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余,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这些题目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学生还是不会。真不明白是为什么。”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会。这个问题不是特殊案例,它令众多老师都头痛不已,难以理解。其实究根问底,笔者认为是老师的教学失效,应该先从自身找原因。教学的有效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肯自觉专心听老师讲授,积极参与教与学的互动,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那怎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心理效应,使学生乐于学、乐中获。
一、“南风效应”和“自己人效应”,抓住学生的心
所谓“自己人”,是指学生把你与他归为同一类型的人。学生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这就是“自己人效应”。而“南风效应”,也叫“温暖法则”,教师的言语和行动就像温暖的南风一样,褪去學生心里的紧张、惧怕、羞涩,感受老师给予的爱。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孩子,他未必听得明白深奥的人生道理,未必理解师长的苦口婆心,可他可以感受到谁对自己好。如果他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好,对自己的特别,认为老师是自己人,内心接受了你,自然而然就会对你言计听从,接受你的教育,喜欢上你的课。
1.抓住学生的心需要时间,需要坚持,需要投其所好。有些人认为只要鼓励学生,发现他的闪光点,就能得到学生的喜爱了。没错,没有哪个人不喜欢听赞美的话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进行表扬能赢得好感,但要记住:对目标学生,这样的方法要坚持相当一段时间。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特别是那些调皮的学生,别以为一两次的赞许就能令他们如那些乖巧听话的学生一般表现。一旦觉得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忍不住“破功”——又来一次狂风暴雨般的教育,那就前功尽废了。
2.抓住学生的心需要把握时机。有个成语叫“趁虚而入”,在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情绪低落的时候、自信心不足的时候、伤心难过的时候、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鼓励,给予安慰,让学生感受到亲人朋友般的关爱,南风般的温暖,那么教育就事半功倍了。
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叫小兴,插班前在重庆老家跟外婆生活,是个留守儿童。来到江门生活以后,由于父母教育方式比较单一、粗暴,再加上不久后父母离异,性格比较倔强,不愿意跟师长沟通,学习比较落后,而且长期缺交作业、上课顶撞老师等等。上学期临开学,他把几百块的压岁钱都花在网吧,害怕被父亲揍,于是离家出走了,杳无音信。大半个月后,笔者才接到花园派出所打来的电话——找到小兴了。由于小兴并不愿告知民警有关家长的情况,怕他再次逃家,所以,笔者找到他的父亲,叮嘱带上干净的衣服,并买了牛奶和面包一起到派出所热情地把他接了回家。回来后,笔者并没有过多地责怪小兴,反而对他的父母进行教育,给予了建议。对他的情况一直保持关注,在学习和生活上及时给予帮助。这些都让小兴的内心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和重视,把笔者当作自己人,也就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听老师的课了。
二、“禁果效应”,增加课堂吸引力
“禁果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已是屡见不鲜。很多事物往往因为被禁止而被涂上一层既神秘又具诱惑力的色彩,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上,我们可以把教学中有价值的内容“藏物于箧”,先不让学生知道,使之变得神秘而又具有诱惑力。于是,学生的好奇心越强,越想主动去尝试和探索。
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笔者利用“禁果效应”,设计了一个吊胃口的环节:“同学们,书本的插图只有小小的一幅,没能把母亲工作的环境和工作的状态绘画出来。课前让其他班的同学在文中找出插图没有的描写片段,结果都没能全找到,估计我们班也就那样吧!”“禁果”一抛出,几个学生马上嚷道:“老师,没试过怎么知道我们不行呢?”“太小看我们啦!”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书本研读起来,投入思考当中。不一会,就有很多学生举手,把书上描写母亲以及她的工作的环境的句子、词语挖掘出来,一个比一个仔细。“七八十台……震耳欲聋”“烤着”“极其瘦弱”“龟裂”“四个立刻”……有些聪明的同学明白了笔者的用意:这些插图上没有表现出来的文字,都在告诉我们,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赚钱的艰难。笔者趁热打铁:“你们能说说作者梁晓声为什么要在这里花这么多笔墨?”同学们一下子就理解了本课的主旨:慈母情深。
只要运用得当,“禁果效应”就可以成为学习上的催化剂,加速激发学生心中的求知欲,即便是那些不怎么生动有趣的内容,在“禁果”的刺激下,学生同样可以学得兴致盎然。
三、“门槛效应”,品尝成功的滋味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成功者的喜悦。我们经常说,如果撇开学习不讲,这些学生是多么可爱,多么机灵啊!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他们所擅长的,讲起来,玩起来当然会头头是道。反之,在学习方面,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成绩比较落后,自信心不足,种种原因导致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人意,也是很正常的事。有时,我们老师偏偏老是以同样标准来衡量全体同学,那些学习能力稍欠缺的学生长期缺失成功感,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上课就容易开小差,至于老师讲得多么慷慨激昂也没听进去。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短期目标,把门槛放低些,尤其是对那些学习能力还不足的同学。课堂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多提问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也感受到成功的滋味,感受同学们赞许的目光,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自然就会慢慢进步了。
四、“框架效应”,幽默好处多
心理学上把由于表达和描述方式的改变所导致的不同决策和判断的现象叫做框架效应。通俗的说法,就是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述,效果却大不相同。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师无论在处理课堂问题还是在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适当地诙谐、幽默一下,就可以调节气氛,在教育教学当中发挥奇效。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才能成为真正的有效教学。
一、“南风效应”和“自己人效应”,抓住学生的心
所谓“自己人”,是指学生把你与他归为同一类型的人。学生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这就是“自己人效应”。而“南风效应”,也叫“温暖法则”,教师的言语和行动就像温暖的南风一样,褪去學生心里的紧张、惧怕、羞涩,感受老师给予的爱。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孩子,他未必听得明白深奥的人生道理,未必理解师长的苦口婆心,可他可以感受到谁对自己好。如果他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好,对自己的特别,认为老师是自己人,内心接受了你,自然而然就会对你言计听从,接受你的教育,喜欢上你的课。
1.抓住学生的心需要时间,需要坚持,需要投其所好。有些人认为只要鼓励学生,发现他的闪光点,就能得到学生的喜爱了。没错,没有哪个人不喜欢听赞美的话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进行表扬能赢得好感,但要记住:对目标学生,这样的方法要坚持相当一段时间。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特别是那些调皮的学生,别以为一两次的赞许就能令他们如那些乖巧听话的学生一般表现。一旦觉得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忍不住“破功”——又来一次狂风暴雨般的教育,那就前功尽废了。
2.抓住学生的心需要把握时机。有个成语叫“趁虚而入”,在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情绪低落的时候、自信心不足的时候、伤心难过的时候、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鼓励,给予安慰,让学生感受到亲人朋友般的关爱,南风般的温暖,那么教育就事半功倍了。
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叫小兴,插班前在重庆老家跟外婆生活,是个留守儿童。来到江门生活以后,由于父母教育方式比较单一、粗暴,再加上不久后父母离异,性格比较倔强,不愿意跟师长沟通,学习比较落后,而且长期缺交作业、上课顶撞老师等等。上学期临开学,他把几百块的压岁钱都花在网吧,害怕被父亲揍,于是离家出走了,杳无音信。大半个月后,笔者才接到花园派出所打来的电话——找到小兴了。由于小兴并不愿告知民警有关家长的情况,怕他再次逃家,所以,笔者找到他的父亲,叮嘱带上干净的衣服,并买了牛奶和面包一起到派出所热情地把他接了回家。回来后,笔者并没有过多地责怪小兴,反而对他的父母进行教育,给予了建议。对他的情况一直保持关注,在学习和生活上及时给予帮助。这些都让小兴的内心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和重视,把笔者当作自己人,也就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听老师的课了。
二、“禁果效应”,增加课堂吸引力
“禁果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已是屡见不鲜。很多事物往往因为被禁止而被涂上一层既神秘又具诱惑力的色彩,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上,我们可以把教学中有价值的内容“藏物于箧”,先不让学生知道,使之变得神秘而又具有诱惑力。于是,学生的好奇心越强,越想主动去尝试和探索。
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笔者利用“禁果效应”,设计了一个吊胃口的环节:“同学们,书本的插图只有小小的一幅,没能把母亲工作的环境和工作的状态绘画出来。课前让其他班的同学在文中找出插图没有的描写片段,结果都没能全找到,估计我们班也就那样吧!”“禁果”一抛出,几个学生马上嚷道:“老师,没试过怎么知道我们不行呢?”“太小看我们啦!”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书本研读起来,投入思考当中。不一会,就有很多学生举手,把书上描写母亲以及她的工作的环境的句子、词语挖掘出来,一个比一个仔细。“七八十台……震耳欲聋”“烤着”“极其瘦弱”“龟裂”“四个立刻”……有些聪明的同学明白了笔者的用意:这些插图上没有表现出来的文字,都在告诉我们,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赚钱的艰难。笔者趁热打铁:“你们能说说作者梁晓声为什么要在这里花这么多笔墨?”同学们一下子就理解了本课的主旨:慈母情深。
只要运用得当,“禁果效应”就可以成为学习上的催化剂,加速激发学生心中的求知欲,即便是那些不怎么生动有趣的内容,在“禁果”的刺激下,学生同样可以学得兴致盎然。
三、“门槛效应”,品尝成功的滋味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成功者的喜悦。我们经常说,如果撇开学习不讲,这些学生是多么可爱,多么机灵啊!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他们所擅长的,讲起来,玩起来当然会头头是道。反之,在学习方面,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成绩比较落后,自信心不足,种种原因导致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人意,也是很正常的事。有时,我们老师偏偏老是以同样标准来衡量全体同学,那些学习能力稍欠缺的学生长期缺失成功感,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上课就容易开小差,至于老师讲得多么慷慨激昂也没听进去。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短期目标,把门槛放低些,尤其是对那些学习能力还不足的同学。课堂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多提问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也感受到成功的滋味,感受同学们赞许的目光,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自然就会慢慢进步了。
四、“框架效应”,幽默好处多
心理学上把由于表达和描述方式的改变所导致的不同决策和判断的现象叫做框架效应。通俗的说法,就是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述,效果却大不相同。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师无论在处理课堂问题还是在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适当地诙谐、幽默一下,就可以调节气氛,在教育教学当中发挥奇效。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才能成为真正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