传统农业为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生产方式大多仍是小规模经营,过度分散经营的农户、过度零散的土地、过度分散的产品,加上日益老龄化的农业从业人员、日益老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传统农业技术,不符合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2.4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该村还没有一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上缺乏科技支撑,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
3 产业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该村生态气候条件,结合农民的种植习惯,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筛选确定主导产业。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1]。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注重发展循环农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指导,面向市场,充分预见产业未来发展需求,向市场要效益、向市场要发展[2]。四是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技术服务等途经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既要在短期内保证农民收入能迅速增加,增强农民致富信心,彰显帮扶效果,又要通过帮扶活动,给当地农民留下一个能长期持续增收的产业。
4 发展思路及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围绕“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坚持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总体发展思路,完善产业投入机制,创新产业开发手段和方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培育壮大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高山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中药材、蜜蜂养殖两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布局更趋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真正达到产业兴旺、群众富裕的目的。力争到2018年,全村实现“五个一”的产业发展目标:即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高山蔬菜基地6.67 hm2,中药材、经果林种植66.67 hm2,蜜蜂养殖100桶,建立专合社1个,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全村人均可增加收入5 000元以上,达到全乡平均水平,实现与全乡、全市同步达小康的目标。
5 规划建设内容
5.1 发展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
该村海拔750~1 650 m,植被覆盖率高、生态条件好、无工业大气污染,适宜发展优质马铃薯。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与万源市萼山薯类种业开发有限公司、万源市华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在第1、2、5、6村民小组实行订单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配套建设沟渠池路等基础设施;实行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推行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生产技术;统一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年产脱毒马铃薯种薯 1 750 t,产值350万元。
5.2 高山蔬菜基地6.67 hm2
大力发展高山生态蔬菜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依靠科技增效益。利用全村海拔900 m以上,远离工业企业污染,拥有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养分积累集中,蔬菜品质优秀的高山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放心蔬菜。在第4村、第5村民小组建立高山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围绕和挖掘当地特色的瓜儿萝卜,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建立6.67 hm2的高山蔬菜基地,带动新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年产值150万元。 5.3 中药材、经果林种植66.67 hm2
充分利用该村现有的中药材和经果林基础,利用退耕还林的土地,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抓好第2村、第5村民小组厚朴、黄柏等中药材及核桃丰产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实现年产值500万元以上。
5.4 发展适度规模蜜蜂养殖100桶
利用农户现在的养殖蜜蜂习惯,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发展适度规模蜜蜂养殖,在第1村、第5村民小组推广中蜂活框养殖技术,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养殖户实现规模养殖,通过建立合作社等方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品质,建设100桶的蜜蜂养殖规模,实现年产值20万元。
5.5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立足该村自然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品牌创建为核心,以助农增收为目标,强化社企联合,促进合作共赢;强化龙头带动,推进产业发展;强化品牌培育,提升社会影响[3]。在“自愿互利”基础上,采取资本联合、技物联合、销售联合等方式,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在第4村、第5村民小组设立高山蔬菜种植、蜜蜂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第3村、第4村、第5村民小组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合作社通过在该村建立基地,示范辐射带动全村农民进行科学化、规模化种植,合作社加强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开拓,初步形成“市场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确保农民种植的产品销售顺畅。
6 保障措施
6.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成立以村第一书记和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其余村社干部为成员的大坪溪村扶贫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协调、实施。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督查检查,促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6.2 强化宣传引导,调动农民积极性
通过广播、标语、宣传栏、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扶贫攻坚的目的意义,充分激发出社会大众激情,特别是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激情,调动起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产业扶贫中来。
6.3 加强项目整合,拓宽投入渠道
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科学整合涉农资金;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投入上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采取以奖代补、建后再补等方式,引导鼓励农民筹资投入;采取村企共建、部门帮扶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共建。
6.4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使产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引导扶持农民专合组织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业链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
6.5 加大技术培训
“扶人必先扶智,脱贫必先脱盲”。大力开展农民实用科技技能培训,要根据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当地村社特色,开展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现有务农人员的技术盲点,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农民自身的致富本领,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最终全面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7 参考文献
[1] 杜飞进.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9.
[2] 胡鞍钢,周绍杰,任 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2.
[3] 张振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农业经济研究,2015(1):130-132.
关键词 脱贫;发展原则;规划内容;保障措施;四川万源;庙坡乡大坪溪村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09-02
为了扎实推进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开展技术扶贫工作,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派科研人员对万源市庙坡乡大坪溪村技术扶贫点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村支两委对接,与村民座谈,详细了解了该村的基本情况,明晰了该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建基地、育主体、促发展”,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实现脱贫攻坚的建议。
1 大坪溪村基本情况
大坪溪村位于花萼山北麓,西与梨树乡相连,南与曹家乡相接,海拔750~1 650 m,距离万源市城区57 km,是万源市极为偏远村之一。全村幅员面积为17 km2,有耕地170.67 hm2,林地1 400 hm2,辖6个村民小组215户881人,其中精准贫困户62户214人。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 335元。主导产业为玉米、洋芋、红苕、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自家养的猪、鸡、羊以自给自足为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大坪溪村有富余劳动力150人,长期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成为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村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少数富余的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家庭经济来源的补充。
2 导致贫困的原因
2.1 交通不便
大坪溪村距庙坡乡集镇较远,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交通难”导致农民种植成本增加,销售途径不畅,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参与市场销售积极性不高,农民增收难。
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该村可耕土地面积严重不足,缺粮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70%。该村山多田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山坪塘、蓄水池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防涝抗旱能力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
2.3 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
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洋芋、红苕等传统农业为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生产方式大多仍是小规模经营,过度分散经营的农户、过度零散的土地、过度分散的产品,加上日益老龄化的农业从业人员、日益老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传统农业技术,不符合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2.4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该村还没有一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上缺乏科技支撑,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
3 产业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该村生态气候条件,结合农民的种植习惯,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筛选确定主导产业。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1]。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注重发展循环农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指导,面向市场,充分预见产业未来发展需求,向市场要效益、向市场要发展[2]。四是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技术服务等途经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既要在短期内保证农民收入能迅速增加,增强农民致富信心,彰显帮扶效果,又要通过帮扶活动,给当地农民留下一个能长期持续增收的产业。
4 发展思路及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围绕“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坚持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总体发展思路,完善产业投入机制,创新产业开发手段和方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培育壮大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高山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中药材、蜜蜂养殖两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布局更趋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真正达到产业兴旺、群众富裕的目的。力争到2018年,全村实现“五个一”的产业发展目标:即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高山蔬菜基地6.67 hm2,中药材、经果林种植66.67 hm2,蜜蜂养殖100桶,建立专合社1个,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全村人均可增加收入5 000元以上,达到全乡平均水平,实现与全乡、全市同步达小康的目标。
5 规划建设内容
5.1 发展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
该村海拔750~1 650 m,植被覆盖率高、生态条件好、无工业大气污染,适宜发展优质马铃薯。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与万源市萼山薯类种业开发有限公司、万源市华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在第1、2、5、6村民小组实行订单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配套建设沟渠池路等基础设施;实行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推行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生产技术;统一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年产脱毒马铃薯种薯 1 750 t,产值350万元。
5.2 高山蔬菜基地6.67 hm2
大力发展高山生态蔬菜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依靠科技增效益。利用全村海拔900 m以上,远离工业企业污染,拥有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养分积累集中,蔬菜品质优秀的高山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放心蔬菜。在第4村、第5村民小组建立高山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围绕和挖掘当地特色的瓜儿萝卜,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建立6.67 hm2的高山蔬菜基地,带动新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年产值150万元。 5.3 中药材、经果林种植66.67 hm2
充分利用该村现有的中药材和经果林基础,利用退耕还林的土地,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抓好第2村、第5村民小组厚朴、黄柏等中药材及核桃丰产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实现年产值500万元以上。
5.4 发展适度规模蜜蜂养殖100桶
利用农户现在的养殖蜜蜂习惯,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发展适度规模蜜蜂养殖,在第1村、第5村民小组推广中蜂活框养殖技术,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养殖户实现规模养殖,通过建立合作社等方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品质,建设100桶的蜜蜂养殖规模,实现年产值20万元。
5.5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立足该村自然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品牌创建为核心,以助农增收为目标,强化社企联合,促进合作共赢;强化龙头带动,推进产业发展;强化品牌培育,提升社会影响[3]。在“自愿互利”基础上,采取资本联合、技物联合、销售联合等方式,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在第4村、第5村民小组设立高山蔬菜种植、蜜蜂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第3村、第4村、第5村民小组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合作社通过在该村建立基地,示范辐射带动全村农民进行科学化、规模化种植,合作社加强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开拓,初步形成“市场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确保农民种植的产品销售顺畅。
6 保障措施
6.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成立以村第一书记和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其余村社干部为成员的大坪溪村扶贫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协调、实施。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督查检查,促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6.2 强化宣传引导,调动农民积极性
通过广播、标语、宣传栏、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扶贫攻坚的目的意义,充分激发出社会大众激情,特别是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激情,调动起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产业扶贫中来。
6.3 加强项目整合,拓宽投入渠道
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科学整合涉农资金;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投入上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采取以奖代补、建后再补等方式,引导鼓励农民筹资投入;采取村企共建、部门帮扶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共建。
6.4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使产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引导扶持农民专合组织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业链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
6.5 加大技术培训
“扶人必先扶智,脱贫必先脱盲”。大力开展农民实用科技技能培训,要根据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当地村社特色,开展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现有务农人员的技术盲点,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农民自身的致富本领,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最终全面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7 参考文献
[1] 杜飞进.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9.
[2] 胡鞍钢,周绍杰,任 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2.
[3] 张振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农业经济研究,2015(1):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