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引发的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a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语文课堂上学生很少发言、语文试卷上阅读和习作题失分最多、学生遇到口语交际、阅读分析或作文都发怵等现象引起深思,结合教学实践探究现象背后存在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学生读书太少,记忆的东西有限或者说学生不会读书、不用心读书。然后根据问题入手,寻求解决学生不会读书、不爱读书的方法,从而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引导掌握多读多背课外阅读
  目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对以下几种现象一定不陌生。
  现象一:语文课堂上,读完书中的一个自然段或一部分,能举手概括段意的学生总是寥寥几人,即便是举手者,大多也未必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准确的意思来。
  现象二:语文试卷上的阅读和习作题往往是失分最多的题目。
  现象三:学生一遇到口语交际或作文,大多数人都发怵,肚子里空空如也,无话可说。
  从以上现象中不难得出结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太少,理解能力差。仔细追究就是读书太少,记忆的东西太有限;归根结底就是不会读书、不用心读书,读过之后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有记忆。所以说话、写作时无从下手。长此以往,影响成年后的交际与工作也是必然的。
  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笔者,在仔细观察、分析后,认为有以下形成原因:
  1、“轻读书、重做题”的现象严重。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大都不把精力放在读书上,而是重视了“做题”。多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形成了舍本逐末的结果。
  2、“无心而读”的现象严重。无论是课堂上的读书,还是早读的朗读,即便是采用多种形式,许多学生也像老和尚念经,读起书来有口无心,没有读透,自然不可能记忆深刻。
  3、读书数量不够。如果上面的第二点是讲读书的质量的话,这一点就要说说学生读书的数量了。据了解,虽然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买来不少课外读物,但许多只是摆设,学生有兴趣时随手翻翻,很少有人能做到逐字逐句反复地通读。效果不好,脑中积累的名言佳句不多,无论是平时说话还是写作,运用起来自然就很困难了。
  4、读书不背诵的现象普遍。我们平时和人交谈或是看电视上的一些谈话节目,有些人甚至是名人,一开口就露底,张口结舌,心里有话说不出来,或者词不达意,这是因为肚子里没有适当的词和句来表达而已,这与语文课上和平时背诵的东西太少有很大关系。
  二、抓住病根,对症下药。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训练。
  1、明确朗读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基本训练方式,是小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由此可见,朗读既是学好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训练各种能力的前提。
  2、课堂上有效引导,教给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作为老师,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技巧很重要。无论是低年级用手指着读书,还是中高年级的默读,都能收到很好的读书效果。但也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引导学生用“心”读书,而非用“口”读书。针对学生“念经”似的读书方式,老师就要在读书之前提出明确要求,比如:要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时思想不能走神,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还要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争取做到边读边思,边思边悟;读完后要学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等等。对于心静不下来的学生,老师需要反复提醒才行。
  (2) 提倡自由诵读,避免齐声朗读。对语文教学而言,读书应该放在第一位,怎么读?出声地读,诵读最好!因为文章的精华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有情,有气韵,有声律美。你不读或者不出声读,这一切精华都不会自动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东西变成活的,只有大声诵读,让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
  读书最忌讳在课堂上齐声朗读。齐声朗读和和尚念经没什么区别,特别是针对自制力较弱的小学生更是这样。许多学生会混水摸鱼、会滥竽充数,再说,陈腔滥调容易掩盖住文章中的精金美玉。倒不如让学生自由诵读,放声地读,动情地读,自由发挥,各尽其情,各得其妙。
  (3) 读书一定要读透。美国教育家托尼·布赞在《完善记忆力》一书中说到:“如果你想记住任何东西,你要做的一切就是将它与已知和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这就像“滚雪球”一样,你的记忆之“库”就会越滚越大。但是,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还要通过思考,使这些知识贯穿起来.,也就是说,对知识要掌握的透彻、理解的透彻。读透了,才能尽情地品味书中的精华美味,才能记忆深刻。
  3、重视朗读,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说起背书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善背书不但可以培养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记忆文章中的佳句妙语,使他们进一步熟悉作者的性格,并能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精神寄托。等到完全理解之后,学生再把作者的语言消化成为自己的话语。这样,久而久之,背诵的名篇多了,吸收的名家思想多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不可能不提高,话语带动思想,文学素养、人品也会随之改变。
  4、家长与老师配合,重视课外阅读。针对目前小学生的在校时间和课程安排,在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读书时间,尤其是读书需要安静的环境。对此,老师应该和家长取得一定的联系,请求家长配合,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余阅读时间,并要求做到天天坚持,持之以恒。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重视读书,及时克服有关读书的一些不当做法,加强读书训练,好的读书风气一旦形成,语文课的活力就自然显现出来了,我们遇到的一些不良现象也会随之消失。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上学年,连云港市教研室提出了“三案·六环节”教学理念,实施了教学模式优化工程,先后出台了“三案·六环节”教学思想操作指南,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升华,基本理念和核心要素不变,相比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来说,它更灵活,更实用,更科学,更有效,更易于老师接受,也便于操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
期刊
大概谁都不会否认,搞艺术的人想象力丰富。比如画家、诗人、作家、作曲家靠的就是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才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家要么流于平庸,要么会因大浪淘沙而被清理出局,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更是感悟深刻。如何才可以让孩子的心随着思维在知识的原野上自由飞翔,需要我们做的是不断地探究、实践。  (一)构造思维平台、激发活性想象。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课堂教学也是百花齐放,花样层出不穷。“合作”、“探究”、“自主”……异彩纷呈,热闹非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细的反思,总感觉我们的课堂教学缺少了一点什么…还记得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的教育真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无疑告诉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紧扣一个“真”字。的确,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求“真”、求“实”的课堂。  一、真实的语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课程论告
期刊
内容摘要:据调查,学生在写作文时主要是两大问题。即“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针对这两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兴趣,让他们有写的欲望,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活的习作素材。倡导学生自由地表达,“用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还要平时多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从阅读中积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关键词:农村习作教学激发欲望开拓思路  习作教学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