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着色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
  ——题记
  人一出生,便如白纸,生机盎然,傲对来世。随着岁月流逝,光阴轮转,白纸上会留下點点痕迹,红的、黄的、蓝的、白的?抑或是春的万紫千红?夏的浓荫绿树?秋的金黄世界?还是冬的洁白剔透?
  人生,恰似一幅画,画的色彩全由你自己掌握。如白色淡泊,如灰色沉郁,也如红色灿烂明艳……
  白,如东坡。“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一蓑风雨平生任,踏雪飞鸿”。东坡的一生极为坎坷,仕途的偃蹇,爱情的曲折,辗转的劳累与奔波。多少次,他的心里矛盾重重:放弃仕途,怎能报效祖国?放弃文学,怎能跻身文坛?最终,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所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走出,为自己的生命涂上一笔洁白的白色,纯美、高洁……
  灰,如中国历代文人泥土般的朴素。他们以不羁的笔墨、内敛的性情勾勒出自己生命灰色的空间,似怀才不遇的陈子昂,似报国无门的陆放翁,似一贬再贬的杜工部,也如借酒浇愁的李太白。他们用那一抹浓重的灰色,让历史为之叹息,让文化在后人的眼里变得厚重起来,他们,在灰色的空间里成为风中飘摇的朵朵青莲!
  红,如陆幼青,每当看到他强忍着生理和心理的痛苦写下的文字时,每当看到他那株笑靥为面的向日葵时,我都会有一种欲哭无泪的酸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选择了一种落叶的方式——用拼尽全力的翩舞来托起生命的辉煌,像流星一般在最后一瞬间划出一道最亮丽的光弧!他的生命因此而灿烂!
  人生的境界在于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生命的画板,让我们自己着色!
  活着,总会有一个位置,让你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也许我们并不卓越,但平凡并非没有自豪的理由,喧嚣之后,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目标,诠释自己的精彩!是小草就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成为栋梁之材!
  不要问什么是低,什么是高,在生命的蓝天中飞到你的极致,这便是最好!
  蒙娜丽莎向你发出永恒的微笑,惠特曼的诗篇在召唤,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在为你的青春伴奏!
  人生如着色。让我们拿起画笔,倾听心声,为自己的生命着色!
  简评
  作文成功借鉴《读书如熬粥》的喻证笔法,表达“人生靠自己为生命着色”这一独特而深刻的人生感悟。首先,小作者在“着色”这一总喻体统领之下设置三个分论点——“如白”“如灰”“如红”,构建“总—分—总”严谨的论证结构;其次,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的契合自然恰切,例如从苏东坡经历中抽象出“纯美、高洁”之品格,确实能触发“白色”之联想,于是,色之性、人之性在淡泊、沉郁、灿烂中得以交融;再次,作文在“一喻贯全文”时又能用其他新鲜比喻加入论证,例如“在灰色的空间里成为风中飘摇的朵朵青莲”“像流星一般在最后一瞬间划出一道最亮丽的光弧”等句都使论证增添了形象色彩。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堂,就像一个“场”。在其中充溢着师生的知识交流,情感沟通,心灵交融。然而,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重工具轻人文,重理性轻感性,重接受轻探究,语文课堂成了一潭“死水”。这样,势必影响新课改的推进,进而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基于语文课堂的现状,本文从朗读、演讲、对话等角度建构语文课堂教学场,发挥场效应,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场效应 朗读 演讲对话    一、研究的现实背
@语文老师杨梦:  友谊是我们眼界与脚步的延伸,更是我们成长中不可替代的旋律。可是人生的路这么长,不是所有朋友都能伴我们走完全程,人生的路又偶有斗转、蜿蜒,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无惧无畏。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闹矛盾了怎么办?这可能是一个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不断思考和完善的问题。  @许竣迪:  当我们闹矛盾时,彼此一定都又恼怒,又冲动,当然也会有一丝后悔的心情。不妨先给自己一点时间,各自冷静一下,有一个过渡期
新房子装修完了,我准备请木匠打件写字台。父亲在电话上跟我说,老家还有块上好的木料,下周开三轮车送过来,能省一笔钱。  木料运来了,木匠师傅拍打着赞叹道,真是做家具的上等桐木。  这块桐木让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0年前。那年我正读高一,暑假回家猛然发现窗台边生出一棵青桐苗,朝气蓬勃,似乎每天都在跳着高地往上长。  母亲对这棵天赐的小树也格外关照,刮风下雨都会给小树绑上几根棍子支撑,防止吹断。秋天开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