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浅探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是公平、正義的化身,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最基本、最有力、最持久的条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回应了人民关切,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学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理应成为《民法典》普法工作的大后方。思政课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建立法制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立足思政课堂,创新法治文化载体,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构筑起未成年人法治意识的防线。
  关键词:民法典;普法;思政课堂;法律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强调了《民法典》普法工作的重要性。《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其中涉及许多专业术语,比如物权、人格权、民事主体、侵权责任等,必须落实普法工作,进行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阐释和解读。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学法的浓厚氛围,养成自觉守法、学会用法、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公民的教育工作,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更应一马当先。学校应利用好思政课堂,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成为国家普法工作的关键助力。
  一、立足学校德育教育的实际,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学校求学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法律信仰,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强弱,直接影响国家法制进程的推进。近年来,与青少年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增多,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树立法律信仰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作为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责任让学生懂得“该做怎么样的人”“如何做人”。作为一部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法律,2020年面世的《民法典》的普法理应成为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学校德育教育的规范系统普法,为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公民的法律意识,这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重要一步,对国家法治进程的推进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建立健全法制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学法积极性
  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的普法教育应该是普及法律知识,养成法治意识,建立法治信仰等,最终的目的是使法律真正成为学生今后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尺度。法制教育必须扎根于学校,让学生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植入法律意识。校本课程既可以立足本校情况,又可以利用和生成更多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资源,其实效性更强。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挖掘法制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自然地将法制教育融入本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之中。例如贯彻“依法治校”的教育方针,我们还可以立足学校的实际,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修订法制教育校本教材。为了让教材直观、生动,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我们可以选取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民法典》条文,结合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和法律小故事,编写校本课程。例如:针对小学生,我们可以多用图画配合少量文字的方式呈现法律知识,采取类似绘本的方式呈现。初中学生由于已具备道德与法治课的基础法律常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立足课堂理论,进行适当的延伸,引入更多的法律条文,让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民法典》对公民权益保障的条文也是与中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第四编人格权、第五编婚姻家庭等篇章是比较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章节,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和教材。高中及以上的学生由于已经开始接受比较专业的法律理论知识,《民法典》里面例如自然人、法人、代理、物权、合同、人格权等一些专业的法律知识已经可以为他们所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更多地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
  三、立足思政课堂,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课堂的法律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小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法治的种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要探索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效结合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师可以把法制课堂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分阶段开展普及《民法典》基本法律常识教育工作。例如,在讲授法律的作用的时候,笔者就结合《民法典》出台的意义分析,让学生既能立足理论,又可以运用课堂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青少年学生守法养成教育,使他们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营造人人学法的浓厚氛围,养成自觉守法、学会用法、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当我们新的法律出台时,课堂必须及时地开展普法教育,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及时有效地理解国家为什么要出台这部法律,这部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法律条文是怎样与我们的生活相结合的?通过思政课堂的普法教育,学生慢慢就学会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案例相结合。随着资讯愈加发达,新闻媒体的舆论氛围可以成为课堂的延伸,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心灵播下法治的种子。
  四、创新法治文化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普法宣传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大力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必须把法治精神和法治教育融入师生素质提升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个过程。普法教育理应让法治精神始终贯彻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层方面,凝聚依法治校的强大力量。校园法治文化的载体多种多样,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推行法律情景剧表演为学生学法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举办“12·4法治宣传日”系列活动;建设校园法治文化长廊和文化墙;开展《民法典》宣传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等,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行为能力。学校可以借助融媒体载体,实施资源整合,打造校园法治网络平台,举办法治微电影、法治微课堂的网上评比大赛,也可以定期向学生推送与法治教育教学相关的学习资源等,激发法治教育的新活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担当和使命感,立足本职工作,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我们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将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初心、立德树人的使命贯彻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让教育教学更有效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追求和探索的主题。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海鸥学校,广州510000)
其他文献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蚌湖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班级中的一切,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开展感恩教育,是针對现在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社会冷漠,不懂感恩,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等现状而进行的德育教育。将“感恩”纳入班级文化中,建设班级“硬文化”,同时将“感恩”纳入班级精神中,建设班级“软文化”。
摘要:目前,“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为了更好地聚焦核心素养,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更新教学观念,关注核心素养;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将核心素养理念贯穿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方法,内化核心素养;评价多元化,深化核心素养;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态度
摘 要:核心素养背景下,新课标从“双基”提到“四基”,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方式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笔者以《小数乘法》的课堂实录为例,结合平时工作实践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历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实施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兴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广大教师不断探讨的话题。“有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尤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创设教学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运用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摘 要】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初步阐述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在玩耍中成长起来。游戏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同样受小学生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老师采用游戏的形式,想方设法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因游戏变得生动起来。  【关键词】研学后教;游戏;课堂教
摘 要: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人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将数学素养的形成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并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研学后教;数学素养;数感;教学策略  有不少数据表明,学生毕业后从事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人仅
摘 要:在当前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实践、探究、合作、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整合,注重学生发展,与番禺区提出的“研学后教”理念相吻合。在“研学后教”理念下,教师应全面提升个人素养,以课程引领提升学生素养,依托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维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研学后教;综合实践学科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富都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研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学后教”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研学后教”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来充分发挥其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对策  在小学课程中,数学是
摘 要: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德育及成长的重视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对教育认识普遍不高,家庭教育相对薄弱。有鉴于此,笔者在家校共育建设工作中,就家校共育的合作机制、家校沟通以及家长培训等工作策略进行探索,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形成“三全育人”的德育格局。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
【摘 要】活动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形式。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就是为了达到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而研学活动是在广州市番禺区“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设计的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活动。好的研学活动能帮助学生高效实现研学目标。研学活动的设计应该依托已有的教材背景和学生背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学习的过程性、生成效果的检测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性以及学生兴趣的激发性。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