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世界顶尖运动员的的乒乓球水平越来越接近,在一些重大比赛中胜负结果不再单单取决于技战术水平,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往往会左右一场比赛的胜负。本文对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员 心理因素 心理训练
当今世界各国运动员的水平也在普遍提高,特别是男乒,世界强手之间的实力势均力敌,无论是身体素质、技术还是战术都相差很少,心理战成了比赛胜负的重要砝码,谁的心理素质好,在关键时刻谁就会略胜一筹。要提高心理素质,就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心理方面的心理,因此,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逐渐成为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内容与特点
比赛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包括运动员的态度、认知、情绪、注意、思维、唤醒水平等,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变化是它们共同的作用的结果,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变化都可能引起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其特点是由于受外界因素干扰而引发的变化。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比赛节奏快、变化方法较多的运动项目,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要求更加细腻,心理更需要较高的稳定性。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作用
1.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加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乒乓球运动员的自我控制包括情绪的控制、思维的控制和行为的控制,比赛中适当的紧张可以使技术和战术得到更好的发挥(而过度的紧张或是低落的情绪都会产生不良的反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清晰程序和行为程序,在场上表现为冷静、自信、动作协调,形成最佳竞技状态,保证技术和战术的正常发挥。特别是实行11分制以后,要求运动员的情绪控制力更强,无论领先还是落后都不能放松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
2.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形成乒乓球运动所需要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和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从而能够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场上的情况,出现问题能够快速的思维,用来解决问题,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打出自己的水平,而不至于打得被动而显得手足失措。
3.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运动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在任何场合下,乒乓球比赛都不可能避开比赛的公共性,运动员不可能在比赛的过程中避开外界的干扰。但是,运动员可以用自己的自治能力去减弱外界干扰带来的影响程度,使自己很快适应比赛的气氛,使自己置身于比赛的环境当中,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打出自己的气势,使比赛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进行。而这种自治能力就来源于自己的心理素质状况,取决于平时的心理训练水平。
三、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1.重视遗传因素。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智力品质、反应速度、肌肉类型等,主要取决于其先天的遗传因素,因为这些遗传因素往往制约着运动员的后天发展。例如:粘液质的运动员适合于二传的培养,其特点是能够稳重,但是防守不灵活;多血质的运动员可以培养其主攻或是副攻,其特点是果断而灵活。
2.从小培养,长期坚持。运动员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贯穿于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运动员的心理培养在少儿时期是最佳时期。但是要遵循一定的训练原则,要循序渐进,逐渐的提高和发展,不能急于求成,俗语“欲速则不达”。乒乓球的后备人才的训练也要这样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起初的预想结果。
3.重视环境和教育对运动员的影响。从教育学中可知,环境是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是由周围的人和社会环境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要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系统塑造。运动员受教育越高,其心智水平越高,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就越强。
4.多参加比赛,丰富比赛经验。丰富比赛经验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实践的结合,所以教练员一定要经常地组织运动员们进行实战比赛练习,从而更好地磨练运动员的心理意志,并且要经常地联系一些球队进行友谊的比赛,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并且在交流中锻炼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达到锻炼心理素质的目的。
5.长期坚持系统的心理训练。长期坚持系统的心理训练,能让运动员掌握放松、表象、注意控制、积极思维、紧张应激处理等心理机能,应用于身体训练技术和战术训练之中,以形成身体、技术和战术心理的统一体系。而这些正是在实战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所必备的,是比赛胜负的重要砝码。
6.设置情景进行模拟训练。模拟训练可以模仿比赛不同时刻、不同比分、裁判的误判和漏判、观众的嗓音等,重视各技术心理稳定性注意力、自信和果断性等竞技心理素质,加快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
7.赛前准备充分,加强临场指导,高水平暂停。“预则立,不预则废。”比赛前要做好充分的赛前准备,全面分析比赛中的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付的措施,加强自己队伍技术战术特点的指导,积极训练自己的独有特点。
世界乒坛的乒乓球选手已经达到了非常接近的水平,在一些关键比赛中心理素质优劣显得至关重要,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员 心理因素 心理训练
当今世界各国运动员的水平也在普遍提高,特别是男乒,世界强手之间的实力势均力敌,无论是身体素质、技术还是战术都相差很少,心理战成了比赛胜负的重要砝码,谁的心理素质好,在关键时刻谁就会略胜一筹。要提高心理素质,就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心理方面的心理,因此,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逐渐成为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内容与特点
比赛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包括运动员的态度、认知、情绪、注意、思维、唤醒水平等,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变化是它们共同的作用的结果,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变化都可能引起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其特点是由于受外界因素干扰而引发的变化。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比赛节奏快、变化方法较多的运动项目,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要求更加细腻,心理更需要较高的稳定性。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作用
1.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加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乒乓球运动员的自我控制包括情绪的控制、思维的控制和行为的控制,比赛中适当的紧张可以使技术和战术得到更好的发挥(而过度的紧张或是低落的情绪都会产生不良的反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清晰程序和行为程序,在场上表现为冷静、自信、动作协调,形成最佳竞技状态,保证技术和战术的正常发挥。特别是实行11分制以后,要求运动员的情绪控制力更强,无论领先还是落后都不能放松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
2.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形成乒乓球运动所需要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和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从而能够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场上的情况,出现问题能够快速的思维,用来解决问题,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打出自己的水平,而不至于打得被动而显得手足失措。
3.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运动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在任何场合下,乒乓球比赛都不可能避开比赛的公共性,运动员不可能在比赛的过程中避开外界的干扰。但是,运动员可以用自己的自治能力去减弱外界干扰带来的影响程度,使自己很快适应比赛的气氛,使自己置身于比赛的环境当中,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打出自己的气势,使比赛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进行。而这种自治能力就来源于自己的心理素质状况,取决于平时的心理训练水平。
三、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1.重视遗传因素。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智力品质、反应速度、肌肉类型等,主要取决于其先天的遗传因素,因为这些遗传因素往往制约着运动员的后天发展。例如:粘液质的运动员适合于二传的培养,其特点是能够稳重,但是防守不灵活;多血质的运动员可以培养其主攻或是副攻,其特点是果断而灵活。
2.从小培养,长期坚持。运动员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贯穿于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运动员的心理培养在少儿时期是最佳时期。但是要遵循一定的训练原则,要循序渐进,逐渐的提高和发展,不能急于求成,俗语“欲速则不达”。乒乓球的后备人才的训练也要这样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起初的预想结果。
3.重视环境和教育对运动员的影响。从教育学中可知,环境是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是由周围的人和社会环境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要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系统塑造。运动员受教育越高,其心智水平越高,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就越强。
4.多参加比赛,丰富比赛经验。丰富比赛经验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实践的结合,所以教练员一定要经常地组织运动员们进行实战比赛练习,从而更好地磨练运动员的心理意志,并且要经常地联系一些球队进行友谊的比赛,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并且在交流中锻炼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达到锻炼心理素质的目的。
5.长期坚持系统的心理训练。长期坚持系统的心理训练,能让运动员掌握放松、表象、注意控制、积极思维、紧张应激处理等心理机能,应用于身体训练技术和战术训练之中,以形成身体、技术和战术心理的统一体系。而这些正是在实战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所必备的,是比赛胜负的重要砝码。
6.设置情景进行模拟训练。模拟训练可以模仿比赛不同时刻、不同比分、裁判的误判和漏判、观众的嗓音等,重视各技术心理稳定性注意力、自信和果断性等竞技心理素质,加快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
7.赛前准备充分,加强临场指导,高水平暂停。“预则立,不预则废。”比赛前要做好充分的赛前准备,全面分析比赛中的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付的措施,加强自己队伍技术战术特点的指导,积极训练自己的独有特点。
世界乒坛的乒乓球选手已经达到了非常接近的水平,在一些关键比赛中心理素质优劣显得至关重要,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