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逐渐淡化的迹象,主要表现在自我责任感弱化,家庭责任感弱化、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对他人责任感弱化以及自我意识高于一切等方面。中职学生在毕业之后走上各行各业,成为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条培养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
一、引言
社會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社会责任感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其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当代中职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担负着历史重任,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已经十分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列为素质教育三大重点之首,并将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的挑战,强调以我为主,讲究功利,当代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逐渐淡化的迹象,主要表现在自我责任感弱化,家庭责任感弱化、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对他人责任感弱化以及自我意识高于一切等方面。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14年、担任学生科科长7年的我来说,深感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这项工作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培养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按照我的理解,探索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关心集体、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等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层层推进。通过校内教育、家校合作、社会实践等多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渐养成的同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社会贡献的能力。
1、以课堂教学为阵地,通过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抓责任感培养,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激发学生责任感形成。如果能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使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么就能很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2、开展感恩教育。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而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老师和国家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中职学生来说,具有感恩的心是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因为,只有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我的做法就是:一方面,通过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仪式、庆祝母亲节等活动,教育学生要懂得感谢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帮助,要懂得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要懂得知恩图报,要用自己的感激之情去爱国、爱校,孝敬父母,回报社会。另一方面,要求获得奖励和国家资助的学生书写感言和布置假期作业-以"我要感恩"为题记录学生自己的感恩行为和感想,把自己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奖励和把自己获得资助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感恩行为写出来,并在班会上宣读,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感激之情,使全班同学产生共鸣,用学生的话语和经历去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如何去努力。
3、培养良好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对集体的热爱、对身边人的关心,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激发人们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在学校,宿舍、班级、和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集体,关涉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要努力引导教育中职学生懂得,优秀的集体会有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个人成绩的提高,有益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样,优秀的集体也得益于每一个成员的关心、努力和担当。在学校生活中,热爱和关心集体,注重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声誉,珍惜集体荣誉是良好素养和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个人发展的要求。
4、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对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它体现在学校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心理、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能产生潜在而强烈的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就要构建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反映学校本质要求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其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通过搞好制度建设和宣传工作,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着力营造以责任为标志的校园文化。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在学校里,符合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求的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如学校开展校"文明学生"和每月"文明学生标兵"的评比活动,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量化评分,明确告诉学生什么言行是可以允许的,什么言行又是禁止的,并以最终的评分对学生进行奖惩。通过制度的约束和评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生要遵纪守法。
5、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合作。学校、家庭、社会对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对人的成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以及培养的途径方法等,从知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家庭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参与配合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参与是学生进行体验的前提,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服务社区学习等,在参与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提供体验教育的场所与条件,从参与教育论的观点看,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的结果,基础在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因此,社会应当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开放的实践条件。从系统论、统筹观点的角度,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绝不是相互隔绝、各成一体的,而应当是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对社会责任感培养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才能为培养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社会责任感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表现形式。人生活在社会里,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每个人都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负责。刻苦学习、努力工作、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勇于承担、学会感恩、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等,都是责任。自古以来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今天的各种英雄模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人,无不是因为高度责任感驱使的结果。国家办教育的目的是要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责任感的人,一定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兰兰.关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
[2]陈霞,王新刚,贾甚杰.大学生人生价值调查分析及建议[J]
[3]华敏,白广勇.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J]
[4]钟启泉,崔允淳,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
【关键词】中职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
一、引言
社會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社会责任感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其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当代中职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担负着历史重任,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已经十分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列为素质教育三大重点之首,并将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的挑战,强调以我为主,讲究功利,当代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逐渐淡化的迹象,主要表现在自我责任感弱化,家庭责任感弱化、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对他人责任感弱化以及自我意识高于一切等方面。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14年、担任学生科科长7年的我来说,深感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这项工作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培养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按照我的理解,探索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关心集体、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等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层层推进。通过校内教育、家校合作、社会实践等多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渐养成的同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社会贡献的能力。
1、以课堂教学为阵地,通过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抓责任感培养,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激发学生责任感形成。如果能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使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么就能很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2、开展感恩教育。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而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老师和国家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中职学生来说,具有感恩的心是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因为,只有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我的做法就是:一方面,通过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仪式、庆祝母亲节等活动,教育学生要懂得感谢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帮助,要懂得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要懂得知恩图报,要用自己的感激之情去爱国、爱校,孝敬父母,回报社会。另一方面,要求获得奖励和国家资助的学生书写感言和布置假期作业-以"我要感恩"为题记录学生自己的感恩行为和感想,把自己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奖励和把自己获得资助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感恩行为写出来,并在班会上宣读,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感激之情,使全班同学产生共鸣,用学生的话语和经历去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如何去努力。
3、培养良好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对集体的热爱、对身边人的关心,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激发人们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在学校,宿舍、班级、和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集体,关涉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要努力引导教育中职学生懂得,优秀的集体会有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个人成绩的提高,有益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样,优秀的集体也得益于每一个成员的关心、努力和担当。在学校生活中,热爱和关心集体,注重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声誉,珍惜集体荣誉是良好素养和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个人发展的要求。
4、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对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它体现在学校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心理、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能产生潜在而强烈的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就要构建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反映学校本质要求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其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通过搞好制度建设和宣传工作,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着力营造以责任为标志的校园文化。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在学校里,符合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求的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如学校开展校"文明学生"和每月"文明学生标兵"的评比活动,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量化评分,明确告诉学生什么言行是可以允许的,什么言行又是禁止的,并以最终的评分对学生进行奖惩。通过制度的约束和评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生要遵纪守法。
5、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合作。学校、家庭、社会对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对人的成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以及培养的途径方法等,从知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家庭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参与配合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参与是学生进行体验的前提,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服务社区学习等,在参与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提供体验教育的场所与条件,从参与教育论的观点看,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的结果,基础在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因此,社会应当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开放的实践条件。从系统论、统筹观点的角度,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绝不是相互隔绝、各成一体的,而应当是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对社会责任感培养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才能为培养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社会责任感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表现形式。人生活在社会里,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每个人都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负责。刻苦学习、努力工作、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勇于承担、学会感恩、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等,都是责任。自古以来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今天的各种英雄模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人,无不是因为高度责任感驱使的结果。国家办教育的目的是要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责任感的人,一定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兰兰.关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
[2]陈霞,王新刚,贾甚杰.大学生人生价值调查分析及建议[J]
[3]华敏,白广勇.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J]
[4]钟启泉,崔允淳,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