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ker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犯的错误,教师要宽容对待,并且要有效利用,积极引导,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有效
  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將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放弃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的复杂性,远离错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性,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该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犯错误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的“错误”往往蕴含着他们的独特想法和创新意识,变错误为资源,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种教学机智,教师要借助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一、就地治错,引导数学反思
  对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小学生往往容易走进死胡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转不过弯儿来。并且,由于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限,对问题的看法通常只在表象,难以深入。这时候,教师必须采用“就地治错”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改正错误,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反思。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对于“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两条边分别为2厘米和5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是5+2+2=9(厘米),一种是5+5+2=12(厘米)。这时,我并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问到:大家还能想起来构成三角形的三边需满足怎样的条件吗?很快有同学答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那你们再来看一下这个题目,同学们马上思考起来,最后得出如果将2看成等腰三角形的腰,2+2=4会小于5,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腰只能是5,因此答案只有一个,就是5+5+2=12。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更正错误,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对错误展开分析和交流,用自己的大脑、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出错误的根源,实现错误的资源化教学。
  二、巧用“错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于创新。数学学习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运用自己的知識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这是五年级一堂数学教学现场———老师出示了一道关于年龄问题的思考题:小明今年5岁,爸爸27岁,几年后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3倍?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室里一片寂静。显然,他们被难住了。正当老师准备讲解时,张涛大喊一声:“老师,我知道了!(27-5×3)÷3=4(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对,4年后小明9岁,爸爸31岁,31不是9的3倍。”“是啊!怎么回事?”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举例的、有列表的、有画图的。(27-5)÷2-5=6(岁),(275)÷2×3-27=6(岁)……一个个不同的解法不断涌现出来。直到今天,我和同事说起这节课,仍然感触万千——要不是张涛同学的“错误”来撞击,学生的思维也许产生不出绚丽多彩的火花!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发生错误,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在教师的巧引妙领下,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主探究,豁然开朗,享受“柳暗花明”之喜悦。
  三、要巧于捕捉错误,让学生在争议中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教师要能慧眼识真金,善于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提高学习积极性,扬长补短,拓宽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也就是底边乘底边。这时,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出示高各不相同,两组对边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的3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运用猜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果,学生通过计算得到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8×5=40(平方厘米)。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3个图形的面积各不相同。这时,再用课件展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明白底边乘底边不是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最后,学生通过直观图,加上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自然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巧妙利用错误,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不但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反思错误,明辨是非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尝试错误”的活动,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辨别正确与错误,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形成系统,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例如,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出示练习:①25+75×4②25×75×4学生由于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率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练习后出现了这样两种错误情况:甲:25+75×4=4×(25+75),乙:25×75×4=4×(25+75)为此,我抓住契机,提问学生“他们是正确的吗?为什么?”为此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思考辨析活动。生1:乘法分配律是适用于两个数的和或差与另一个数相乘的情境,算式①②不符合此条件。生2:运用倒推的方法4×(25+75)=4×25+4×75与(1)(2)的式子不一样。生3:直接计算①②的式子我们也能证明甲乙两方的方法是不对的。生4:①式既不符合乘法分配率也不符合乘法结合律,应该直接计算,②式是几个数字连乘,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来做。
  总之,课堂错误是无法避免的,当遇到这些错误的时候,教师必须正视它,并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化腐朽为神奇,将其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成就精彩绝伦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姜绪彬.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考试(综合版).2012.(06)
  [2]张瑜.“悟”从“误”中来———浅议错误资源的教学处理.小学教学参考.2012.(Z1)
  [3]常华新.谨防教学中的“抄近路”现象.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Z1)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对比分析传统教学与PBL教学法在心血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校2014级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46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2班50人为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一学期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試成绩、专业评分等指标。结果:①观察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试成绩的优良率分别为96%和8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57%和67.39%,组间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
摘 要:我国教育历来以德育为先,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必备课,因此如何上一堂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很多教师反思的课题。由于情感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本文阐述了情感教学法的基础及其在教学中的实施,从而帮助教师加深对情感教学法的理解,以便上一堂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  关键词:情感教学;品德与社会课;基础;实施  我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訓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是一项包含听、说、读、思、写诸多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训练。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他(她)们一起玩耍时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但在作文课上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多种训练形式激发他(她)们作文的积极性,提高其作文能力。  一、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 
摘 要:分析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尝试寻求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对策,促进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满足时代对师生共同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课改的深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进入我们的课堂你就会发现:首先,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已经有所更新,表现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师生关系、教师决策以及评价体
《网络信息资源下载》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第2章第3节第2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获取信息的方法的第二个课时,这节课是将通过网络信息检索方法搜索到的网络信息资源存储到本地机器,即保存信息的过程。这节课操作性强,要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源搜索能力,在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搜索、下载的过程中,音乐、图片、动画又要给他们美的熏陶;怎样合法的获得网络信
实施新课程教学已在全国铺开,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呢?现在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及做法。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一般地,民主平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是与我们老师平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包括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又有学生自
摘 要:数学知识是彰显“脑力”的知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对于“生活规律”的探索。在高学段,数学知识更显思维性与理性。那么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是不是“数学味道”就不那么浓厚了呢?是不是小学数学就是计算教学呢?其实,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小學数学中计算教学是关键组成,“直观性”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特点。可是正是这样的小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何通过“直观认知”实现“抽象认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