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一个出色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无数课堂实践证明,一个好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反之却只能是“吹皱一池春水”。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的课堂提问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呢?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
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问题的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这样的问题。
(1)从课文标题问起,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在揭題后,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沉默”?接着引导学生质疑: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他们沉默时的神态怎样?沉默之后是一种什么情景呢?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沟通。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孩子不仅享受爱,更要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2)从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问起,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文,阮恒在整个献血过程中不停地哭泣,时而啜泣,时而抽泣,时而低声哭泣,却没有放弃献血,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阮恒”在献血时,他的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引导学生圈划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人物心路历程,体验到灵魂的高贵。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有很大的思维容量,也明确地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所以,整体、集中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不厌其烦地发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一定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在教学《月球之谜》时,通过知识竞赛导入:“苍茫宇宙浩瀚无比,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星球的名称吗?”一问既出,学生很兴奋,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前后左右,七嘴八舌,思维异常活跃。太阳、土星、木星、月亮、水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甘落后。在意犹未尽中,我又抛出第二问:“谁还能吟诵有关月亮的诗句吗?”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一学生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因势利导:“ 你知道古时候月亮又被称为什么吗?”学生议论纷纷,众说纷纭。“很好,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来感受月球的魅力”,学生的劲头更足了,兴致勃勃地赶紧打开书仔细读了起来。
同时,富有价值的问题还在于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这样提问 “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倾述、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这一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提出疑问,同时创设下一个选择疑问句,给同学们留下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找关键词句”又要求同学们看文章时要把握重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阿炳又是怎么挣钱度日的呢?请你们想象。”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孙老师又配以《二泉映月》的乐曲创设了三个场景“冬天,大雪分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么卖艺的?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让学生选择画面进行想象,学生在凄苦、悲凉的音乐声沉浸其中,默默想象。此时,阿炳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感受到阿炳的悲哀,似乎听到了他哀怨、凄绝的琴声,声声扣人心扉。此时,再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一切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孙老师的这些技巧性的体温,看似无意,却又独具匠心,一问一答间,把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帮助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其水平之高,效果之好,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
三、“条条大路通罗马”,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语文课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
可从体验人物精神品质角度设问,如我曾听过《普罗米修斯》的教学,在整体感知了故事情节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取火种而遭受惩罚值不值?”鼓励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积极思考。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效地得到了锻炼,打开了学生一条又一条的思路,心灵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体验,这对每个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收获。他们不仅得到了个性化的发展,还培养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除此,还可从体验人物生活启示角度设问,如学习《陶罐和铁罐》一文,在把握故事情节内容和人物的形象特征后,我设计了问题:“像铁罐这样,你觉得故事的结局讲它消失得无影无踪,你从它身上获得什么生活启示呢?”因为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本身兴致很高,这下更达到了最高潮。有的说:“一个人太自大就会失败”;有的说:“因为铁罐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常常奚落陶罐,我们不要像铁罐那样目中无人”;“我们应该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不可骄傲自大”……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片刻间得到了锻炼提高,这样的问题设计符合 “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的要求,很有价值。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因此,用心设计语文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问题”而精彩纷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问题”而高潮迭起吧!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
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问题的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这样的问题。
(1)从课文标题问起,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在揭題后,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沉默”?接着引导学生质疑: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他们沉默时的神态怎样?沉默之后是一种什么情景呢?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沟通。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孩子不仅享受爱,更要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2)从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问起,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文,阮恒在整个献血过程中不停地哭泣,时而啜泣,时而抽泣,时而低声哭泣,却没有放弃献血,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阮恒”在献血时,他的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引导学生圈划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人物心路历程,体验到灵魂的高贵。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有很大的思维容量,也明确地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所以,整体、集中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不厌其烦地发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一定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在教学《月球之谜》时,通过知识竞赛导入:“苍茫宇宙浩瀚无比,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星球的名称吗?”一问既出,学生很兴奋,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前后左右,七嘴八舌,思维异常活跃。太阳、土星、木星、月亮、水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甘落后。在意犹未尽中,我又抛出第二问:“谁还能吟诵有关月亮的诗句吗?”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一学生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因势利导:“ 你知道古时候月亮又被称为什么吗?”学生议论纷纷,众说纷纭。“很好,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来感受月球的魅力”,学生的劲头更足了,兴致勃勃地赶紧打开书仔细读了起来。
同时,富有价值的问题还在于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这样提问 “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倾述、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这一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提出疑问,同时创设下一个选择疑问句,给同学们留下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找关键词句”又要求同学们看文章时要把握重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阿炳又是怎么挣钱度日的呢?请你们想象。”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孙老师又配以《二泉映月》的乐曲创设了三个场景“冬天,大雪分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么卖艺的?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让学生选择画面进行想象,学生在凄苦、悲凉的音乐声沉浸其中,默默想象。此时,阿炳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感受到阿炳的悲哀,似乎听到了他哀怨、凄绝的琴声,声声扣人心扉。此时,再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一切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孙老师的这些技巧性的体温,看似无意,却又独具匠心,一问一答间,把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帮助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其水平之高,效果之好,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
三、“条条大路通罗马”,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语文课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
可从体验人物精神品质角度设问,如我曾听过《普罗米修斯》的教学,在整体感知了故事情节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取火种而遭受惩罚值不值?”鼓励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积极思考。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效地得到了锻炼,打开了学生一条又一条的思路,心灵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体验,这对每个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收获。他们不仅得到了个性化的发展,还培养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除此,还可从体验人物生活启示角度设问,如学习《陶罐和铁罐》一文,在把握故事情节内容和人物的形象特征后,我设计了问题:“像铁罐这样,你觉得故事的结局讲它消失得无影无踪,你从它身上获得什么生活启示呢?”因为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本身兴致很高,这下更达到了最高潮。有的说:“一个人太自大就会失败”;有的说:“因为铁罐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常常奚落陶罐,我们不要像铁罐那样目中无人”;“我们应该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不可骄傲自大”……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片刻间得到了锻炼提高,这样的问题设计符合 “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的要求,很有价值。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因此,用心设计语文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问题”而精彩纷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问题”而高潮迭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