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隐喻视角下《白象似的群山》的主题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语言学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现象和丰富语言形式;而认知语言学将隐喻视为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它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白象似的群山》作者在主题分析中,发现空间隐喻模式对于读者的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空间隐喻为文章解读提供了一种轮廓性的结构,促使读者头脑中大量意象的产生。同时,《白相似的群山》的空间结构设计匠心独运,它渗透到主人公的每次心理状态变化。随着故事情节发展的进程,读者通过不同的空间隐喻模式,对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人物的变化的心理进行揣度和分析,并进一步理解作者设置空间形式的隐喻内涵意义,也使主题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空间隐喻;认知;《白象似的群山》;主题解读
  作者简介:马杰(1991.9-),女,河南省漯河市人,信阳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3
  引言:
  作为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隐喻有其重要作用,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可以通过具体概念和词语讨论来体现。人类特有的一种认知方式--空间隐喻,它指人们用空间概念来理解和表达非空间的具体或抽象概念。空间概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人们对许多非空间概念的理解都依赖于空间概念。可以把空间隐喻应用于解读文学作品由空间意义向非空间意义拓展。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只看作一种修辞现象,是发声者或作者为了营造特殊的语言效果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主要用在文学作品中。从1980 年George Lakoff
其他文献
纵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史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前期主张暴力革命的卢卡奇,科尔施等人的主体性辩证法,中期以意识形态批判而闻名的法兰克福学派
著名作家柏杨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两年了,他曾以一本《丑陋的中国人》震惊海内外。实际上,在100多年来的对外开放和社会转型中,言说国人丑陋的并非柏杨先生一人,他属于集大成者之一。关于某些国民性问题,中外学者都多少有与柏杨先生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其中洋人中的“中国通”们关于中国人丑陋的观感值得我们深思。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1907—1991)认为,千年皇权专制体制导致的官僚主义流弊甚深。中国人具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