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比例式的证明与运用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Xchen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存在以下比例式:在第n个T和第(n 1)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2n-12n 1.
  证明:设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则nT内的位移为
  xn=12an2T2(1)
  前(n-1)T内的位移为
  xn-1=12a(n-1)2T2(2)
  则第n个T内的位移为
  x=xn-xn-1=12a(2n-1)T2(3)
  同理:前(n 1)T内的位移为
  xn 1=12a(n 1)2T2(4)
  第(n 1)个T内的位移为
  x′=xn 1-xn=12a(2n 1)T2(5)
  由(3)、(5)联立解得xx′=2n 12n 1(6)
  即:对于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存在以下比例式:在第n个T和第(n 1)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2n-12n 1.即第1T、第2T、第3T、…第nT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另外:初速度为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式:1T内、2T内、3T、…、nT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23∶…∶n2,证明略.下面通过几个例题说明这两个比例式在解题中的妙用
  例1一观察者站在列车的第一节车厢的前端,列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一节车厢通过他历时t1=2 s,全部车厢通过他历时t=6 s.设各节车厢长度相等,不计车厢间的距离.求:(1)这列火车共有几节车厢?(2)最后一节车厢车厢通过他历时多少?
  常规解法(1)设车厢长度为L,这列火车共有n节车厢,则L=12at21,求得a=2Lt21;
  nL=12at2=12·2Lt21·t2=t2t21L,
  求得:n=t2t21=6222=9,这列火车共有9节车厢;
  (2)8L=12at28=12·2Lt21·t28=t28t21L,求得t8=42 s.所以,最后一节车厢通过此观察者需时Δt=t-t8=0.344 s.
  巧用比例式求解:设车厢长度为L,这列火车共有n节车厢,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1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根据题意可列出nL∶L=62∶22,n=9.所以,这列火车共有9节车厢;(2)设前8节车厢通过此观察者需时为t8,则8L∶L=t28∶22,t8=42 s,最后一节车厢通过此观察者需时为Δt=t-t8=0.344 s.
  例2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2 s内后13时间里以及第3 s内后13时间里通过的位移分别为s1和s2,则s1∶s2为
  A.5∶11B.3∶7C.11∶17D.7∶13
  常规解法物体在2 s内通过的位移为l1=12at21=2a,物体在53 s内通过的位移为l2=12at22=2518a,故物体在第2 s内后13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为s1=l1-l2=1118a,物体在3 s内通过的位移为l3=12at23=92a,物体在83 s内通过的位移为l4=12at24=329a,故物体在第3 s内后13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为s2=l3-l4=1718a;所以,s1∶s2为11∶17.答案C正确.
  巧用比例式求解:
  我们取13 s为t,第2 s内后13时间是物体开始运动后的第6个t.第3 s内后13时间是物体开始运动后的第9个t,由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第1个t、第2个t、第3个t、…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所以s1∶s2为(2×6-1)∶(2×9-1)=11∶17.答案C正确.
  例3质点做方向不变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为零.设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质点的位移分别为s1和s2,则s1与s2之比可能为
  A.1∶1B.2∶5C.2∶1D.4∶1
  由于只说明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质点可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做匀减速直线运动,s1与s2之比可能小于1,也可能大于1.为方便起见,对于位移之比小于1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我们讨论正过程;对于位移之比大于1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我们讨论逆过程.故我们把答案全改为小数比大数,只讨论匀加速直线运动情况.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第1个t、第2个t、第3个t、…、第n个t内位移之比为1∶3∶5∶…∶(2n-1).若连续相等的时间为最初的两个相等的时间,则位移之比为13,越往后面的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的位移之比越接近1.由于25,12均在[13,1]区间内,故s1与s2之比可能为2∶5和1∶2.
  这里有个问题,很多学生不理解究竟在哪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质点的位移s1与s2之比为2∶5;哪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质点的位移s1与s2之比为1∶2.
  解析根据对于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n个T和第(n 1)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2n-12n 1,可得2n-12n 1=25,解得n=76,即做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在第76T和第136T内的位移s1与s2之比为2∶5.
  证明:做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在第76T的位移为s1=12a(76T)2-12a(16T)2=4872aT2;
  在第136T内的位移为
  s2=12a(136T)2-12a(76T)2=12072aT2.
  故:s1与s2之比为2∶5,同理对于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n个T和第(n 1)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2n-12n 1=12,可得n=32;即做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在第32T和第52内的位移s1与s2之比为1∶2;
  证明:s1=12a(32T)2-12a(12T)2=aT2,
  s2=12a(52T)2-12a(32T)2=2aT2,
  即s2∶s1=1∶2.
  例4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第2 s内通过的位移为s,现把第2 s的时间均分为三段,则该物体每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s1∶s2∶s3为.
  解析把第2 s的时间均分为三段,取13 s为t,每个13 s依次为第4、5、6个t,则通过每段时间的位移之比s1∶s2∶s3为
  (2×4-1)∶(2×5-1)∶(2×6-1) =7∶9∶11.
  例5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4 s内的位移为s,最后4 s内的位移为2s.试求该物体运动的总时间.
  解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第1个t、第2个t、第3个t、…、第n个t内位移之比为1∶3∶5∶…∶(2n-1).对于本题前4 s和最后4 s,可得到2ss=2n-11,求得n=1.5,所以,物体运动的总时间为4×1.5 s=6 s.
其他文献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第二节,第五章是初中电学内容的开篇,本节也是初中电学的基础.本节内容包括电流、电路和电路图三个部分,其中电流概念十分抽象,电流的学习也直接影响到电压、电阻,乃至后续的欧姆定律的学习,属本节内容难点,教材在本章第一节通过若干实验对自由电荷和自由电荷运动等内容作了初步介绍,为学生了解电流概念做了铺垫.为降低学习梯度,教材回避了以往教科书中规定的电流方向与金属中自
how一词,你只要记住它的基本用法,你就具有了驾驭它的能力,你就能随心所欲的支配它。一、how作名词,意思是“方式,方法”。例如:How are you? The word how, as long as you
期刊
期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在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科的启蒙阶段,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物理.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实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1巧设学生体验实验,体验实验随手可做的乐趣对
气体状态,是定量气体存在的客观表现方式.一个确定状态对应一定质量的气体,一定质量的气体存在无数个可能的状态.状态方程,就是反映这无数个可能状态间所遵循的关系.把握并充分利用气体状态存在的这种特点,处理问题时对气体的状态适当选取、牢固把握、重新构建是技巧性地应用状态方程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1巧选状态  找准状态对象,于存在干扰的复杂情境中发现并准确地确定目标.此法,状态的确定贵在巧矣.  例1如
清晨。太阳照在屋后的草坪上,小草闪着微微的红光,像涂上了一抹亮色。我漫步在草坪旁边,呼吸着这少有的新鲜空气,欣赏着这一片绿色活力。小草一棵紧挨一棵,织成了一块绿色地
期刊
一、单词导航台    1 want  want后面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即want stll.。 eg:  His son wants a new bike。  他儿子想要一辆新的自行车。
期刊
今年来,我县教育局以“高效课堂模式构建”为抓手,扎实推进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一线教师也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本人认为,高效的课堂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这对教师而言,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要让学生扬帆远航,教师就必须有活水流淌,所以高效的课堂,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展示.最近我在网上观看了2010年全国青年教师优课大赛一等奖——徐春
1引言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从运动学角度描述了行星运动,具体描述情景为:中心天体为太阳,各行星(环绕天体)环绕太阳的运动.牛顿就在开普勒三定律的基础上,从动力学的角度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对于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地月系中也成立(其中,地球为中心天体,各卫星为环绕天体).若已知地球质量为M,卫星质量为m,两者中心相距r,则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