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犯的错误,教师要宽容对待,并且要有效利用,积极引导,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有效
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將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放弃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的复杂性,远离错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性,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该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犯错误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的“错误”往往蕴含着他们的独特想法和创新意识,变错误为资源,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种教学机智,教师要借助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一、就地治错,引导数学反思
对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小学生往往容易走进死胡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转不过弯儿来。并且,由于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限,对问题的看法通常只在表象,难以深入。这时候,教师必须采用“就地治错”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改正错误,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反思。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对于“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两条边分别为2厘米和5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是5+2+2=9(厘米),一种是5+5+2=12(厘米)。这时,我并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问到:大家还能想起来构成三角形的三边需满足怎样的条件吗?很快有同学答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那你们再来看一下这个题目,同学们马上思考起来,最后得出如果将2看成等腰三角形的腰,2+2=4会小于5,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腰只能是5,因此答案只有一个,就是5+5+2=12。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更正错误,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对错误展开分析和交流,用自己的大脑、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出错误的根源,实现错误的资源化教学。
二、巧用“错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于创新。数学学习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运用自己的知識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这是五年级一堂数学教学现场———老师出示了一道关于年龄问题的思考题:小明今年5岁,爸爸27岁,几年后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3倍?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室里一片寂静。显然,他们被难住了。正当老师准备讲解时,张涛大喊一声:“老师,我知道了!(27-5×3)÷3=4(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对,4年后小明9岁,爸爸31岁,31不是9的3倍。”“是啊!怎么回事?”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举例的、有列表的、有画图的。(27-5)÷2-5=6(岁),(275)÷2×3-27=6(岁)……一个个不同的解法不断涌现出来。直到今天,我和同事说起这节课,仍然感触万千——要不是张涛同学的“错误”来撞击,学生的思维也许产生不出绚丽多彩的火花!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发生错误,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在教师的巧引妙领下,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主探究,豁然开朗,享受“柳暗花明”之喜悦。
三、要巧于捕捉错误,让学生在争议中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教师要能慧眼识真金,善于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提高学习积极性,扬长补短,拓宽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也就是底边乘底边。这时,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出示高各不相同,两组对边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的3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运用猜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果,学生通过计算得到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8×5=40(平方厘米)。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3个图形的面积各不相同。这时,再用课件展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明白底边乘底边不是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最后,学生通过直观图,加上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自然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巧妙利用错误,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不但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反思错误,明辨是非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尝试错误”的活动,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辨别正确与错误,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形成系统,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例如,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出示练习:①25+75×4②25×75×4学生由于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率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练习后出现了这样两种错误情况:甲:25+75×4=4×(25+75),乙:25×75×4=4×(25+75)为此,我抓住契机,提问学生“他们是正确的吗?为什么?”为此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思考辨析活动。生1:乘法分配律是适用于两个数的和或差与另一个数相乘的情境,算式①②不符合此条件。生2:运用倒推的方法4×(25+75)=4×25+4×75与(1)(2)的式子不一样。生3:直接计算①②的式子我们也能证明甲乙两方的方法是不对的。生4:①式既不符合乘法分配率也不符合乘法结合律,应该直接计算,②式是几个数字连乘,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来做。
总之,课堂错误是无法避免的,当遇到这些错误的时候,教师必须正视它,并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化腐朽为神奇,将其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成就精彩绝伦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姜绪彬.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考试(综合版).2012.(06)
[2]张瑜.“悟”从“误”中来———浅议错误资源的教学处理.小学教学参考.2012.(Z1)
[3]常华新.谨防教学中的“抄近路”现象.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Z1)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有效
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將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放弃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的复杂性,远离错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性,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该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犯错误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的“错误”往往蕴含着他们的独特想法和创新意识,变错误为资源,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种教学机智,教师要借助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一、就地治错,引导数学反思
对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小学生往往容易走进死胡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转不过弯儿来。并且,由于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限,对问题的看法通常只在表象,难以深入。这时候,教师必须采用“就地治错”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改正错误,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反思。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对于“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两条边分别为2厘米和5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是5+2+2=9(厘米),一种是5+5+2=12(厘米)。这时,我并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问到:大家还能想起来构成三角形的三边需满足怎样的条件吗?很快有同学答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那你们再来看一下这个题目,同学们马上思考起来,最后得出如果将2看成等腰三角形的腰,2+2=4会小于5,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腰只能是5,因此答案只有一个,就是5+5+2=12。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更正错误,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对错误展开分析和交流,用自己的大脑、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出错误的根源,实现错误的资源化教学。
二、巧用“错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于创新。数学学习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运用自己的知識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这是五年级一堂数学教学现场———老师出示了一道关于年龄问题的思考题:小明今年5岁,爸爸27岁,几年后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3倍?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室里一片寂静。显然,他们被难住了。正当老师准备讲解时,张涛大喊一声:“老师,我知道了!(27-5×3)÷3=4(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对,4年后小明9岁,爸爸31岁,31不是9的3倍。”“是啊!怎么回事?”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举例的、有列表的、有画图的。(27-5)÷2-5=6(岁),(275)÷2×3-27=6(岁)……一个个不同的解法不断涌现出来。直到今天,我和同事说起这节课,仍然感触万千——要不是张涛同学的“错误”来撞击,学生的思维也许产生不出绚丽多彩的火花!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发生错误,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在教师的巧引妙领下,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主探究,豁然开朗,享受“柳暗花明”之喜悦。
三、要巧于捕捉错误,让学生在争议中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教师要能慧眼识真金,善于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提高学习积极性,扬长补短,拓宽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也就是底边乘底边。这时,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出示高各不相同,两组对边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的3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运用猜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果,学生通过计算得到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8×5=40(平方厘米)。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3个图形的面积各不相同。这时,再用课件展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明白底边乘底边不是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最后,学生通过直观图,加上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自然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巧妙利用错误,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不但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反思错误,明辨是非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尝试错误”的活动,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辨别正确与错误,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形成系统,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例如,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出示练习:①25+75×4②25×75×4学生由于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率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练习后出现了这样两种错误情况:甲:25+75×4=4×(25+75),乙:25×75×4=4×(25+75)为此,我抓住契机,提问学生“他们是正确的吗?为什么?”为此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思考辨析活动。生1:乘法分配律是适用于两个数的和或差与另一个数相乘的情境,算式①②不符合此条件。生2:运用倒推的方法4×(25+75)=4×25+4×75与(1)(2)的式子不一样。生3:直接计算①②的式子我们也能证明甲乙两方的方法是不对的。生4:①式既不符合乘法分配率也不符合乘法结合律,应该直接计算,②式是几个数字连乘,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来做。
总之,课堂错误是无法避免的,当遇到这些错误的时候,教师必须正视它,并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化腐朽为神奇,将其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成就精彩绝伦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姜绪彬.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考试(综合版).2012.(06)
[2]张瑜.“悟”从“误”中来———浅议错误资源的教学处理.小学教学参考.2012.(Z1)
[3]常华新.谨防教学中的“抄近路”现象.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