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差异发展教学模式”下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g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差异发展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差异教学论为主要理论指导,尊重学生个体之间、个体内部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的“适合小学生自主发展的差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在研究的起步阶段,我们以数学概念课为例,开展了一些尝试性研究,在教学流程上力求体现以下的教学模式:预学查异、初学引异、研学导异、拓学展异。通过对不同课例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模式的形成可以让概念的建立更具张力。下面结合《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谈谈我们的做法。
  1.预学查异,概念建立的前提
  课前及课堂初始阶段,不同能力学生通过预习、复习、自由回忆、小组讨论、游戏等方式,调动不同量的相关准备知识。教师通过观察、测验、调查问卷、小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目的、动机、能力、兴趣、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个环节,工夫要花在课前及课堂初始阶段。《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我们在备课前设计了前测试卷,前测试卷由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构成。通过对前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因此,我们调整了教学过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复习引入的时间比较短,通过“请你根据下面的等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和“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两道题,让学生明确:以前我们可以根据倍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今天是根据2和5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从而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
  2.初学引异,概念建立的基础
  在预学的基础上,学生开展初步尝试自主学习,感知学习目标。教师根据课前诊断结果,设定适合学生差异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立足学生差异,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不同学生入情入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本节课,在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时采取了差异教学的策略:能观察出来的,请直接写出你的发现;有困难的,请先在5的倍数上画上“△”,再写出你的发现。从课堂上可以发现,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问题,并做好交流的准备。
  这样,当研究其他数的倍数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用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相信学生不断经历这种过程后,他们才会具备科学的态度,才能学会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才不会贸然下结论。
  3.研学导异,概念建立的关键
  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究问题,并做好交流的准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共同筛选最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运用自己喜欢和合理的方式,交流、展示初步探究的结果,再把握预设与生成,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提出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的符合认知规律的具体引导。本节课,我们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看圈的这些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聚焦特征。)没有圈的那些数个位上不是5和0,它们是5的倍数吗?(这个问题从反面完善了结论。)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特征”的?接着,自然引出:想一想,2的倍数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有了前面的基础,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在交流中加深理解。)为什么只要个位上是2、4、6、8或0的这些数,它们就一定是2的倍数?(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所以我采取了同桌讨论的形式。)在这些问题引领的课堂上,学生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还体会了为什么。概念,在研学的过程中得以明晰。
  4.拓学展异,概念建立的提升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差异,灵活运用练习、提问等方式,反馈教学效果,并依据反馈情况,兼顾教学重点难点和不同学生的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点拨。反馈的方式要体现多样性、选择性,对后进生的当堂辅导要到位,对优等生的提高要凸显。本节课,根据前测的情况,我们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了调整,重点解决学生容易出错的第3题,对后进生的当堂辅导基本上是到位的。对优等生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游戏环节追问的问题,如:站着的同学他们的学号有什么特点?你能像老师这样说一句话让他们全都坐下吗?另外教材的第5题,我们也进行了挖掘,解决完基本问题后追问:想一想,如果要研究4的倍数的特征可以怎么去研究?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这一类问题的方法。这就凸显了对优等生的提高。
  我们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当堂完成课堂作业,同时依据学生差异,对做得快的学生提出了做拓展题的要求,为他们提供了后续学习的指导。本节课的拓展题是:下面的说法对吗?两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奇数。两个偶数的和一定是偶数。由此你还能想到什么?这种做法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目前,我们仅仅只是进行了差异发展教学模式研究的尝试,还存在不足之处。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研究的力度,积累更多的课例,拓展研究的领域,让教学模式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社会观念也日益多元化,这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教育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增多,比如网络、电视、书刊等。根据以往社会调查,中小学生是网络媒介使用者的主要构成者之一。由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较强的主体参与意识,他们在接受和汲取知识信息方面更有优势,这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着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在知识信息方面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活动应该如何开展呢?《英语课程标准》是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来设定各级目标要求的,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通过创设各种接近生活实际的情境,采用活动途径,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发
每一位上课老师都会自问:“我还原了吗?”每一位听课老师都会质疑:“你还原了吗?”我认为“还原”只是阅读教学的形式,而“还原到位”才是阅读教学的目的。现在很多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上都进行了还原,但有些阅读教学只是游离于形式之中,却没有真正达到还原的效果。我认为要还原到位,就是教者引导学者在文章和生活之间来回走几趟:从文本到生活(学),再从生活到文本(悟),又从文本回到生活中(用)。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本文以温州打火机遭遇欧盟CR法规事件为例,建立了区域分工模型,并分析了浙江区域性特色经济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风险以及区域分工的效率与成本问题.
我们的学校有道有形的围墙,而我们的教育也有一道无形的“围墙”——我们的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开放办学就是打开这道无形的“围墙”,打破校际界限,在更广阔的领域施展手脚,有效整合与利用教育资源,使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元走向多元,促进学校内涵丰富,强劲发展。开放办学在当前的教育改革浪潮中,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也被人们广为实践研究。下面笔者就以温岭市联合艺术学校的办学实践为例,谈谈开放办学的内涵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