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爱在茉莉般的幽香中诗意流淌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yal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章用清新、质朴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心急如焚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文章笔触细腻,选材典型,通过一些看似平淡却感人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如茉莉般淡淡的温情,浓浓的挚爱。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
  设计理念
  散文的神韵来自其感人的细节。教学中抓住文本细节,走进人物内心,感受语言温度,产生情感共鸣。构建一种“预设生成”和“发展型”的课堂,让师生和文本融为一体,使文本语言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爱的幽香缕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在读中感受真情,在品中感悟细节描写所带来的震撼。
  3.让学生受到爱的熏陶,培养他们关注细节、用心体验爱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领悟“爱如茉莉”般恬淡、真挚、厚重、悠远, 在读中体悟爱的真谛,受到真爱无痕的洗礼。
  教学过程
  一、关注茉莉,定下基点
  1.有人说爱如玫瑰,它热烈奔放;有人说爱如大海,它博大深邃。文中的句子却使人感受到了一份如茉莉般的爱,它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找出写茉莉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①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②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2.读后说说茉莉的特点。(平淡无奇、洁白纯洁、缕缕幽香)
  3.引导:你觉得哪几个词最能说明茉莉的与众不同?(“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都能说明茉莉的淡雅之美。)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后,以简约的处理方式直奔课文的重点,找到研读的突破口,为下面的自主品析奠定情感基调。】
  二、走进文本,关注震撼
  1.与其说作者领悟到这份爱如“茉莉”,还不如说这份爱的平淡“钻”进了作者的心中。作者的心里明显被这份平淡“钻”了一下的地方有几处?
  2.学生走进文本,理出三次震撼。
  (出示:①我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②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③“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3.渗透写法:这是一篇散文,看似作者随意挥洒文字,但只要用心去发现,我们还是会发现作者写作的线索,这也给我们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了方便。
  【设计意图:紧扣“平淡”,遵循文章和作者的内在情感逻辑去体悟,给学生品读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为师生与文本对话奠基蓄势,同时使课堂简单完整,在不知不觉中学生领悟到了谋篇布局的思路和散文写法。】
  3.品读三次震撼,注意从一个个眼神、动作、语调、前后的对比中去体验、感受真爱。
  (1)第一句话,你从句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了“爱”的平淡?
  ①引导学生关注“挂着”“恬静”“微笑”“紧握”“睡着了”等动作的细微。在反复指导朗读中,读出那份自然、恬静、平淡的感觉。
  ②你从这份平淡的画面背后读出了什么?(幸福,甜蜜,满足,惬意,关爱,感动……)
  ③为什么他们内心爱流涌动,却表面平淡自然?(结合“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抓住“探”字读出轻轻柔柔的感觉。)
  (2)体会第二处细节的平淡。
  ①这种睡法分明是一种独创啊,应该感到惊喜呀!那你到底读出了怎样的平淡?
  (预设:表情平淡,因为是“打着哈欠”说的;语气语调平淡,因为爸爸看似怪妈妈,实际是责怪自己,觉得这样做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声音小,怕吵醒妈妈……)
  ②这种平淡就是一种爱啊,爱得愈真愈平淡啊!让我们读出这种平淡中的爱吧!
  (3)体会第三处细节的平淡。
  师:一个病人,手脚麻木,这句话中哪儿让作者觉得平淡呢?(怕惊动、不敢动)
  指导读出平淡中的真爱,感受爱的“不平淡”。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阅读期待出发,给学生挖掘文本情感的机会和空间,多角度地品味爱的“平淡”中的“不平淡”,教师随机应变,参与对话,让教学变得灵动而有情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三、品味细节,发现真爱
  1.过渡:经过三次心灵的震撼,这份茉莉般的了无痕迹、平淡无奇的爱终于打动了作者。也许岁月流淌,爸爸妈妈早已对这份爱习以为常,但此时作者一定回味起了妈妈生病岁月里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
  2.交流。
  ① “记住,一定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要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抓住一个“记住”,体会吃饺子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居然还念念不忘。)
  ②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为什么爸爸表现得如此平淡?(证明他太了解妈妈了,但内心是焦急的,抓住“直奔”体会爸爸的心情。)
  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你从“每天”这个平淡的字眼中到底读到了什么?
  ④真是我惊醒了爸爸吗?(抓住“睡眼朦胧”“轻轻放下”“蹑手蹑脚”“拉了出去”感受爸爸对妈妈的爱。)
  ⑤带花很平常,为什么不带玫瑰,还“叮嘱”我带茉莉花?
  (默默地记着爱人的最爱,喜欢着他的喜欢就是一种爱。想象:爸爸一定在那个美丽黄昏里欣赏母亲修剪茉莉花枝的美丽身影。)
  【设计意图:抓住释放学生的朗读体悟和想象能力的契机,让学生在文本里越走越深,对“平淡”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对茉莉般平淡无奇的爱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深刻了。】
  四、升华真爱,回归平淡
  1.是的,回味文中他们之间有许多的爱被我们发现,正如这株茉莉的香味会袅袅地钻进我们的心中。
  (出示:“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体会“钻”带给自己的感觉。)
  2.这份爱是平淡无奇的,但此时作者的内心平静吗?
  3.师生交流。
  这是一份感动。(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这是一份惊喜。为作者和我们的共同发现而惊喜!(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这是一份幸福。世上还有什么能比爱更能滋润我们的心田?(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这也是一份祝福。祝福天下有情人平平淡淡,白头偕老。(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这里是否也有一种自责?作者肯定会想起在那个美丽黄昏,妈妈说“爱如茉莉”时,我的那一“笑”吧?此时的“笑”是否应在心底?(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4.总结:这就是一种散文笔法,言有尽而意无穷!值得我们久久回味。
  【设计意图:此板块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情感体验。同时在学生已有的情感世界进一步加强与文本进行主题建构,以达到回归文本“平淡”的主旨。】
  五、至爱无痕,诗意流淌
  1.当我们再次回味这平淡而又至深的真爱,文中那每一个细节就是一朵洁白的茉莉花,幽香、淡雅。
  2.出示小诗:
  爱如茉莉,
  平淡无奇,但又芳香怡人,
  爱 是妈妈念念不忘的那顿饺子,
  爱 是爸爸那不经意的执手而眠,
  ……
  3.在你的生活中,爱是什么?试着写进这首诗中。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尝试用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来提炼全文,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让情感体验延伸到学生的生活,课堂使学生心灵再次受到震撼,余味无穷。】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视野,慕课、微课等新型的教学形态开始涌现。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着巨大变化,也给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如何与教学有效整合,使之成为教学的合作者与推进者,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科素养,还需要我们冷
【小斌的档案】  小斌(化名)是个瘦瘦的小男生,10岁,四年级。小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在班级中属中上水平,并擅长通过心算来解决计算问题,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反应很快。我让他解决“49 67”的问题时,他可以按照“40 60=100,9 7=16,所以100 16=116”的方法很快得出答案,但是换种情境,在乘法或者除法的运算过程中,总是犯一些“粗心”的错误。例如:解决“196÷32”时,他可能会在
新接一年级,学生入校的第一天,我就充分领教了小袁的淘气:学生在楼道里排队,其他班的老师从队伍旁边经过,小袁伸出脚来绊老师,老师说他不能这样,他又推了老师一把,老师摇摇头,无奈地跑来告诉我“我可发现了你们班的一个活宝,够你受的”。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就有数不过来的学生跑过来跟我告,状:前面那个穿红色衣服的男生推我,吐我,踢我。学生彼此还不认识,只能用描述衣服的方式来加以区别。就这样站个队,别的学生几乎
案例背景:  我多次设计并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似乎一次比一次“顺利”,可我却越来越迷惑。解决问题时,学生真的需要列表吗?真的感悟到列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了吗?学生围绕情境图“请你用最简洁的方式整理情境图中的信息”时,方法是多样的,但很少有学生把信息放入图表。因此课堂中,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接受“列表”。当然,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训练,学生也能很快地通过列表解决问题。也就是说
摘 要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应用与创新的融合,是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追求的理想目标。审视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现状,依然存在系统性不足、综合性不强、创新性不够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开展涵盖教学体系、教学平台、教学载体、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5个教学要素的系统研究,运用“学习产出”理论,开展“小范围、大幅度”实践教学综合改革,探索了一套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五化”改革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应用到各种实物、模型、图形、图片等直观教具。直观教具的使用,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直观教具的“数学启发性”成为其一个显著特征。在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中,教具有时却是一些非数学常规的生活物品,比如太阳帽和领带。这些非常规教具的巧妙使用,使得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与众不同的万千气象。  【案例一】2005年底,华应龙执教
一、提出“块状”探究实验活动命题的由来及理解  课改之前,科学课(常识课、自然课)课堂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灵活性不强,教师可以基本按照教学设计的环节一步一步去做,科学实验也是以分步进行为主,教师容易把握课堂的进程,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应该说是停留在“点”上,那么“块状”就是把可以串联起来的几个实验小活动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有较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探究活动。近年来,“块状”探究实验活动方式也有不少省、市
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体现在数学课堂上,既有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又有教师引导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关于数学学习内容的互动对话、教师恰当的问题引领等,对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久前,我们同一教研组的三位老师分别执教了人教版教材《小数点移动》一课,由于在导入活动中的组织引导过程不同,使教学效果产
【摘要】笔者通过研究“平行”概念的有关上位知识,分析整理教学过程中的两大难点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依托多维素材,让学生经历验证平行的过程,并把概念的概括與应用有机融合,多方位刻画概念本质,形成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实践成果。  【关键词】上位知识 概念本质 多维素材  一、“平行”概念本质的认识  大多数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将平行线定义为“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段教学目标,结合本年段的学情,中年段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主要有: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词语教学和质疑问难。  如何紧扣课标的学段目标,既强基固本,彰显中年段的特色,又突破千课一面的模式,高效地完成这四项任务?需探寻突围之路,领略别样的风景。  一、导入新课,意在激趣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