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是公平、正義的化身,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最基本、最有力、最持久的条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回应了人民关切,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学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理应成为《民法典》普法工作的大后方。思政课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建立法制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立足思政课堂,创新法治文化载体,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构筑起未成年人法治意识的防线。
关键词:民法典;普法;思政课堂;法律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强调了《民法典》普法工作的重要性。《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其中涉及许多专业术语,比如物权、人格权、民事主体、侵权责任等,必须落实普法工作,进行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阐释和解读。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学法的浓厚氛围,养成自觉守法、学会用法、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公民的教育工作,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更应一马当先。学校应利用好思政课堂,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成为国家普法工作的关键助力。
一、立足学校德育教育的实际,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学校求学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法律信仰,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强弱,直接影响国家法制进程的推进。近年来,与青少年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增多,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树立法律信仰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作为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责任让学生懂得“该做怎么样的人”“如何做人”。作为一部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法律,2020年面世的《民法典》的普法理应成为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学校德育教育的规范系统普法,为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公民的法律意识,这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重要一步,对国家法治进程的推进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建立健全法制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学法积极性
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的普法教育应该是普及法律知识,养成法治意识,建立法治信仰等,最终的目的是使法律真正成为学生今后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尺度。法制教育必须扎根于学校,让学生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植入法律意识。校本课程既可以立足本校情况,又可以利用和生成更多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资源,其实效性更强。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挖掘法制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自然地将法制教育融入本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之中。例如贯彻“依法治校”的教育方针,我们还可以立足学校的实际,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修订法制教育校本教材。为了让教材直观、生动,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我们可以选取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民法典》条文,结合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和法律小故事,编写校本课程。例如:针对小学生,我们可以多用图画配合少量文字的方式呈现法律知识,采取类似绘本的方式呈现。初中学生由于已具备道德与法治课的基础法律常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立足课堂理论,进行适当的延伸,引入更多的法律条文,让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民法典》对公民权益保障的条文也是与中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第四编人格权、第五编婚姻家庭等篇章是比较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章节,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和教材。高中及以上的学生由于已经开始接受比较专业的法律理论知识,《民法典》里面例如自然人、法人、代理、物权、合同、人格权等一些专业的法律知识已经可以为他们所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更多地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
三、立足思政课堂,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课堂的法律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小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法治的种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要探索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效结合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师可以把法制课堂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分阶段开展普及《民法典》基本法律常识教育工作。例如,在讲授法律的作用的时候,笔者就结合《民法典》出台的意义分析,让学生既能立足理论,又可以运用课堂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青少年学生守法养成教育,使他们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营造人人学法的浓厚氛围,养成自觉守法、学会用法、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当我们新的法律出台时,课堂必须及时地开展普法教育,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及时有效地理解国家为什么要出台这部法律,这部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法律条文是怎样与我们的生活相结合的?通过思政课堂的普法教育,学生慢慢就学会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案例相结合。随着资讯愈加发达,新闻媒体的舆论氛围可以成为课堂的延伸,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心灵播下法治的种子。
四、创新法治文化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普法宣传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大力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必须把法治精神和法治教育融入师生素质提升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个过程。普法教育理应让法治精神始终贯彻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层方面,凝聚依法治校的强大力量。校园法治文化的载体多种多样,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推行法律情景剧表演为学生学法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举办“12·4法治宣传日”系列活动;建设校园法治文化长廊和文化墙;开展《民法典》宣传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等,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行为能力。学校可以借助融媒体载体,实施资源整合,打造校园法治网络平台,举办法治微电影、法治微课堂的网上评比大赛,也可以定期向学生推送与法治教育教学相关的学习资源等,激发法治教育的新活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担当和使命感,立足本职工作,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我们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将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初心、立德树人的使命贯彻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让教育教学更有效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追求和探索的主题。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海鸥学校,广州510000)
关键词:民法典;普法;思政课堂;法律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强调了《民法典》普法工作的重要性。《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其中涉及许多专业术语,比如物权、人格权、民事主体、侵权责任等,必须落实普法工作,进行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阐释和解读。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学法的浓厚氛围,养成自觉守法、学会用法、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公民的教育工作,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更应一马当先。学校应利用好思政课堂,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成为国家普法工作的关键助力。
一、立足学校德育教育的实际,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学校求学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法律信仰,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强弱,直接影响国家法制进程的推进。近年来,与青少年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增多,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树立法律信仰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作为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责任让学生懂得“该做怎么样的人”“如何做人”。作为一部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法律,2020年面世的《民法典》的普法理应成为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学校德育教育的规范系统普法,为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公民的法律意识,这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重要一步,对国家法治进程的推进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建立健全法制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学法积极性
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的普法教育应该是普及法律知识,养成法治意识,建立法治信仰等,最终的目的是使法律真正成为学生今后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尺度。法制教育必须扎根于学校,让学生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植入法律意识。校本课程既可以立足本校情况,又可以利用和生成更多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资源,其实效性更强。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挖掘法制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自然地将法制教育融入本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之中。例如贯彻“依法治校”的教育方针,我们还可以立足学校的实际,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修订法制教育校本教材。为了让教材直观、生动,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我们可以选取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民法典》条文,结合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和法律小故事,编写校本课程。例如:针对小学生,我们可以多用图画配合少量文字的方式呈现法律知识,采取类似绘本的方式呈现。初中学生由于已具备道德与法治课的基础法律常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立足课堂理论,进行适当的延伸,引入更多的法律条文,让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民法典》对公民权益保障的条文也是与中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第四编人格权、第五编婚姻家庭等篇章是比较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章节,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和教材。高中及以上的学生由于已经开始接受比较专业的法律理论知识,《民法典》里面例如自然人、法人、代理、物权、合同、人格权等一些专业的法律知识已经可以为他们所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更多地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
三、立足思政课堂,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课堂的法律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小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法治的种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要探索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效结合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师可以把法制课堂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分阶段开展普及《民法典》基本法律常识教育工作。例如,在讲授法律的作用的时候,笔者就结合《民法典》出台的意义分析,让学生既能立足理论,又可以运用课堂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青少年学生守法养成教育,使他们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营造人人学法的浓厚氛围,养成自觉守法、学会用法、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当我们新的法律出台时,课堂必须及时地开展普法教育,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及时有效地理解国家为什么要出台这部法律,这部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法律条文是怎样与我们的生活相结合的?通过思政课堂的普法教育,学生慢慢就学会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案例相结合。随着资讯愈加发达,新闻媒体的舆论氛围可以成为课堂的延伸,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心灵播下法治的种子。
四、创新法治文化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普法宣传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大力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必须把法治精神和法治教育融入师生素质提升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个过程。普法教育理应让法治精神始终贯彻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层方面,凝聚依法治校的强大力量。校园法治文化的载体多种多样,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推行法律情景剧表演为学生学法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举办“12·4法治宣传日”系列活动;建设校园法治文化长廊和文化墙;开展《民法典》宣传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等,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行为能力。学校可以借助融媒体载体,实施资源整合,打造校园法治网络平台,举办法治微电影、法治微课堂的网上评比大赛,也可以定期向学生推送与法治教育教学相关的学习资源等,激发法治教育的新活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担当和使命感,立足本职工作,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我们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将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初心、立德树人的使命贯彻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让教育教学更有效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追求和探索的主题。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海鸥学校,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