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不但是战争年代的宝贵财富,而且也是和平年代的无价之宝。为人父母,都是对于儿女充满无尽的爱,恨不得把毕生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地告诉儿女。因此,家书都是出自肺腑之言,是最为真实、最为实在的言语。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家书吧,感悟家书中的情怀,聆听家书中的智慧。
《论德谟克利特之井》
小梅:
你选择到马里兰大学恐怕没有错,这不在于这个学校名声大、“级别高”,我们不必要有这种世俗的念头,不必去争此虚荣。重要的是在这种研究性大学的确可以赢得时间,真正的无形之宝与无价之宝就是时间。除了时间,压力也是好的。把你推向深处的压力,对于你这种懒人是绝对必须的。
中国人喜欢讲“人往高处走”,这一世俗的观念容易误导人们往名利的阶梯作无休止的爬行。其实,作为学人,应当感兴趣的是“人往深处走”。我一直用这句话勉励自己。你往深处走的条件比我更好,环境、基础、语言都可以帮助你。你能意识到时代病,感到须沉下心来,这是很要紧的。沉下去,才拥有大海。这种“深处意识”将使你收益无穷。
说到这里,我想起“德谟克利特之井”这个意象。你知道,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四六〇至公元前三七〇年)是古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说的创始人之一,其著作达七十三种,可惜留下只有少数的一些片段。他有一句名言,叫作“事实真相在井底”。因有这句名言,人们后来就把储藏真理的深处称为“德谟克利特之井”。我们应当走向德谟克利特之井。
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爱伦·坡的小说,他就用了德谟克利特之井这个意象。他写的短篇《幽会》里说过一句话:“宝藏只会在深渊里。”这句话我读过便忘不了,现在虽已烂熟于心,但从未失去它的新鲜感。记得《幽会》里曾描写道:有许多强壮的游泳者跳入水中,寻找他们想找的宝藏。但是,他们不敢进入深渊,所以寻找也只能是“徒劳”。我们做学问,正是以寻找精神宝藏为职业的人,可是,这宝藏在浮浅的表面是找不到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一生必须不畏艰辛地工作,不怕劳苦地往深处下沉。任何捷径都是表层之路,它不可能通向深渊。你今年三十一岁,彻底打掉心存侥幸的念头,下决心一辈子往深渊靠近,这将形成你的一种境界和抱负。
犹太人有句谚语:“不要靠近深渊。”我不喜欢这种太聪明的告诫。在《独语天涯》中,我特写了一小节随想录批评这一格言。我喜欢的是马克思的“科学的门口如同地狱门口”的话,从事科学就不怕有堕入地狱、堕入深渊的危险。科学上有成就的人都是敢于献身于科学的人,即抱着“我不入地狱谁来入”“我不靠近深渊谁靠近”的决心与信念从事自己的事业。最后赢得“宝藏”的人都是这些献身者。走入德谟克利特井底去发现真理的人,也正是这些献身者。
在《幽會》这篇小说的前边,引述了小说叙述者奇切斯特教区主教亨利·金在其妻子的葬礼上所说的一句话:“为我待在那里!我一定会在那谷里同你相会。”这个“你”,我们不妨把它设想为独居在德谟克利特深井里和其他深渊中的“真理”,我们也应当对它呼唤:请你待在那里,我一定在深渊中与你相会。
——刘再复
《论德谟克利特之井》
小梅:
你选择到马里兰大学恐怕没有错,这不在于这个学校名声大、“级别高”,我们不必要有这种世俗的念头,不必去争此虚荣。重要的是在这种研究性大学的确可以赢得时间,真正的无形之宝与无价之宝就是时间。除了时间,压力也是好的。把你推向深处的压力,对于你这种懒人是绝对必须的。
中国人喜欢讲“人往高处走”,这一世俗的观念容易误导人们往名利的阶梯作无休止的爬行。其实,作为学人,应当感兴趣的是“人往深处走”。我一直用这句话勉励自己。你往深处走的条件比我更好,环境、基础、语言都可以帮助你。你能意识到时代病,感到须沉下心来,这是很要紧的。沉下去,才拥有大海。这种“深处意识”将使你收益无穷。
说到这里,我想起“德谟克利特之井”这个意象。你知道,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四六〇至公元前三七〇年)是古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说的创始人之一,其著作达七十三种,可惜留下只有少数的一些片段。他有一句名言,叫作“事实真相在井底”。因有这句名言,人们后来就把储藏真理的深处称为“德谟克利特之井”。我们应当走向德谟克利特之井。
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爱伦·坡的小说,他就用了德谟克利特之井这个意象。他写的短篇《幽会》里说过一句话:“宝藏只会在深渊里。”这句话我读过便忘不了,现在虽已烂熟于心,但从未失去它的新鲜感。记得《幽会》里曾描写道:有许多强壮的游泳者跳入水中,寻找他们想找的宝藏。但是,他们不敢进入深渊,所以寻找也只能是“徒劳”。我们做学问,正是以寻找精神宝藏为职业的人,可是,这宝藏在浮浅的表面是找不到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一生必须不畏艰辛地工作,不怕劳苦地往深处下沉。任何捷径都是表层之路,它不可能通向深渊。你今年三十一岁,彻底打掉心存侥幸的念头,下决心一辈子往深渊靠近,这将形成你的一种境界和抱负。
犹太人有句谚语:“不要靠近深渊。”我不喜欢这种太聪明的告诫。在《独语天涯》中,我特写了一小节随想录批评这一格言。我喜欢的是马克思的“科学的门口如同地狱门口”的话,从事科学就不怕有堕入地狱、堕入深渊的危险。科学上有成就的人都是敢于献身于科学的人,即抱着“我不入地狱谁来入”“我不靠近深渊谁靠近”的决心与信念从事自己的事业。最后赢得“宝藏”的人都是这些献身者。走入德谟克利特井底去发现真理的人,也正是这些献身者。
在《幽會》这篇小说的前边,引述了小说叙述者奇切斯特教区主教亨利·金在其妻子的葬礼上所说的一句话:“为我待在那里!我一定会在那谷里同你相会。”这个“你”,我们不妨把它设想为独居在德谟克利特深井里和其他深渊中的“真理”,我们也应当对它呼唤:请你待在那里,我一定在深渊中与你相会。
——刘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