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群体特征以及他们目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心理现状作为切入点,旨在树立和培养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自主解决实际困难的信心和能力,提高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提升对这些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农业院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挖掘问题的根源,探索加强和改进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引导的有效路径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的连续扩招,高等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与其他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偏高。经济困难学生是农业院校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中大部分性格内向,自卑。当他们不能得到学校正确的指导与帮助,就会成为校园和社会很大的隐患。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得不到学校老师的关心与关爱,就极有可能走向错误的道路,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定时炸弹”,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形成因素复杂,做事情想问题容易偏激,一旦出现问题,极有可能有很严重的后果,甚至是走向社会的对立面,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危害学校和社会,最终断送自己的前程。所以,在保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大前提下,探析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我国收入水平,消费支出、物价及地区等诸多因素存在着差别,经济困难学生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但基本都会有以下这样一些共性。一是很难承担全部学杂费;二是由于物价的连续上涨,学习成本成为难题;三是生活费低,难以达到当地最低的生活标准线。本文将经济困难学生定义为:经济困难学生是指不能达到当地最低的生活标准线的且难以支付学习、生活费用的大学生。农业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群体数量较大。据统计,1998年,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只有几十万;1999年,我国560万在校大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达到100.5万;2000年则增至142万;2003年,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上升趋势,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已达300万,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高达25%。就全国所有高校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最低的为10%,最高达35%,而最高的院校里面,绝大部分是农业类院校。
第二,经济困难学生来源多样性。通过调查发现,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约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80%,而这里面大多数是来自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本属于革命根据地、边疆、少数民族、自然条件恶劣的贫穷地区;另外一部分虽然来自城市,但是家庭条件较差,父母是下岗职工或低保户,这类学生约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接近20%。
第三,由于经济困难引发的问题日趋严重,形势日趋复杂。首先是经济压力较大。一般农业院校的校园内消费在高校整体水平中已属较低,食堂的饭菜有国家相应的补贴,但是对于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来说还是很难承受。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地方政府的生源地贷款,国家级奖助学金以及农业院校的各类助学金,学生日常勤工俭学来维持。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日常开销少,生活水平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所以,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都比较节俭。其次是学习动力足,但干扰因素较多。经济困难学生大都关心学习,平时刻苦努力,但是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是来自农村,乡镇,经济欠发达地区,考上大学之前接受的教育有限,视野也不够开阔,所以学业上一定会感受相应的压力,而且很难有所改善。再加之考入大学的学生往往是被当地的亲朋好友认为是天之娇子,期待过高,也给经济困难学生背上了无形的压力。而且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过程中营养跟不上,生活费用少,经济困难学生在营养补充方面不及其他的同学。在大学成长的关键时期,营养摄入量不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经济拮据,他们必须为学费、生活费耗去精力,不可能把所有精力用在学习上面,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业。再次,心理压力大。自卑心理;在面对现实问题上,经济困难学生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时常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际交往问题上,担心同学看不起自己,不愿意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往,不敢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勇敢的表现自己。焦虑心理;大多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学生求学过程中,会担心家里出现经济困难,同时也害怕自己随时会因为家里的变化而无力续接学费生活费而导致辍学。所以,这些担心会常常分散学生的精力,会导致学生无心和老师同学交流,不愿意参加学校的活动,比较自闭,郁郁寡欢。不少经济困难学生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閉,少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最后是就业难度大。农业院校随着高校的扩招,农业院校的学生数也在大幅增加。在大学期间,各种竞争中,经济困难学生都是属于弱势群体,有很多不利条件,尤其是就业方面。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经济困难学生都属于低收入家庭,负担大学的各种费用已属不易,再额外支付就业费用很难实现。再有,用人单位有招聘的时候很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期间参加活动少,与人沟通交流少,不喜欢展示自己,所以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从社会关系方面说,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一般都在乡镇,农村,基本没有可依靠的社会关系,也有没有可选择的就业实习机会。种种原因,都会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上压力大,成功率低。
二、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院校依据学校生源特点,改善工作方法,工作理念,已经在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引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教育观念、实施方法、队伍建设存在滞后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思想的滞后性。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产生以来,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方针政策,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现在实中,在落实“保证每一个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过程中,有很多教育理念上的偏差,比如说,更重视学生用哪种方式把学费交上,却忽视了在交的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承受的压力。这也从根本上体现了对困难学生教育引导本质上的误区。
第二,实施方法的滞后性。一是缺乏综合的教育法。当前在方法的运用中,鲜能看见综合教育法。二是对现代化的技术应用较少。目前,很多农业院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上更多采用的是老办法:谈心,电话家访等。但是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工作中,很少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方法。可以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全面了解学生,和银行联合了解学生银行信用贷款和诚信记录,更需要利用网络和学生沟通交流,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性格内向,当面谈话时不想表达的思想很可能通过网络与教育工作者进行沟通。
第三,队伍建设的滞后性。当前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农业院校总体上师生比低于1 : 200的标准比例设置。知识面窄;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经济、人文、社会等相关学科知识和视野,在与困难学生群体沟通时,能够确保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所思所想,包括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和专业,都能与之沟通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在经济困难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产生亲近感。
三、加强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第二,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需要。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部分农业院校对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引发的违纪甚至违法事件时有发生。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就不能让这些经济困难大学生成为平安和谐校园里的不和谐音符。
第三,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切实加强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当代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
四、加强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教育引导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经济帮扶。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落实经济帮扶政策是改进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除了奖助学金上的经济帮扶,农业院校也应根据专业设置,安排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联系农林类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企业先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学生毕业后为企业工作,还清学费。
第二,思想教育方面要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多教育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心,乐观积极的面对大学生活。深入困难学生中间,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他们的生活细微处着手。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问题不能偏激,在大学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学习,努力锻炼自己,力争在毕业中找到好的工作,回报社会,回报家庭,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第三,心理援助方面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建设是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难题。想短時间内和困难学生建立起心理联系,不是容易的事情。要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踊跃的参加学校活动,在活动中联系同学,完善人格。并且定期的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关注学生动态,真正为他们提供经常、及时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导。农业院校也应该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服务。
第四,能力培养方面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贫困理论告诉我们,缺乏健康、教育、能力、权利等也是一种贫困的表现。目前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处在所谓的“贫困循环”状态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建立并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拓展体系,加强他们的能力培养,以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摆脱“贫困循环”的束缚。
第五,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是否是平等互助的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院校应该努力营造公平和谐的校园氛围,有一个比较轻松自由的校园环境,让经济困难学生在大环境中不受到排挤,能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从而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加强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教育引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张骏生.人才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4]王燕.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4).
[5]邱有华.高校贫困生主要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7(7).
[6]周文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
关键词: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的连续扩招,高等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与其他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偏高。经济困难学生是农业院校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中大部分性格内向,自卑。当他们不能得到学校正确的指导与帮助,就会成为校园和社会很大的隐患。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得不到学校老师的关心与关爱,就极有可能走向错误的道路,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定时炸弹”,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形成因素复杂,做事情想问题容易偏激,一旦出现问题,极有可能有很严重的后果,甚至是走向社会的对立面,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危害学校和社会,最终断送自己的前程。所以,在保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大前提下,探析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我国收入水平,消费支出、物价及地区等诸多因素存在着差别,经济困难学生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但基本都会有以下这样一些共性。一是很难承担全部学杂费;二是由于物价的连续上涨,学习成本成为难题;三是生活费低,难以达到当地最低的生活标准线。本文将经济困难学生定义为:经济困难学生是指不能达到当地最低的生活标准线的且难以支付学习、生活费用的大学生。农业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群体数量较大。据统计,1998年,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只有几十万;1999年,我国560万在校大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达到100.5万;2000年则增至142万;2003年,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上升趋势,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已达300万,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高达25%。就全国所有高校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最低的为10%,最高达35%,而最高的院校里面,绝大部分是农业类院校。
第二,经济困难学生来源多样性。通过调查发现,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约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80%,而这里面大多数是来自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本属于革命根据地、边疆、少数民族、自然条件恶劣的贫穷地区;另外一部分虽然来自城市,但是家庭条件较差,父母是下岗职工或低保户,这类学生约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接近20%。
第三,由于经济困难引发的问题日趋严重,形势日趋复杂。首先是经济压力较大。一般农业院校的校园内消费在高校整体水平中已属较低,食堂的饭菜有国家相应的补贴,但是对于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来说还是很难承受。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地方政府的生源地贷款,国家级奖助学金以及农业院校的各类助学金,学生日常勤工俭学来维持。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日常开销少,生活水平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所以,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都比较节俭。其次是学习动力足,但干扰因素较多。经济困难学生大都关心学习,平时刻苦努力,但是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是来自农村,乡镇,经济欠发达地区,考上大学之前接受的教育有限,视野也不够开阔,所以学业上一定会感受相应的压力,而且很难有所改善。再加之考入大学的学生往往是被当地的亲朋好友认为是天之娇子,期待过高,也给经济困难学生背上了无形的压力。而且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过程中营养跟不上,生活费用少,经济困难学生在营养补充方面不及其他的同学。在大学成长的关键时期,营养摄入量不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经济拮据,他们必须为学费、生活费耗去精力,不可能把所有精力用在学习上面,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业。再次,心理压力大。自卑心理;在面对现实问题上,经济困难学生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时常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际交往问题上,担心同学看不起自己,不愿意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往,不敢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勇敢的表现自己。焦虑心理;大多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学生求学过程中,会担心家里出现经济困难,同时也害怕自己随时会因为家里的变化而无力续接学费生活费而导致辍学。所以,这些担心会常常分散学生的精力,会导致学生无心和老师同学交流,不愿意参加学校的活动,比较自闭,郁郁寡欢。不少经济困难学生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閉,少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最后是就业难度大。农业院校随着高校的扩招,农业院校的学生数也在大幅增加。在大学期间,各种竞争中,经济困难学生都是属于弱势群体,有很多不利条件,尤其是就业方面。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经济困难学生都属于低收入家庭,负担大学的各种费用已属不易,再额外支付就业费用很难实现。再有,用人单位有招聘的时候很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期间参加活动少,与人沟通交流少,不喜欢展示自己,所以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从社会关系方面说,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一般都在乡镇,农村,基本没有可依靠的社会关系,也有没有可选择的就业实习机会。种种原因,都会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上压力大,成功率低。
二、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院校依据学校生源特点,改善工作方法,工作理念,已经在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引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教育观念、实施方法、队伍建设存在滞后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思想的滞后性。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产生以来,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方针政策,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现在实中,在落实“保证每一个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过程中,有很多教育理念上的偏差,比如说,更重视学生用哪种方式把学费交上,却忽视了在交的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承受的压力。这也从根本上体现了对困难学生教育引导本质上的误区。
第二,实施方法的滞后性。一是缺乏综合的教育法。当前在方法的运用中,鲜能看见综合教育法。二是对现代化的技术应用较少。目前,很多农业院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上更多采用的是老办法:谈心,电话家访等。但是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工作中,很少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方法。可以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全面了解学生,和银行联合了解学生银行信用贷款和诚信记录,更需要利用网络和学生沟通交流,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性格内向,当面谈话时不想表达的思想很可能通过网络与教育工作者进行沟通。
第三,队伍建设的滞后性。当前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农业院校总体上师生比低于1 : 200的标准比例设置。知识面窄;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经济、人文、社会等相关学科知识和视野,在与困难学生群体沟通时,能够确保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所思所想,包括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和专业,都能与之沟通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在经济困难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产生亲近感。
三、加强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第二,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需要。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部分农业院校对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引发的违纪甚至违法事件时有发生。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就不能让这些经济困难大学生成为平安和谐校园里的不和谐音符。
第三,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切实加强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当代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
四、加强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教育引导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经济帮扶。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落实经济帮扶政策是改进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除了奖助学金上的经济帮扶,农业院校也应根据专业设置,安排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联系农林类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企业先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学生毕业后为企业工作,还清学费。
第二,思想教育方面要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多教育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心,乐观积极的面对大学生活。深入困难学生中间,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他们的生活细微处着手。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问题不能偏激,在大学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学习,努力锻炼自己,力争在毕业中找到好的工作,回报社会,回报家庭,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第三,心理援助方面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建设是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难题。想短時间内和困难学生建立起心理联系,不是容易的事情。要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踊跃的参加学校活动,在活动中联系同学,完善人格。并且定期的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关注学生动态,真正为他们提供经常、及时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导。农业院校也应该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服务。
第四,能力培养方面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贫困理论告诉我们,缺乏健康、教育、能力、权利等也是一种贫困的表现。目前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处在所谓的“贫困循环”状态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建立并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拓展体系,加强他们的能力培养,以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摆脱“贫困循环”的束缚。
第五,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是否是平等互助的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院校应该努力营造公平和谐的校园氛围,有一个比较轻松自由的校园环境,让经济困难学生在大环境中不受到排挤,能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从而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加强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教育引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张骏生.人才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4]王燕.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4).
[5]邱有华.高校贫困生主要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7(7).
[6]周文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