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围绕教材中心内容,适当拓宽知识,开阔视野,进行穿插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能使课堂中充满生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穿插教学是否搞得巧妙灵活,便是教学艺术的展现。
一、定量渗透,适当扩展
穿插的内容一定要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围绕教学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或渗透历史知识,或穿插现实生活内容,或补充科普知识,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生活,在内容上可以多方位,多侧面;在数量上要适当,不能喧宾夺主;在质量上要精彩贴切,不能脱离教材。
穿插教学不等于举例。举例是以具体事例说明某一观点或原理,而穿插教学是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根据教学内容发展的需要而决定取舍,有较大的灵活性。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比如说,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可以适当地穿插相关的趣闻逸事、笑话、幽默等;可以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等。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竞选州长》一课时,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纽约州长见到马克·吐温后,极端仇恨,说道:‘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啊!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这则小故事的引述,使学生忍俊不禁,其心境明显处于愉悦状态,在一阵轻松的笑声中感受、了解、把握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
二、点拨到位,恰到好处
在穿插教学中要学会“点拨”功夫。“点”,就是点中要害;“拨”,就是拨开疑惑。言简意赅,分辨清晰,所用时间不多,但效果甚佳。
中国古代有许多包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在教学中若能适当穿插,就会使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获得新的认识。如讲对立统一关系时,穿插“暴君与床”的故事:“暴君在哲人面前夸口,说他对任何人拥有生杀大权。哲人却说:‘陛下虽拥有生杀大权,但夜里也只能睡一张床。’暴君听后十分生气,便命人造了一张天下最大的床,让哲人看。哲人说:‘陛下的床愈大,陛下显得愈渺小。’”哲人用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穿了暴君的愚蠢。这种穿插既深刻地阐明了原理,又有新鲜感,恰到好处。
三、巧妙捎带,水到渠成
穿插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把语文教学思想教育融入教材内容中,既不会牵强附会,又不会生硬死板,会达到融情于理、水到渠成的功效。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这句谚语在课文中被作为主观臆测的联系的例子。教师可以穿插讲:“‘喜鹊兆喜,乌鸦示凶’也是有根据的。喜鹊恶湿,晴则噪,鹊鸣是晴天征兆,古时省亲访友一般选择晴天,故‘鹊鸣兆人至’的观念产生。乌鸦是杂食性鸟类,嗜好吞食腐臭动物,它与尸体有此种缘分,就形成了‘鸦鸣兆人亡’的观念。由此穿插一说,既道出了民间俗语的来龙去脉,又深入理解了基本原理,学生更能信服,同时也增加了一些科普知识。
穿插教学的运用在于恰到好处。穿插中切忌随意性,信口开河,离题“散讲”。一定要紧扣教材,围绕中心,事先有选择,事后有回顾,有明确的目的。穿插内容要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注意科学性、整体性、思想性、准确性。(作者单位陕西省子洲县电市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定量渗透,适当扩展
穿插的内容一定要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围绕教学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或渗透历史知识,或穿插现实生活内容,或补充科普知识,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生活,在内容上可以多方位,多侧面;在数量上要适当,不能喧宾夺主;在质量上要精彩贴切,不能脱离教材。
穿插教学不等于举例。举例是以具体事例说明某一观点或原理,而穿插教学是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根据教学内容发展的需要而决定取舍,有较大的灵活性。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比如说,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可以适当地穿插相关的趣闻逸事、笑话、幽默等;可以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等。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竞选州长》一课时,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纽约州长见到马克·吐温后,极端仇恨,说道:‘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啊!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这则小故事的引述,使学生忍俊不禁,其心境明显处于愉悦状态,在一阵轻松的笑声中感受、了解、把握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
二、点拨到位,恰到好处
在穿插教学中要学会“点拨”功夫。“点”,就是点中要害;“拨”,就是拨开疑惑。言简意赅,分辨清晰,所用时间不多,但效果甚佳。
中国古代有许多包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在教学中若能适当穿插,就会使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获得新的认识。如讲对立统一关系时,穿插“暴君与床”的故事:“暴君在哲人面前夸口,说他对任何人拥有生杀大权。哲人却说:‘陛下虽拥有生杀大权,但夜里也只能睡一张床。’暴君听后十分生气,便命人造了一张天下最大的床,让哲人看。哲人说:‘陛下的床愈大,陛下显得愈渺小。’”哲人用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穿了暴君的愚蠢。这种穿插既深刻地阐明了原理,又有新鲜感,恰到好处。
三、巧妙捎带,水到渠成
穿插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把语文教学思想教育融入教材内容中,既不会牵强附会,又不会生硬死板,会达到融情于理、水到渠成的功效。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这句谚语在课文中被作为主观臆测的联系的例子。教师可以穿插讲:“‘喜鹊兆喜,乌鸦示凶’也是有根据的。喜鹊恶湿,晴则噪,鹊鸣是晴天征兆,古时省亲访友一般选择晴天,故‘鹊鸣兆人至’的观念产生。乌鸦是杂食性鸟类,嗜好吞食腐臭动物,它与尸体有此种缘分,就形成了‘鸦鸣兆人亡’的观念。由此穿插一说,既道出了民间俗语的来龙去脉,又深入理解了基本原理,学生更能信服,同时也增加了一些科普知识。
穿插教学的运用在于恰到好处。穿插中切忌随意性,信口开河,离题“散讲”。一定要紧扣教材,围绕中心,事先有选择,事后有回顾,有明确的目的。穿插内容要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注意科学性、整体性、思想性、准确性。(作者单位陕西省子洲县电市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