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课的活动教学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ntou_2001_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各小学品德课的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开展好该课程的教学下足了功夫,灵活地将诸如课题研究式的活动教学模式融入了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之中。
  ◆关键词: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精髓;特性;模式
  小学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小学品德课的活动教学是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参与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整体性和变序性的教学活动,使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得以综合发展。下面就来谈谈小学品德课的活动教学的精髓和特性及教学模式。
  一、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精髓
  质教育明确要求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此外,科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增强感悟能力和提高自己的主体性。活动教学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科学研究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它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协调地发展。
  活动教学倡导以人为本。活动教学认为,教师的本质任务就是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价值,而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学习,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明白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发展快慢之别的道理。在相信学生的基础上,活动教学倡导的以人为本就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
  活动教学倡导“到活动中去”。小学思品以德育为主,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体验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是形成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体验,活动教学正是主张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它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因此它倡导“到活动中去”,并且学生的发展就“从活动中来”。
  活动教学倡导“从活动中来”。“从活动中来”的就是学生的发展。发展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要想有发展,就必须用活动来获得。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能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精髓就是倡导以人为本、“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
  二、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特性
  1.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情感性知识和问题性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开放、创造性的实践性活动进行主体感受、体验、感悟,从而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自我教育和评价的能力,实现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区别于其他教学的特殊性。
  2.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活动就涉及到参与,参与就是一种实践,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就是以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它冲破了传统的强调知识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牢笼,倡导以人为本,使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之上,促进了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3.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总所周知,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直接干预和控制下进行的,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一个个逆来顺受的听命者,他们的自主性很低。活动教学则不然。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变革,从而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因而,教师要注意变换活动方式,明确活动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调动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活动,自我发展。
  4.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活动教学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结构具有整体性。完整的活动由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两个部分构成。就思品活动教学而言,其外部活动主要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是指心理活动,即对外部活动的情绪体验和理性升华。二是活动的过程具有整体性。就教学活动的内在进行机制来看,教学过程正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物质活动与思想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三、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的模式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采用课题研究式模式,即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等,引导学生揭示问题或现象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该教学模式主要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选择研究“课题”,即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所选择的课题必须要与当前课程的教育主题相关联,例如学生可以针对《相信科学,不迷信》一课选择“封建迷信的危害”之类的课题进行研究;第二步是制定研究方案,即指导学生依照科学研究的方法,制定简明扼要的研究方案,以解决课题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第三步是开展研究活动,即指导学生依据课题的研究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研究活动,如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科学实验等,以期达成课题的研究目标——解决课题问题;第四步是撰写研究报告,即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将研究方法、过程和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第五步是交流研究成果,即指导学生升华认识,将研究结果和内心感受通过谈话的方式表達出来。
其他文献
摘 要: 依据学情进行教学指的是以学生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为基础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自身实际认知水平下更好地理解数学含义,从而提升自身数学水平。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萌芽状态,其学习能力也不强,如果数学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依旧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让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最终对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如何有效根据学生学情进行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屈光参差患者行角膜屈光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双眼视功能变化的情况。方法:选择屈光参差患者20例40眼。对入选患者行角膜屈光手术并于手术前后分别检查其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通过研究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在慢性肾脏疾病大鼠肾皮质中的基因表达,探讨LOX-1在慢性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摘 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分层异步教学法作为教育方法的一大新产物,它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得现在的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教学数学中的应用,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基础,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入分析和探讨分层异步教学法,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当然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完善我国现有的教学体系。 
◆摘 要:隨着我国基础性教育的深化和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教学中都有了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上面仍然还是很多的不足之处,教学模式还是太过于单一化。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还是没有办法集中于课本中,甚至有很多的学生直接是安静不下来,总的来说就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应该进行改进,重点还是要先培养学生对语文课本的兴趣,并且老师也忽略了小学生的自尊心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围绕怎样利用多媒体教学、精设练习题等方面,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避免枯燥的数学运算和死板的公式运用,而是把数学知识与现实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让学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