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快乐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ao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周日,我走进这个名叫“博爱”的福利院。一位王先生热情地招呼我到接待室坐坐。
  我打量着这个接待室,窗明几净。茶几上有一碟瓜子和一盘水果,还有几本《弟子规》。柜上摆着几盆装饰花,墙上挂着一幅国画。
  王先生利用双休日来这里做义工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好奇地问:“你经常到这里做义工,你的家人没有意见吗?”
  “家人很支持我。我平时和家人住在一起,天天都可以陪伴他们,我每周来这里工作一天。这里的老人和孩子都很好,他们自尊自爱,自娱自乐,并不需要我们为他们做太多的事,和他们在一起,就跟和自己的父母孩子在一起一样充实快乐。”王先生耐心地向我解释着。
  正说着,几位身穿中式长裙的女同志如一朵朵绽放的牡丹飘了进来。原来她们也是义工,刚领着新来的孩子们一起上完书法课。旁边的屋子就是教孩子们学习《弟子规》和传统书画的教室。到这里做义工的大多是文化较高的人,对幸福的含义都有着脱俗的理解。
  “博爱”福利院内有一个“蝶变经典教育”国学班。校长告诉我,这里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义工,福利院有专门照顾老人的义工,教育孩子的有专门的义务老师,大家走进这个大院就成了一家人。
  很喜欢这里没有功利感的纯洁气氛,但我又惊诧于仅凭象征性地收一点老人的寄养费和孩子们的教育费,没有足够的资金如何长久地维持这个大家庭的各项开销?校长说:“来这里做事的大多是义工,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有很多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捐资赠物,呵护这个大家庭的成长,生活不用担忧。我们有饭吃、有事做,来这里充实生活,感受善良和博爱带来的幸福,这已是非常好的生活了。”
  读书时我学过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幸福的含义,如今就在眼前那一张张阳光的笑脸中找到了归属。
  谈起当义工的感受,王先生告诉我:“这里的老人都是从前的劳动者,他们为社会创造了很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现在享受的都是他们从前创造的劳动成果。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关怀他们:这里的孩子都是未来的劳动者,教育他们懂孝道,懂感恩,我们的将来才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我们的生活也才会更加幸福。我们今天所做的事,就是我们的孩子们将来会去做的事。做这些,我感到心灵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愉悦。当义工虽然没有给自己制造出物质财富,但是就在帮助老人和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也是一种制造——我们给身边的人制造了快乐,而这些快乐又感染着身边的人,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和微笑也催生了我们的快乐。我们彼此感恩着。我们一同制造快乐。”
  “制造快乐”,我琢磨着这句话。我发现,制造什么都比不上制造快乐。一直很欣赏倪萍姥姥的一句话:“只有一碗饭,你不吃给别人,那是你帮人家:你有一锅饭你吃不完,你给别人,那是人家在帮你。”我静静地品味着,心里一片亮堂。
  
  编辑 张金余
其他文献
看新闻联播,有宣传奥运的节目,其中市民积极投身奥运会学英语,而且还跟外国朋友交流,镜头中一个六十多岁老太太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七年前就开始苦学英语。记者到她家采访的时候,她老人家挥手、耸肩动作做得很是地道,用英语说完“你好”,又来了一句“娃儿开门去北京”,给人感觉还挺像回事。  后面接着一个镜头:老太太在自己家里接待了美国的一个家庭。过程中好像要发一张宣传单之类的纸片,这老太太习惯地伸出右手食指在
造物主是公平的,生命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值得欣赏的。而欣赏,不是崇拜。索拜是一种无知的狂热、无谓的盲从,而欣赏则是一种怡然冷静的心情,一种给予与温馨,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用耳朵、眼睛去触摸、去感受、去赏识、去领略的理智自得。  用欣赏的目光去看世界,这个世界会因此而更加美满:用欣赏的目光去看自然,会顺其然而陶冶高雅的情操;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尘世,用丰富的感情去面对人生,会懂得许多豁达的处世之理,会默默地
在首都博物馆精品云集的瓷器展厅中,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镇馆之宝——青花凤首扁壶。这是一件元代大青花瓷作品,壶身为扁圆形,小口,以凤首作流,凤尾卷起作柄,借壶身为凤身,绘凤穿番莲纹饰,乍看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穿行于莲花之中。整件作品,装饰和造型融为一体,别致新颖,胎体洁白,釉色纯净青翠,堪称完美。  如果告诉你,这是一件完全由碎片修复而成的陶瓷,你相信吗?  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元大都遗址被发
2006年初夏,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突然红得发紫,他的一套《品三国》书稿竞标引起了中国出版界的轰动,先是说有500万的版税,后又说已暴涨到780万。8月5日易中天在上海书展签名售书,一连签了2000多册,签坏了8支笔,最后累得他实在握不住笔了,人们还是不肯离去。易中天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轰动和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他出色的沟通艺术获得的。    放下架子,贴近听众    易中天一反学者教授端着架
一“书虫”大餐(印尼)吉泰特  二“快餐”(乌克兰)库斯托夫斯基  三 秀色可餐(乌克兰)奥列格  四 量口定做(比利时)达米亚恩斯  五“找茬?!”(乌兹别克斯坦)拉夫珊
以我看,人生无非就是两个词:“放下”与“执著”。比如我有几位老友,不常见面,见了面总劝我“放下”。放下什么呢?没说,断续劝我:“把一切都放下,人就不会生病。”从那劝导中我听出了一个逆推理:你之所以多病,就因为你没放下。逆推理中又含了一条暗示:我为什么身体好呢?全都放下了。   可谁料,一晚上,主张放下的几位却始终没放下几十年前的“文革”旧怨,那时谁把谁怎样了呀,谁和谁是一派的呀,谁表面如何其实不然
一生只为房  郭震生  父亲9岁时,父母双亡。大姑出嫁时,他被当时这个唯一的亲人带到婆家,他的房子留给了堂叔。  父亲18岁时,当兵去了部队,营房是他的房。退伍后的他来到工厂上班,宿舍是他的房。  父亲27岁时,入赘到母亲家,所以我从小被外婆带大的。直到我9岁时,单位一间16平方米的蜗居成了父亲真正的房,也成了我们的家。  父亲36岁时,随着弟弟的到来,房子不够住了,他就在平房前的院子里用石头和砖
张虹在文化公司做图书编辑,别看她小鸟依人的样子,脾气却犟得像头牛,常常因为工作上的不同意见,跟老总争得面红耳赤。  前不久,公司的编辑部主任辞职,最有资格接替这个位置的,只有张虹和李菁两个人。两个人都是公司的老员工,资历相差无几,业务能力也不相上下。所不同的是,李菁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深受老总喜爱。竞争已悄悄展开,两个人都鼓足了干劲,努力表现。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张虹的老毛病又犯了。由她策划的
我采访过一些有名或者无名的食业家,也有过一些“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朋友。他们都有点钱。  他们吃饭去的地儿,他们开的车子,他们的手机笔记本和衣服,甚至他们住的房子,我有过机会近距离观摩,然后有足够的时间产生失落,连带一点穷人的虚伪的高傲。  豪车行驶时如船行风中,毫无震动一驶千里,音响一流,上下车时莫名其妙就让人产生一种美好感。宽敞的房子很华贵,卧室大,卫生间大,书房更大,你可以把一
如果没有猜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有过一夜暴富的梦想。但在自己还没有成为一名富翁之前,提到有钱人。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对他们产生“冷漠、吝啬、为富不仁”的守财奴印象。据法新社报道,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富人们就不大受人们待见。  但世界上偏有一些有钱人,专门和我们的思维模式作对。这些亿万富翁视金钱如粪土,把大把的金钱当作“肥料”播撒在贫瘠的土地上,让希望在穷人的心中绽放。  2010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