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的生平、作品内容及风格;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检查预习理顺本词内容;通过课文赏析,掌握本词中出现的表现手法,学会鉴赏名句;针对重点句子,深入挖掘,多视角解读本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复杂的愁绪;了解本词体现的人生哲学。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词的表现手法、名句鉴赏;重点句子的多视角深入挖掘。
教学难点:词人情感把握;重点句子的多视角深入挖掘。
三、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与讲述式教学法相结合。学法:小组讨论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
本课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情境创设:播放《虞美人》音乐,全班齐唱。我们刚才一起唱的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虞美人)板书:虞美人;词作者是谁?(李煜)板书:李煜;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凄美);是啊,曾经的李煜遥夜亭皋闲信步,凤箫吹断水云闲,而创作这首词时的李煜一旦归为臣虏,便落得独自凭栏,空望江山,怎奈春恨锁重楼,丁香空结雨中愁。如此的境遇中李煜写下了这首词,也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绝命词。
环节二、学案检测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二)检查导学案
1.作者介绍。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沉郁苍凉。
问题一:为什么叫国主,而不叫皇帝?李煜登记不久即上表向北宋赵匡胤称臣,只得去南唐国号,改为江南国主印,所以只能叫国主。
问题二:为什么字重光?因为李煜一个眼睛中有两个瞳子。历史上还有哪位英雄任务是双瞳子的?(项羽)封建社会迷信说法相信相貌不凡的人是帝王之相,很有可能当皇帝,因此当时的太子,李煜的哥哥李弘冀对李煜颇为忌惮。李煜为了避嫌,也是他本来就继大统的野心,治国之志,于是干脆采取避世态度,整日风花雪月,我们从他的号“钟隐、莲峰居士”,也可以看出李煜的性格和态度。但上天和李煜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性格决定命运,李煜的性格决定了他称臣北宋、投降、被毒死的命运。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
时光流逝、归宋已一年,这一周年之际不免怀念故国,而自己复国无望,引起无限感慨。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如今国破家亡,雕栏玉砌仍在、国却不在,作者追思悔恨,满腔悲慨。宋太宗从中闻出了亡国之君李煜“人还在,心不死”的政治味道,为了根除后患,赐牵机毒药毒死李煜,可惜一代词帝就这样陨落。
4.“朱颜”的含义是什么?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朱颜: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的容颜,国家的容颜。改:地位(君王——阶下囚)
心情(尊荣显贵——忍辱蒙羞)
5.前六句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永恒的“春花秋月”——今非昔比的往事;年年到来的“东风”——不堪回首的“故园”
应犹在“雕栏玉砌”——已故的“朱颜”物是人非的悲惨现实,引起词人的无限愁绪。
6.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自己的愁的呢?让我们来共同鉴赏写愁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流”
A 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夸张: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词人的愁情。
B 细品: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满江、如愁思的多。春水:冬去春来,冰河溶泻,水势涨漫,秋思的深。向东流:日夜不停、长流不息、如秋思的绵长。
7.如此之多、之深、之长的愁,词人究竟在愁什么呢?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小结:李煜用一首词表达了如此之多的愁绪,所以王国维这样评价李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所谓伶工之词是指歌妓舞女,伶人乐工在青楼教坊、酒席宴会间演唱的歌词,多为男女艳情、难登大雅之堂,而到李煜这里词的眼界始大,才开始用来书写士大夫之志。所以李煜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词到苏轼的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彻底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确立了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了亡国之痛,为什么千百年来的读者都与李煜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李煜作词,乃用一颗赤子之心倾吐离别眷恋之悲,身世国家之痛,那种纯真、挚情超过一己之悲欢,引发世代人共鸣。德国大哲学家尼采说:“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李煜正是用自己浓浓的血泪书写自己的愁情。
环节三、弦外听音
(一)诗人为什么期待“春花秋月”了结?
1.表面浅析:春花和秋月是将春的喜与秋的悲相互交融,将过去那种宫廷享乐和今天的阶下之痛放在一起,更加表现诗人的痛楚,希望这些伤痛快点离去。
从写法上看,“春花秋月何时了”用了“反常合道”的方法。“反常合道”是苏东坡提出的一个艺术观点,指的是用违反常规的做法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体现的是一种艺术辩证法。为时间快速流逝、生命短暂而忧伤、无奈是中外文学和哲学关注、思考的一个基本问题。此时对李煜而言,存在本身就是痛苦,解决之道就是时间彻底终结,让他和这个世界同归于尽。这样的想法和写法确实是违反常情常规的,而所取得的艺术效果也是非同凡响的。
2.词学家剖析:词学大家俞平伯《读词偶得》对此句评论:“奇语劈空而下,以传诵久,视若恒言矣。”“奇”在何处,深意又是什么。
春花秋月代表一年四季,也就是代表时间。“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时间是宇宙的一种存在方式,是无始无终的,所以这句话写出了宇宙的永恒。它是用问句写的,表明作者对宇宙的永恒存在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不能理解?因为他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的,他不知道这种痛苦何时才是尽头,因此,在百思不得其解时,他只有对天发问。唐圭璋先生说“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便是此意。 是用“春花秋月”春秋交替构成时间的连续性和永恒性,这是客观的,但“春花秋月”两个意象,又给人变化无常的感觉:“春花”为什么会变成“秋月”,“秋月”,为什么又会回归“春花”呢?从宇宙变化的一面看,春天的花开花落,秋天的月圆月缺,以及春去秋来都是短暂的、瞬间的,因此是无常的。客观事物尚且如此,人事就更变幻莫测了。由于上述原因,叶嘉莹先生说这四个字写出了“宇宙的永恒与无常的两种基本的形态”。
3.哲学解析:李煜痛苦的根源在哪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为的存在”即“存在先于本质”。李煜痛苦的存在,决定他的耻辱生活的本质。人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纯粹意识活动。自由是选择的自由。但选择与责任是人的自由的一体两面。李煜为国君时他选择风花雪月、烹金馔玉的生活,于是他就要承受亡国的痛苦;亡国后李煜选择投降,他就要忍受阶下囚的的折磨和耻辱。李煜也许不懂存在主义哲学,但他深知只有结束生命才能结束这样“日夕以泪洗面”的日子。人是自由的,即使身在牢狱中的李煜他的意识仍然是自由的,那么他便不能逃避自由,不能逃避在各种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但选择意味着孤寂,意味着烦恼。无论选择什么,他都要有所牺牲,都要承担责任。他可以选择结束这样的生活,但是要以死为代价。所以他才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词时李煜应该已经做出选择,他要结束这一切。
(二)“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君”指谁?
1.诗人——传统观点:语文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课下注释解释为:设问之词,实则问自己。回顾自己的一生,诗人潸然泪下,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命运的起伏让李煜领受了人生最大的悲慨。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惆怅,不仅显示出愁如春水不可阻挡无法控制,也显示了愁的绵长不绝,深长悠远。该词全篇都被一股深深的惆怅笼罩着,这是李煜对自己的江山易主,繁华不再的哀悼;是对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无奈;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2.读者——接受美学:古代的“君”也可以译为“你”。所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理解为“你”更易于接受。如此一来读者也成了当事人,与词人一起思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问君能有几多愁”不仅是诗人个人感情的抒发,它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过:“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这也是本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能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接受美学概念提出者尧斯认为:“一部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愁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所以千百年来的读者读到此句时也多产生同感,让江水般的愁绪都东流如海。
3.无指向——零度写作: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一个写作者,最怕的就是让泛滥的感情淹没了他的笔端。感情成灾,如脱缰之野马,如决堤之洪水,作品成了主体某一状态下情绪失控的图解和诠释。因为李煜在开篇已经做了结束一切的决定,到了词的结尾已是痛定思痛的达观哲学。李煜如血般喷薄的的感情冷凝下来,看似冷静淡漠,实是感情得到哲理升华,感情通过文字表达得更深沉、细腻,这样的作品才能被赋予生命,得以流传。
五、教学反思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的生平、作品内容及风格;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检查预习理顺本词内容;通过课文赏析,掌握本词中出现的表现手法,学会鉴赏名句;针对重点句子,深入挖掘,多视角解读本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复杂的愁绪;了解本词体现的人生哲学。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词的表现手法、名句鉴赏;重点句子的多视角深入挖掘。
教学难点:词人情感把握;重点句子的多视角深入挖掘。
三、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与讲述式教学法相结合。学法:小组讨论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
本课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情境创设:播放《虞美人》音乐,全班齐唱。我们刚才一起唱的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虞美人)板书:虞美人;词作者是谁?(李煜)板书:李煜;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凄美);是啊,曾经的李煜遥夜亭皋闲信步,凤箫吹断水云闲,而创作这首词时的李煜一旦归为臣虏,便落得独自凭栏,空望江山,怎奈春恨锁重楼,丁香空结雨中愁。如此的境遇中李煜写下了这首词,也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绝命词。
环节二、学案检测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二)检查导学案
1.作者介绍。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沉郁苍凉。
问题一:为什么叫国主,而不叫皇帝?李煜登记不久即上表向北宋赵匡胤称臣,只得去南唐国号,改为江南国主印,所以只能叫国主。
问题二:为什么字重光?因为李煜一个眼睛中有两个瞳子。历史上还有哪位英雄任务是双瞳子的?(项羽)封建社会迷信说法相信相貌不凡的人是帝王之相,很有可能当皇帝,因此当时的太子,李煜的哥哥李弘冀对李煜颇为忌惮。李煜为了避嫌,也是他本来就继大统的野心,治国之志,于是干脆采取避世态度,整日风花雪月,我们从他的号“钟隐、莲峰居士”,也可以看出李煜的性格和态度。但上天和李煜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性格决定命运,李煜的性格决定了他称臣北宋、投降、被毒死的命运。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
时光流逝、归宋已一年,这一周年之际不免怀念故国,而自己复国无望,引起无限感慨。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如今国破家亡,雕栏玉砌仍在、国却不在,作者追思悔恨,满腔悲慨。宋太宗从中闻出了亡国之君李煜“人还在,心不死”的政治味道,为了根除后患,赐牵机毒药毒死李煜,可惜一代词帝就这样陨落。
4.“朱颜”的含义是什么?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朱颜: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的容颜,国家的容颜。改:地位(君王——阶下囚)
心情(尊荣显贵——忍辱蒙羞)
5.前六句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永恒的“春花秋月”——今非昔比的往事;年年到来的“东风”——不堪回首的“故园”
应犹在“雕栏玉砌”——已故的“朱颜”物是人非的悲惨现实,引起词人的无限愁绪。
6.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自己的愁的呢?让我们来共同鉴赏写愁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流”
A 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夸张: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词人的愁情。
B 细品: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满江、如愁思的多。春水:冬去春来,冰河溶泻,水势涨漫,秋思的深。向东流:日夜不停、长流不息、如秋思的绵长。
7.如此之多、之深、之长的愁,词人究竟在愁什么呢?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小结:李煜用一首词表达了如此之多的愁绪,所以王国维这样评价李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所谓伶工之词是指歌妓舞女,伶人乐工在青楼教坊、酒席宴会间演唱的歌词,多为男女艳情、难登大雅之堂,而到李煜这里词的眼界始大,才开始用来书写士大夫之志。所以李煜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词到苏轼的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彻底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确立了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了亡国之痛,为什么千百年来的读者都与李煜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李煜作词,乃用一颗赤子之心倾吐离别眷恋之悲,身世国家之痛,那种纯真、挚情超过一己之悲欢,引发世代人共鸣。德国大哲学家尼采说:“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李煜正是用自己浓浓的血泪书写自己的愁情。
环节三、弦外听音
(一)诗人为什么期待“春花秋月”了结?
1.表面浅析:春花和秋月是将春的喜与秋的悲相互交融,将过去那种宫廷享乐和今天的阶下之痛放在一起,更加表现诗人的痛楚,希望这些伤痛快点离去。
从写法上看,“春花秋月何时了”用了“反常合道”的方法。“反常合道”是苏东坡提出的一个艺术观点,指的是用违反常规的做法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体现的是一种艺术辩证法。为时间快速流逝、生命短暂而忧伤、无奈是中外文学和哲学关注、思考的一个基本问题。此时对李煜而言,存在本身就是痛苦,解决之道就是时间彻底终结,让他和这个世界同归于尽。这样的想法和写法确实是违反常情常规的,而所取得的艺术效果也是非同凡响的。
2.词学家剖析:词学大家俞平伯《读词偶得》对此句评论:“奇语劈空而下,以传诵久,视若恒言矣。”“奇”在何处,深意又是什么。
春花秋月代表一年四季,也就是代表时间。“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时间是宇宙的一种存在方式,是无始无终的,所以这句话写出了宇宙的永恒。它是用问句写的,表明作者对宇宙的永恒存在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不能理解?因为他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的,他不知道这种痛苦何时才是尽头,因此,在百思不得其解时,他只有对天发问。唐圭璋先生说“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便是此意。 是用“春花秋月”春秋交替构成时间的连续性和永恒性,这是客观的,但“春花秋月”两个意象,又给人变化无常的感觉:“春花”为什么会变成“秋月”,“秋月”,为什么又会回归“春花”呢?从宇宙变化的一面看,春天的花开花落,秋天的月圆月缺,以及春去秋来都是短暂的、瞬间的,因此是无常的。客观事物尚且如此,人事就更变幻莫测了。由于上述原因,叶嘉莹先生说这四个字写出了“宇宙的永恒与无常的两种基本的形态”。
3.哲学解析:李煜痛苦的根源在哪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为的存在”即“存在先于本质”。李煜痛苦的存在,决定他的耻辱生活的本质。人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纯粹意识活动。自由是选择的自由。但选择与责任是人的自由的一体两面。李煜为国君时他选择风花雪月、烹金馔玉的生活,于是他就要承受亡国的痛苦;亡国后李煜选择投降,他就要忍受阶下囚的的折磨和耻辱。李煜也许不懂存在主义哲学,但他深知只有结束生命才能结束这样“日夕以泪洗面”的日子。人是自由的,即使身在牢狱中的李煜他的意识仍然是自由的,那么他便不能逃避自由,不能逃避在各种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但选择意味着孤寂,意味着烦恼。无论选择什么,他都要有所牺牲,都要承担责任。他可以选择结束这样的生活,但是要以死为代价。所以他才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词时李煜应该已经做出选择,他要结束这一切。
(二)“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君”指谁?
1.诗人——传统观点:语文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课下注释解释为:设问之词,实则问自己。回顾自己的一生,诗人潸然泪下,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命运的起伏让李煜领受了人生最大的悲慨。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惆怅,不仅显示出愁如春水不可阻挡无法控制,也显示了愁的绵长不绝,深长悠远。该词全篇都被一股深深的惆怅笼罩着,这是李煜对自己的江山易主,繁华不再的哀悼;是对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无奈;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2.读者——接受美学:古代的“君”也可以译为“你”。所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理解为“你”更易于接受。如此一来读者也成了当事人,与词人一起思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问君能有几多愁”不仅是诗人个人感情的抒发,它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过:“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这也是本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能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接受美学概念提出者尧斯认为:“一部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愁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所以千百年来的读者读到此句时也多产生同感,让江水般的愁绪都东流如海。
3.无指向——零度写作: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一个写作者,最怕的就是让泛滥的感情淹没了他的笔端。感情成灾,如脱缰之野马,如决堤之洪水,作品成了主体某一状态下情绪失控的图解和诠释。因为李煜在开篇已经做了结束一切的决定,到了词的结尾已是痛定思痛的达观哲学。李煜如血般喷薄的的感情冷凝下来,看似冷静淡漠,实是感情得到哲理升华,感情通过文字表达得更深沉、细腻,这样的作品才能被赋予生命,得以流传。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