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学生消费习惯教育浅析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k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农村寄宿学生消费观念现状,努力摸索出一套可操作的教育引导方法,使我校学生深刻认识到“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美德,使学生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 寄宿学生 消费习惯 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校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及家人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有的甚至过分溺爱,致使一些学生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而且大多数学生身上的浪费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如何唤起我校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科学的消费观念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对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消费理念的教育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学生出现浪费现象的原因,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现简要论述如下,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学校中奢侈浪费、学生攀比现象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1.各种媒体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家庭都富裕起来,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会接触到“摆阔气、讲排场”等浪费奢侈之风,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学生往往也会觉得这样的行为“很酷”,于是纷纷学起,向家里要钱,或把自己可以支配的零用钱用来请同学吃东西、买礼物等,“乐此不疲”。
  2.家长的错误理念。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要星星不敢摘月亮”。即使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家庭,父母也会本着“苦了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可能会形成错误的消费观,没有的要有,有了的要更好,这不仅使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而且大部分孩子都不会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不会带着感恩的心看待父母的劳动和付出。
  3.学校教育的缺失。许多学校,特别是中学,迫于升学压力,重智育、轻德育,一心在提高学生成绩上下工夫,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万事大吉”,而没有积极主动地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合理消费的有效指导。
  4.低龄寄宿造成学生心灵情感贫乏。低龄寄宿过早地隔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使孩子性格孤僻,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过早形成。
  5.缺乏家长的监督,易使孩子行为出现偏差。由于远离家长的监督,寄宿生自我约束和控制力差,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强,易养成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不良行为。没有家长的约束与管理,孩子的行为容易出现偏差。
  6.对寄宿制学校的不适应造成的负面影响。由于寄宿制学校严格的管理,学生远离父母的关爱。同时紧张的学习生活、激烈的学习竞争、频繁的考试压力等导致学生出现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自信心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
  二、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正面引导,增强学生的“勤俭”意识。许多学生勤俭意识淡薄,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知之不多。因此,培养学生勤俭的良好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对勤俭的道德认知。教师要多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搜集有关中华民族美德的故事和名人名言,通过讲故事、演讲比赛、开主题班会等形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从而受到启发和正面引导。其次,教师应结合思想品德课,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勤俭的美德认识,加深对自己民族的感情。
  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引导学生养成勤俭习惯。学生勤俭习惯的养成,单靠教师正面引导,单靠校内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我们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形成合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班级内,我们努力营造浓郁的健康向上的氛围,把勤俭教育列为日常行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有形的小事抓起,如把节水、节电、节约粮食、爱护公物等作为常规要求,常抓不懈。同时,切实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先做到,切实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同时,学校要帮助家长确立勤俭的教育观、生活观。学生与家庭的影响密不可分,正确生活观的树立是勤俭素质养成的基础。
  3.建设一支高素质、有爱心的教师队伍。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爱是关系教育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爱才能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才能最大地发挥教育的育人作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由于远离自己的父母,缺乏情感的交流,心理上比较孤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教师平常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动作,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无限的温暖,从而爱上自己的教师,爱上自己的学校,进而减少孤独感,产生自信心,一些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前提。由于农村学生比较害羞,很难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困惑或想法,并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解决办法,从而避免学生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
  5.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主要方法有:(1)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3)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4)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学校可以派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教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的消费理念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和消费观念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的和谐成就社会的和谐。寄宿制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和消费观念应当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关注。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责编 张亚欣)
其他文献
今年我接手了一个艺术班,选择进艺术班的学生中不乏艺术专长和成绩优异的学生,但还有一批是选修科目没有拔尖的,有怕小高考过不了四门的,有觉得艺术班管理比普通班要松的,有的感觉自己与大学无缘,来找毕业证的……班级里的学生良莠不齐,所以管理起来非常不容易,“案子”一桩接着又一桩,这里我就讲其中的一个饭卡“案”。  周三放学前,小红到办公室找到我,“朱老师,我周末回家的时候,匆匆忙忙把饭卡给弄丢了!”我说:
参赛教师做好准备工作是取胜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对参赛教师应该从哪几方面做准备工作进行了论述.
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起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的重任。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还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致力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
指导学生作文应走进他们的心灵,具体来说就是:多多鼓励,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指点迷津,教导学生写出个性;民主开放,利用评语鼓舞学生
热情、激情……任何感情都需要星火的点燃,无数颗微弱的星火可以汇聚成熊熊火炬发出万丈光芒.学生内心深处最珍贵的求知热情、探究激情由谁来点燃?拿什么去点燃?教师责无旁贷,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缺乏写作的灵感。其实,灵感作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采用一种高效性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通过体验情境、活动探究、对话交流、反思建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真正做到贯彻课标精神,做到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 阅读教学 高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创设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都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归纳方法,反思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每位教师都有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有“七二一”教学法,即百分之十的知识由老师点拨会,百分之二十的知识学生自己预习会,百分之七十的知识由学生互相讨论会;有“三为主”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此外还有很多方法,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效果如何呢?这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