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也有美丽的风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se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传统的第一课时有以下几个步骤:审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划分段落等。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的结果往往过于单调,对于教师而言,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任全部放在第二、第三课时讲解有点困难,学生也早就对这样枯燥乏味的方式了如指掌都,毫无新鲜感。合理支配课堂的时间,让第一课时不再空洞,同时让第二、第三课时不再过于繁忙急促,提高第一课时的有效性乃是当务之急。
  一、科学合理划分课时
  语文课不仅要有每一课的总目标,而且要有明确的课时目标。现阶段,第一课时的教学却存在同一种现象:“四不像”。有些教师为了出彩,把第二课时应上的“分析课文内容”调了一部分或是全部放到第一课时上,对于第一课时应着重的生字学习和初读课文只是一带而过。这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定位,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将“读书、识字写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等任务放在第一课时完成,第二课时重点细读感悟,揣摩语言,体会情感。教学任何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这样才会扎实有效。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一)紧扣文章标题,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眼,出色的题目,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阅读兴趣就会提高。
  如教学《一路花香》第一课时,从课题着手,抓住课文的切入点——“花”,由“花”导入,引发学生无限联想,急于了解一路花香是怎样的一幅美景、为什么会一路花香,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读中理清文章的脉络,步步深入。这样的初读扎实有效又有味。
  (二)创设生动情境,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儿童应该在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与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中。”因此,教师要善于把这个世界搬到课堂中,在课堂中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主动探究。
  如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学生自然都对这种新的切苹果的方法很感兴趣,老师可以就在第一课时邀请学生上台切苹果。这样的情境,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趣味盎然地走进文本,积极主动地探究,发现“苹果里”的秘密。
  (三)有效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书不读通不开讲”,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对语言文字有直接的、整体的领悟,才能实现与作者的间接对话,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
  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感受作者的用词习惯,会遇到新的句型和新的表达方式,书读得不流畅是正常的,在初读的基础上,安排词句学习正是时候。
  词语学习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对词句的正确感知会带动读书水平上一个台阶,学生能分配出一部分注意力关注文章的内容及其前后联系,阅读思绪连贯了,课文也就读得流畅了。
  三读课文,最好安排在质疑问难环节之后,因为质疑问难能有效解决阅读中的很多个性化问题。此时的读,已经少有句段理解上的困惑,学生有精力整体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各年级要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与文本对话,这样才能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低年级以朗读为主,中、高年级以默读为主,让学生有潜心会文的机会,在读的基础上要注重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带着问题阅读。低年级要弄清有几个自然段、几个人物、事情的原因、地点、事件等,而中高年级除了要了解主要内容外,还要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领会词语、句子、段落的感情,不断提高阅读质量,为第二课时的精读打下基础。
  (四)讲究指导方法,快乐识字。
  新课标指出,各年段都应关注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第一课时,教师要明确各年段识字写字目标,不惜花时间进行识字学词训练。
  识字写字是年段的重点,教师要研究汉字的构字特点,教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识字兴趣。如,采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编顺口溜的方法;利用汉字构字特点识记法;猜谜语法;表演法,等等。重点加以分析指点,指出容易写错的地方,清楚分析容易写错的地方,将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帮助学生利用汉字结构规律,轻松地把字记住。
  不论哪个年级,都要重点指导难写的字,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描红、临写,注意学生的握笔和写字姿势。有时间的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书写进行反馈评议。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生字识记完了再回归课文,通过读文巩固生字,做到学以致用。
  (五)精心设计作业,留有余味。
  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提出疑问,设置话题,启发学生思考,留下悬念,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例如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学生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此时教师继续追问:“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如何教好是语文课堂的一个永恒话题,虽然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每篇课文的课时目标也不一样,但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责任田”。语文老师应有明确的课时观,把第一课时这块“田”种好,让学生学有所得。不要以为山脚没有宜人风光,只要驻足在这里——第一课时,同样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古代教育文选》是一本集合了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精华思想的一本文集。该书摘录了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及教育家的至理名言。他们在总结古人教育经验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本文主要对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华进行梳理和分析,希望对从教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 古代教育家 教育思想 教育精华  在中国的古代的教育史上,有很多闪耀的明星:管子、孔子、孟子、荀子、
高一新生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学科知识的难度和广度都有所加大,使很多同学在化学学习上出现了不适应。所以做好初、高中教学相关方面有效衔接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摆在教师面前很现实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扶着走:注重基础、及时回顾初中相关识,唤醒学生化学记忆,使初高中知识得以有效衔接。  高一化学教师要了解初中化学的特点及其知识体系,对待初三化学
摘 要: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在还没有走出社会前,就已经承担了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压力。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等普遍现状造成多数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少数学生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如孤僻、自卑、精神压抑、情绪不稳定等问题。音乐教师应该结合音乐对人心理素质的影响做一些积极的努力和探索,通过音乐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欣赏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
摘 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师讲生听,学生被动接受。新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不是主角,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简图,是自主学习的表现,是从方法上把握技能的表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地图 学习方式  地图,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既可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又能表示地理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动态变化。故而,板图教学就成为许多教师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作者在新课改中对初中英语教学有几点体会,概言之,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师生共同享受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学习热情 学习快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作为一名一线英语教师,我在十来年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比较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过去十年中(2002—2012年)国内关于写作教学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趋势分析和刊登在国内十一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有关英语写作研究的文章的统计分析,探究国内外写作发展的趋势,并从文本、作者和读者三个维度对国内外写作教学法的研究进行梳理,对写作教学作出探索性展望。  关键词: 写作教学 写作研究 发展趋势 发展特点  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技能相辅相成,而写作是实用
摘 要: 要让受教育者始终在一种与教育要求相一致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利用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和其中“自然”的积极诱因,使他们耳濡目染,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教室文化建设恰恰符合这一要求。本文对教室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具体做法、注意点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班级教室文化建设 现实意义 具体做法 注意点  一、现实意义  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受教育者始终不觉得自己正在受教育。建设
摘 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者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过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关键词: 小学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 教学策略  新课程
《论语》中不少词语、句子的解读向来存在较大争议,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十则》备课时常常产生疑惑。《教师教学用书》作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至少在本课中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或应对这些疑惑的思路和办法。下面我主要提出对人教版七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关于《十则》中“言”“行”二字的解释(翻译)的疑问,并提出解决疑问的拙见,以供参考。  疑问一:“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中的“一言”
2012年,吴江市历史特级教师唐琴主持的唐秦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主题为“共读丰厚学养,学术引领课堂”的读书开课活动,要求工作室成员研读相关书籍,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设公开课。这次活动主题意旨深远,我静下心来认真仔细地研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及沈渭滨先生的“导读”,并做了大量的延伸阅读。就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设计了这节《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高三主题复习课。  一、主旨选择:近代化  蒋廷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