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物理学科的客观要求和学生的内心需求来看,物理小实验对物理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趣味性更强、实用性更高。这里所提到的物理小实验,其实就是从生活当中能够找到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且制作起来并不复杂。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初中物理小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教学;小实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2020版中,包含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物理实验。但是当前的物理教学课堂上进行小实验的次数却非常少。从我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来看,采取小实验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在学习当中激发出创新创造的潜力,持续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物理教學来说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一、小实验的特点
1.趣味性强,材料简单易制作
小实验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趣味性比较强,且材料非常简单容易上手制作。比方说,大气压强实验中,将准备好的乒乓球倒过来的漏斗里,往里面使劲吹气但是乒乓球不会掉下来。这样的小实验选取的材料包括日常所见的乒乓球、漏斗等,学生参与的兴趣会比较高,制作起来也不会花费太多力气和时间。
2.实验操作简单,现象直观明了
其实物理小实验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生活当中的很多材料都可以作为物理器材,像是覆杯等实验,一个杯子就能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其物理知识与实验结论也能通过自己得出来,这种参与感和获得感会极大提振他们的信心,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也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
3.实验内容紧密结合教材,理论联系实际
小实验的有些是根据教材正文的内容而选的,有些是根据课后推荐而选的,但不管怎样这些都存在于物理教学大纲之内,基本上都是以生活为基础而进行的。像是“筷子提米”等实验就是最好的例证,让学生知道生活和物理是不分家的,二者“孕育”着彼此,理论与实际一直都是“命运共同体”。
二、物理小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
1.利用习题,同步巩固训练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过程中,有一些习题较为抽象并且推理性较强,如果能有小实验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习题就会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将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是物理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比方说,在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本第19页的动手动脑学第2题中,想象一下用尺子去击打棋子,棋子会发生怎样的运动?如果在脑子里“空想”,那么很难想出结果。但是,学生在实验器材准备较为齐全以后,就可以自己动手实践,最后再结合书本上关于解释惯性现象的“三个步骤”,遇到的大多数物理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2.巧用小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小实验中发挥主体作用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原动力,让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无目的的接受状态。但是物理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资源储备和学习环境有时达不到客观要求,能做的物理实验非常有限,让他们接触的物理世界也变得非常狭窄。在考试遇到具体实验时,只能凭借着对书本上知识的刻板印象进行回答,不能进行消化理解的他们很有可能会产生厌学和未学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和学校承担起大任,利用每一次的小实验机会为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对每一次实验都要做到精心设计和仔细谋划,尽量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实验带来的乐趣和知识,让他们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只要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双灵巧的双手就能够“触碰”它们。
比方说,准备好的米放到塑料杯当中(放满),尽量让杯子里面的米非常实,然后用手按住米,并在手指缝间插入事先准备好的筷子,接着就手提起筷子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杯子和米也一起提了起来。这时,就可以引导学习说一说上述现象是怎么发生的,最后再告诉他们这是由于杯子内米粒挤压而造成的,杯子里面原有的空气都被挤了出来,杯外的压力要比杯内的压力大,使得筷子和米能够融为一体,所以在提起筷子时,米和杯子也一起提了起来。这样简单的物理实验虽然没有“丰富”的器材,但是足以让学生知晓物理知识,总结物理经验,解决物理问题。
3.遵循激趣原则,利用小实验激发探索动机
初中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没有较为厚实的基础,对于物理可能是从大人口中或者是生活当中听到的,对于一些物理现象或者物理知识也是在兴趣的指引下。物理教师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入手,让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日常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物理当中看到生活,从生活当中学习物理。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转移,了解他们都有哪些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需求,在做实验的同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要学习物理知识、获取生活经验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透过实验这一窗口,让学生看到更加广阔的物理世界,让他们真正的“爱”上物理。
比方说,在学习“声音是否能在真空中传播”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较为熟悉的事物入手,像是双层真空保温杯、胶塞等都可以作为实验器材,将能够播放音乐的设备放到保温杯中,让学生仔细听听声音是否发生了变化。在前后对比后,学生会感觉到放在保温杯后声音要小了很多,然后得出了声音不能够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实验,能够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内生动力。
言而总之,教师在给学生上物理课时,要在精心设计与仔细准备之后,为学生带去富有点拨性和启发性的小实验、小制作,让他们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同时,在交流与沟通中找到彼此的长处与短板,实现扬优势、固经验、补短板,在实验活动找到与知识学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拥有更好的成绩与实现更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春亮. 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理科考试研究 2014(14)
[2]刘希林. 细节决定成败—略谈物理实验的细节问题[J]. 山东教育 2012(Z2)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教学;小实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2020版中,包含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物理实验。但是当前的物理教学课堂上进行小实验的次数却非常少。从我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来看,采取小实验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在学习当中激发出创新创造的潜力,持续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物理教學来说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一、小实验的特点
1.趣味性强,材料简单易制作
小实验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趣味性比较强,且材料非常简单容易上手制作。比方说,大气压强实验中,将准备好的乒乓球倒过来的漏斗里,往里面使劲吹气但是乒乓球不会掉下来。这样的小实验选取的材料包括日常所见的乒乓球、漏斗等,学生参与的兴趣会比较高,制作起来也不会花费太多力气和时间。
2.实验操作简单,现象直观明了
其实物理小实验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生活当中的很多材料都可以作为物理器材,像是覆杯等实验,一个杯子就能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其物理知识与实验结论也能通过自己得出来,这种参与感和获得感会极大提振他们的信心,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也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
3.实验内容紧密结合教材,理论联系实际
小实验的有些是根据教材正文的内容而选的,有些是根据课后推荐而选的,但不管怎样这些都存在于物理教学大纲之内,基本上都是以生活为基础而进行的。像是“筷子提米”等实验就是最好的例证,让学生知道生活和物理是不分家的,二者“孕育”着彼此,理论与实际一直都是“命运共同体”。
二、物理小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
1.利用习题,同步巩固训练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过程中,有一些习题较为抽象并且推理性较强,如果能有小实验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习题就会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将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是物理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比方说,在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本第19页的动手动脑学第2题中,想象一下用尺子去击打棋子,棋子会发生怎样的运动?如果在脑子里“空想”,那么很难想出结果。但是,学生在实验器材准备较为齐全以后,就可以自己动手实践,最后再结合书本上关于解释惯性现象的“三个步骤”,遇到的大多数物理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2.巧用小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小实验中发挥主体作用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原动力,让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无目的的接受状态。但是物理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资源储备和学习环境有时达不到客观要求,能做的物理实验非常有限,让他们接触的物理世界也变得非常狭窄。在考试遇到具体实验时,只能凭借着对书本上知识的刻板印象进行回答,不能进行消化理解的他们很有可能会产生厌学和未学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和学校承担起大任,利用每一次的小实验机会为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对每一次实验都要做到精心设计和仔细谋划,尽量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实验带来的乐趣和知识,让他们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只要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双灵巧的双手就能够“触碰”它们。
比方说,准备好的米放到塑料杯当中(放满),尽量让杯子里面的米非常实,然后用手按住米,并在手指缝间插入事先准备好的筷子,接着就手提起筷子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杯子和米也一起提了起来。这时,就可以引导学习说一说上述现象是怎么发生的,最后再告诉他们这是由于杯子内米粒挤压而造成的,杯子里面原有的空气都被挤了出来,杯外的压力要比杯内的压力大,使得筷子和米能够融为一体,所以在提起筷子时,米和杯子也一起提了起来。这样简单的物理实验虽然没有“丰富”的器材,但是足以让学生知晓物理知识,总结物理经验,解决物理问题。
3.遵循激趣原则,利用小实验激发探索动机
初中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没有较为厚实的基础,对于物理可能是从大人口中或者是生活当中听到的,对于一些物理现象或者物理知识也是在兴趣的指引下。物理教师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入手,让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日常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物理当中看到生活,从生活当中学习物理。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转移,了解他们都有哪些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需求,在做实验的同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要学习物理知识、获取生活经验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透过实验这一窗口,让学生看到更加广阔的物理世界,让他们真正的“爱”上物理。
比方说,在学习“声音是否能在真空中传播”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较为熟悉的事物入手,像是双层真空保温杯、胶塞等都可以作为实验器材,将能够播放音乐的设备放到保温杯中,让学生仔细听听声音是否发生了变化。在前后对比后,学生会感觉到放在保温杯后声音要小了很多,然后得出了声音不能够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实验,能够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内生动力。
言而总之,教师在给学生上物理课时,要在精心设计与仔细准备之后,为学生带去富有点拨性和启发性的小实验、小制作,让他们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同时,在交流与沟通中找到彼此的长处与短板,实现扬优势、固经验、补短板,在实验活动找到与知识学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拥有更好的成绩与实现更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春亮. 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理科考试研究 2014(14)
[2]刘希林. 细节决定成败—略谈物理实验的细节问题[J]. 山东教育 2012(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