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传统的第一课时有以下几个步骤:审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划分段落等。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的结果往往过于单调,对于教师而言,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任全部放在第二、第三课时讲解有点困难,学生也早就对这样枯燥乏味的方式了如指掌都,毫无新鲜感。合理支配课堂的时间,让第一课时不再空洞,同时让第二、第三课时不再过于繁忙急促,提高第一课时的有效性乃是当务之急。
一、科学合理划分课时
语文课不仅要有每一课的总目标,而且要有明确的课时目标。现阶段,第一课时的教学却存在同一种现象:“四不像”。有些教师为了出彩,把第二课时应上的“分析课文内容”调了一部分或是全部放到第一课时上,对于第一课时应着重的生字学习和初读课文只是一带而过。这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定位,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将“读书、识字写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等任务放在第一课时完成,第二课时重点细读感悟,揣摩语言,体会情感。教学任何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这样才会扎实有效。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一)紧扣文章标题,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眼,出色的题目,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阅读兴趣就会提高。
如教学《一路花香》第一课时,从课题着手,抓住课文的切入点——“花”,由“花”导入,引发学生无限联想,急于了解一路花香是怎样的一幅美景、为什么会一路花香,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读中理清文章的脉络,步步深入。这样的初读扎实有效又有味。
(二)创设生动情境,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儿童应该在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与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中。”因此,教师要善于把这个世界搬到课堂中,在课堂中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主动探究。
如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学生自然都对这种新的切苹果的方法很感兴趣,老师可以就在第一课时邀请学生上台切苹果。这样的情境,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趣味盎然地走进文本,积极主动地探究,发现“苹果里”的秘密。
(三)有效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书不读通不开讲”,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对语言文字有直接的、整体的领悟,才能实现与作者的间接对话,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
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感受作者的用词习惯,会遇到新的句型和新的表达方式,书读得不流畅是正常的,在初读的基础上,安排词句学习正是时候。
词语学习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对词句的正确感知会带动读书水平上一个台阶,学生能分配出一部分注意力关注文章的内容及其前后联系,阅读思绪连贯了,课文也就读得流畅了。
三读课文,最好安排在质疑问难环节之后,因为质疑问难能有效解决阅读中的很多个性化问题。此时的读,已经少有句段理解上的困惑,学生有精力整体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各年级要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与文本对话,这样才能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低年级以朗读为主,中、高年级以默读为主,让学生有潜心会文的机会,在读的基础上要注重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带着问题阅读。低年级要弄清有几个自然段、几个人物、事情的原因、地点、事件等,而中高年级除了要了解主要内容外,还要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领会词语、句子、段落的感情,不断提高阅读质量,为第二课时的精读打下基础。
(四)讲究指导方法,快乐识字。
新课标指出,各年段都应关注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第一课时,教师要明确各年段识字写字目标,不惜花时间进行识字学词训练。
识字写字是年段的重点,教师要研究汉字的构字特点,教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识字兴趣。如,采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编顺口溜的方法;利用汉字构字特点识记法;猜谜语法;表演法,等等。重点加以分析指点,指出容易写错的地方,清楚分析容易写错的地方,将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帮助学生利用汉字结构规律,轻松地把字记住。
不论哪个年级,都要重点指导难写的字,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描红、临写,注意学生的握笔和写字姿势。有时间的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书写进行反馈评议。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生字识记完了再回归课文,通过读文巩固生字,做到学以致用。
(五)精心设计作业,留有余味。
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提出疑问,设置话题,启发学生思考,留下悬念,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例如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学生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此时教师继续追问:“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如何教好是语文课堂的一个永恒话题,虽然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每篇课文的课时目标也不一样,但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责任田”。语文老师应有明确的课时观,把第一课时这块“田”种好,让学生学有所得。不要以为山脚没有宜人风光,只要驻足在这里——第一课时,同样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
传统的第一课时有以下几个步骤:审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划分段落等。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的结果往往过于单调,对于教师而言,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任全部放在第二、第三课时讲解有点困难,学生也早就对这样枯燥乏味的方式了如指掌都,毫无新鲜感。合理支配课堂的时间,让第一课时不再空洞,同时让第二、第三课时不再过于繁忙急促,提高第一课时的有效性乃是当务之急。
一、科学合理划分课时
语文课不仅要有每一课的总目标,而且要有明确的课时目标。现阶段,第一课时的教学却存在同一种现象:“四不像”。有些教师为了出彩,把第二课时应上的“分析课文内容”调了一部分或是全部放到第一课时上,对于第一课时应着重的生字学习和初读课文只是一带而过。这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定位,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将“读书、识字写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等任务放在第一课时完成,第二课时重点细读感悟,揣摩语言,体会情感。教学任何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这样才会扎实有效。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一)紧扣文章标题,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眼,出色的题目,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阅读兴趣就会提高。
如教学《一路花香》第一课时,从课题着手,抓住课文的切入点——“花”,由“花”导入,引发学生无限联想,急于了解一路花香是怎样的一幅美景、为什么会一路花香,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读中理清文章的脉络,步步深入。这样的初读扎实有效又有味。
(二)创设生动情境,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儿童应该在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与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中。”因此,教师要善于把这个世界搬到课堂中,在课堂中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主动探究。
如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学生自然都对这种新的切苹果的方法很感兴趣,老师可以就在第一课时邀请学生上台切苹果。这样的情境,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趣味盎然地走进文本,积极主动地探究,发现“苹果里”的秘密。
(三)有效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书不读通不开讲”,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对语言文字有直接的、整体的领悟,才能实现与作者的间接对话,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
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感受作者的用词习惯,会遇到新的句型和新的表达方式,书读得不流畅是正常的,在初读的基础上,安排词句学习正是时候。
词语学习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对词句的正确感知会带动读书水平上一个台阶,学生能分配出一部分注意力关注文章的内容及其前后联系,阅读思绪连贯了,课文也就读得流畅了。
三读课文,最好安排在质疑问难环节之后,因为质疑问难能有效解决阅读中的很多个性化问题。此时的读,已经少有句段理解上的困惑,学生有精力整体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各年级要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与文本对话,这样才能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低年级以朗读为主,中、高年级以默读为主,让学生有潜心会文的机会,在读的基础上要注重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带着问题阅读。低年级要弄清有几个自然段、几个人物、事情的原因、地点、事件等,而中高年级除了要了解主要内容外,还要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领会词语、句子、段落的感情,不断提高阅读质量,为第二课时的精读打下基础。
(四)讲究指导方法,快乐识字。
新课标指出,各年段都应关注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第一课时,教师要明确各年段识字写字目标,不惜花时间进行识字学词训练。
识字写字是年段的重点,教师要研究汉字的构字特点,教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识字兴趣。如,采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编顺口溜的方法;利用汉字构字特点识记法;猜谜语法;表演法,等等。重点加以分析指点,指出容易写错的地方,清楚分析容易写错的地方,将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帮助学生利用汉字结构规律,轻松地把字记住。
不论哪个年级,都要重点指导难写的字,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描红、临写,注意学生的握笔和写字姿势。有时间的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书写进行反馈评议。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生字识记完了再回归课文,通过读文巩固生字,做到学以致用。
(五)精心设计作业,留有余味。
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提出疑问,设置话题,启发学生思考,留下悬念,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例如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学生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此时教师继续追问:“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如何教好是语文课堂的一个永恒话题,虽然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每篇课文的课时目标也不一样,但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责任田”。语文老师应有明确的课时观,把第一课时这块“田”种好,让学生学有所得。不要以为山脚没有宜人风光,只要驻足在这里——第一课时,同样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