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而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那么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其学习新的知识就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也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反之,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空洞干瘪,或是哗众取宠,让学生作简单的“问答游戏”,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举手的人很多,搞得轰轰烈烈,其实是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味的去文字上找答案,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欢乐和享受,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提问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我在实践中体会到: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提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住关键问题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该刨根究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
对待学生的质疑,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根据学生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一、在反复朗读中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比如:教学《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聪明人和傻子谁是真聪明?”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后,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體会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分析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二、在启发引导中释疑
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教学《胡同文化》这一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胡同的方正能够影响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经验来释疑。联系课文,“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这样,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释疑,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路。
三、借鉴资料释疑
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光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教师从中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教学《绿色基因的革命》,学生质疑:“转基因技术对环境影响大吗?”“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现状如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课外科普资料或上网搜集资料来了解更多的有关转基因的知识。学生不仅通过收集资料解答了这一问题,而且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自己释疑,能有效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精彩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教学利器。
提问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我在实践中体会到: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提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住关键问题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该刨根究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
对待学生的质疑,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根据学生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一、在反复朗读中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比如:教学《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聪明人和傻子谁是真聪明?”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后,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體会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分析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二、在启发引导中释疑
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教学《胡同文化》这一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胡同的方正能够影响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经验来释疑。联系课文,“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这样,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释疑,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路。
三、借鉴资料释疑
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光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教师从中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教学《绿色基因的革命》,学生质疑:“转基因技术对环境影响大吗?”“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现状如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课外科普资料或上网搜集资料来了解更多的有关转基因的知识。学生不仅通过收集资料解答了这一问题,而且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自己释疑,能有效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精彩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教学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